8月最后一周,沉寂了半年多的校园开始复苏,这一周,学校开学,学生们陆续返校。
这一周,我基本上在准备开学的相关事情,周一上午去学校报到,周三和田姐他们一起聚餐,周四、周五两天到校值班。
去年年底,工作调动的事情基本成形,本来1月1日顺利调岗,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节奏,调令到7月1日才拿到。
虽然调令拿到,但暑假我仍旧负责了学校疫情防控的一些事情,直到周四,工作才全部交接完成。
这一周,意味着我的身份已经从管理岗调整为了教师岗,去教研室值班,小伙伴都很亲切,好相处。
在办公室值班的时光,一起打扫卫生,讨论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和大家在一起相处,轻松愉快,没有太多的拘束感,感觉挺好。
为了迎接学生返校,老师们一起到教师打扫卫生,学生们陆续在报到,沉寂了许久的校园,又热闹起来了。
受疫情影响,今年高考推迟,学生录取要比以往晚一个月,新生大约要到10月中旬开学。
我的新岗位是教授《大学语文》课程,该课程面向大一。本以为9月份可以在家备备课,结果突如其来收到了培训通知。
培训持续两个月,在校内进行,包括专家报告、听课、评课、说课等多项内容,对自己来说也是个挑战。
领导和我说的时候,我很欣然地参加了。如果是以前,我第一反应肯定是很烦躁,觉得这是多加给自己的一项任务,。
但是,我的第一反应是,又多了个学习的机会,所以很愿意参加,因为相信只要认真学习,对将来的教学实践定是有帮助的。
这两年,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很多事情有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思维方式有了很大不同,尤其是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
按李笑来老师的话来说,以前的自己是个“拒绝学习”的人。
以前,在学习之前,我总会思考一个问题:“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如果有用,我就学;没用,我就不学。
所以,大学期间,同学们去辅修,我觉得没用,所以没学;同学们去学英语,我觉得没用,所以没学;同学们博览群书,我觉得没用,所以也没好好看书。
大学时代,我就常常听学长学姐说,要利用这段宝贵的时光,多看一点书。类似的话,听了很多,可愣是一句也没到心里去。
这就像网上很火的一句话:为什么你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想,最重要的还在于,那些道理,你根本就没有听懂,或者即使听懂了也没有去实践。
以前,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要看书,自己根本没有想清楚,也没有正确的认知体系,导致白白荒废了那么多时间。
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在开始学习之前,先弄明白“学习”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至关重要。
关于“学习”,我非常喜欢李笑来老师的观点,自己也在持续学习实践中。
关于“学习”态度,李笑来老师指出有这样两类人:“甲”类人“因为不知道有什么而决定先学了再说”,而“乙”类人“因为不知道拿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
随着时间的增长,“甲”类人自然会理解并相信“技多不压身”的道理,最终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而“乙”类人拒绝学习的判断,会渐渐融入他的心智,最终成为一个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
以前,我觉得自己就是“乙”类人,幸运的是现在自己正慢慢向“甲”类人转变。
现代社会,功利思想盛行,人们过于看重“有用”,而无视“无用”。事实上,两千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就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希望今后自己生活中少一点浮躁,多做一点看似“无用”的事情,比如读诗、练字、冥想。
最后谈谈上一周的收获和反思吧。
上一周,从暑假沉浸在家里的状态走出来,和朋友聚餐,开始备课,也有了一些新想法。
比如关于学历提升的想法,以前从未想过,但现在很想去试试,一方面受身边的人影响,一方面这些年自己的思维体系确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革新和提升。
上一周,主要阅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不过还没有读完,运动健身也有少量再做,但是整体来说近期惰性有所增长。
关于反思成长,我觉得还是需要在情绪管理上进一步改变,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少一点情绪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