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是哪一天提出这样的惊人口号后,逼得父母们不约而同地将年幼孩子推送到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无论是否经济条件好的还是学历高的家长都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在精神上的正面引导和鼓励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如何做啊?
拔苗助长的现在体现就是幼儿园,“小学化“。三年级分段现象,造成的伤害就是,过早学习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使孩子以为学习的东西都是自己在幼儿园学习的,死记硬背出来就可以,产生消极的脑力劳动。
1培养生活习惯
真正的幼儿教育应该是生活方式的教育,例如1岁前培养孩子的规矩作息,3岁左右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5、6岁引导孩子积极的用脑,而不是死记硬背。
我会穿衣、穿裤,能够上学了
研究表明,能够具有正常作息规律的,有自理能力的孩子,适应环境、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非常强。
2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在孩子的记忆方面、情绪管理、社会交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陪着、引导孩子讲读绘本,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和思考习惯,还能培养提高孩子的词汇量。
妈妈教我能说会道,表述需要
鼓励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交往,自我表达,自我陈述,表达需要,自我想法,而不求家长代劳。平时孩子对家长的叨叨自语,家长也不要厌烦,其实这只是孩子社交能力的锻炼。
3运动能力
不仅是体育运动,骑车、远足、游泳、旅游、球类等大的运动,锻炼了身体,强壮了体魄。
从小培养,添砖加瓦
精细运动,折纸、剪纸、绘画、描红、积木、橡皮泥,这些精细的动作练习了手部运动,同时配合了大脑思维,手眼的协调能力。
4社会交际,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不恰当的情绪暴露严重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幼儿园是一个小社会。如果有危机,家长可以弥补,给人一定的安全感。然而,当他们真正融入社会时,很难弥补不同的情感表达。3岁以前,父母应该创造机会,创造空间,努力帮助孩子锻炼沟通能力,控制情绪。我经常看到和听到,在儿童游乐场,一些孩子在黑暗中为一只熊哭泣,一些孩子无所顾忌地坐在那里玩手中的积木。这是家长指导的结果。 我有玩具自己玩,没有玩具自己搬 总之,对于学龄前儿童,家长的首要任务不是过度知识量的储备,而是寓教于乐的引导,使孩子潜移默化的掌握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