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的原因 张学良守一生的秘密

新闻阁历史事件栏目为您提供中国历史、历史故事、世界历史、历史人物、历史图片、考古发现、野史趣闻等一系列的历史相关内容。

张学良是奉系军阀的“少帅”,在他父亲死后掌管着全部的东北军,可以说他就是东北的土皇帝。那么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时候,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他当时在做什么呢?

张学良像

张学良不抵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张学良本身性格比较软弱,虽然他一直都在军队中历练,但是他性格中软弱的那面始终没有改变,在中原大战中他避居葫芦岛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第二点就是当时他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没有想到日本的目标不是小小的一个地方而是整个东北,甚至整个中国。事后张学良对这件事情非常后悔,他以为日本占领一隅,现在没有实力抢回来,等我集结好兵力,回来重整东北,却没有想到根本就没有后来。第三个原因就是寄希望于国联,张学良希望国联的调节可以阻挡日本人进攻的步伐,毕竟在国际上这是不允许的,但是没有想到,日本根本就不在意国联的公告和行动,当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张学良才幡然悔悟,可惜机会已经失去了。最后一点大概就是他自己的私心了,在那个战争的年代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军队,张学良想要保存东北军的实力,但是他忘记了:覆巢之下无完卵。

这大概就是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的全部原因,最终导致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并且以此为基地入侵了整个中国。

千古功臣张学良

千古功臣张学良,在近现代没有人不知道的,这位民国时期的四大美男子之一,原本可以像纨绔子弟一样过完一生,却没想到他毅然的承担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这位国民革命爱国将领最大的成就就是“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成为千古功臣。

张学良照片

张学良原本守卫着东北三省,在中原大战之后,他掌控了南方的很多省市不得不将很多兵力调离,这些导致东北地区的门洞打开,之后不久热河失守,日本登上陆地,不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很快占领东北三省。在这个时候张学良非常的难过和痛苦,他非常清楚国共之间的状况,但是他更加知道只凭借一方的实力,根本无法将日本人赶出中国,经过多方衡量之后,张学良悍然发动了“西安事变”。由于当时张学良在国民党中地位甚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很是得到蒋介石的信任,于是他写信给蒋介石邀请他到西安。没想到蒋介石到达西安之后就受到了扣押,张学良马上写信邀请周恩看谈论合作事宜。蒋介石被扣押后,国民党内部迅速作出反应,宋美龄亲自上阵解决这件事情,最终做出妥协,同意和共产党合作。之后张学良释放蒋介石,没想到蒋介石怀恨在心,将张学良囚禁。

“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双方发表通告联合抗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抗日。千古功臣张学良虽然被幽禁,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后悔过自己的行为,这一颗爱国心点亮了他一生的道路。

张学良的父亲

张学良的父亲名为张作霖,于1875年3月19日出生,于1928年6月4日逝世,享年仅53岁。张作霖字雨亭,汉族,为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人,现如今为辽宁省海城市。张作霖乳名叫老疙瘩,也有别人叫他“张大帅”,他也特别喜欢这个称号。

张作霖剧照

作为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却曾经先后为俄军和日军效力。但总结他的一生,张作霖既是土匪亦是军阀又是民族的英雄。他自幼出生于贫苦人家,出身贫寒,曾经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来为绿林效力,在他投身于绿林期间,其势力不断壮大,后清政府将其招安。在招安后,张作霖协助清政府剿灭了杜立三等强势的土匪势力,先后为清政府效力,贡献其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后不断得到清政府的器重,先后担任重职,号称为“东北王”,成为了北洋军奉系首领。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而归,但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担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力,成为了国家最高的统治者。与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一样,张作霖也有一颗爱国心,张作霖在担任大元帅期间,曾经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并且拒绝签订卖国条约。

但在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乘火车的时候被日本关东军埋伏的炸药炸成了严重的伤势,历史上称之为皇姑屯事件,但在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便不幸离世。


张学良为什么被软禁

1936年12月4日,正是蒋介石到西安来督战的日子,那时,蒋介石面对即将发动侵华战争的日军处处妥协,却在国内四处攻打红军的队伍,让群情激奋,国民党内部士兵也开始产生不满。

张学良第一幽禁地

到了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兵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共同联合抗击日军。“西安事变”就此发生,震惊中外。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被迫停止了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敌,而张学良等人却从此开始被软禁起来。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被软禁呢?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到南京,此后他便被长期软禁,直到90年代才有自由。张学良为什么被软禁呢,首要原因就是蒋介石对他的报复。蒋介石最恨被俘虏的人,认为被俘是可耻的,然而他自己却被自己的部下扣押,无异于自己被俘,这让他心理难以平衡,必须报复。其次便是张学良对蒋介石太过信任导致的。西安事变后,他以为蒋介石可以实现承诺,不计前嫌,换来的却是终生囚禁的结果。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学良的威望过大,部队凶悍。张学良在东北军以及百姓心目中还是有极大地威望的,蒋介石担心放他出来是放虎归山,所以不忍心杀害但是又不能放走,那就只能软禁起来。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张学良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的人格,使得他不愿意牺牲个人的名节而换取人身自由。他已经料到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后果,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所以即便是被软禁甚至是被枪决,他都愿意义无反顾的去南京。这也是张学良为什么被软禁的另一个原因,而这也正是张学良将军受人尊敬的一个重要方面。

张学良是好人还是坏人

2001年10月,101岁高龄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因病去世,一个影响了中国在20世纪发展进程的国民党将领,一个毁誉交加的东北少帅,离开了我们的世界。而他生前的风流情史,他对国家的贡献,他承担的罪名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称赞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诋毁他是民族罪人,各类说法纷杂不一。那么张学良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我们该如何评断呢?

张学良晚年照片

1928年,张作霖因被日军报复而死,他的儿子张学良开始担任东北军总司令,掌管了东北大权。担任总司令之后不久,张学良不惧威胁和利诱,毅然决定服从南京政府,改旗易帜,力促中国在民国时代的统一局面。在这一点上来说,张学良是功不可没的。在东北易帜以后,东北各省日渐抵制日本的侵蚀。终于,日本军队极端势力忍不可忍,为了保住其侵略利益而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队制造阴谋,发动了侵略东北的战争,建立了伪满洲傀儡政权。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时,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政策,这成了他一生的耻辱,也成为人们评论张学良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一个主导因素。

其实,就论当时张学良在东北的势力和军队实力来说,要想要抵抗日本的侵略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不打,那将是民族罪人,国家的耻辱,所以他当时的不抵抗,其实是一种妥协,也让他在之后内心一直背负着这种罪恶感和耻辱感。所以在后来的西安事变上,张学良正是因为背负着以前的罪名,不忍心国家再受灾难,所以即使自己面临着被软禁被枪毙的处境,也要阻止蒋介石继续内战,与共产党共同对抗日本。到现在为止,人们对张学良是好人还是坏人的观点还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就论国家统一等方面来说,人们对张学良的正面评价是多于负面评价的。

张学良名言

张学良名言,莫过于其晚年在的“虽有遗憾,但也无悔”。这句话是张学良将军晚年回忆“西安事变”时候说的。

晚年的张学良将军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国民党总统蒋介石进谏,要求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在遭到蒋介石的多次拒绝后,两人强行将蒋介石扣留在西安,逼迫其在停战书上签字。此举达成了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政治走向。而张学良也因此被蒋介石扣留和软禁达到数十年之久。1990年,张学良结束软禁恢复自由后,回忆起西安事变前后的遭遇,颇多感慨。这句话中的遗憾,指的是他被禁锢的时间太久,导致他一生最辉煌的时间,全部集中在其三十六岁之前。而虽然活了一百多岁的他,在三十六岁之后,就只能过着无比抑郁的生活,虽然最后被释放了,但已经是白发苍苍。而无悔,指的就是他个人虽然遭受了许多委屈,但因此拯救了国家,对他而言,这辈子已经足够了。

而在软禁时期,张学良名言有:妻何聪明夫何贵,人何寥落鬼何多。这句话表达出了他在被软禁的日子里的无比苦闷。当时陪伴他的只有他的红颜知己赵一荻小姐,回想起他曾经灯红酒绿的花花公子的岁月,真的无比和牢笼里的日子相比啊。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方法是对比,前一句描写的是自己曾经显赫的身份,以及他妻子的聪明伶俐,而后一句写到自己寥落的心情,此时,陪伴着他的,恐怕只有那些早已死去的人了吧,而他只能靠回忆来抚慰自己苦闷的心灵了吧?

张学良名言,大多是对其个人的身世和境遇的感慨,却因为他身份的缘故,颇遭人同情,也能发出令人共鸣的声音。


赵一荻张学良

赵一荻,父亲是北洋政府的铁路局局长,东北三省的外交顾问赵庆华。在家中排行第四,所以又被人称为赵四小姐。

张学良和赵一荻

赵一荻张学良相识,是在她十六岁那年的春天,当时赵一荻正在天津,参加蔡公馆舞会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张学良。之后两人经常到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所开的香山饭店打高尔夫球,在夏天的时候,还一起到北戴河避暑。

1929年,张学良调任到东北边防司令,他致电赵一荻,邀请她到奉天一起旅游。赵一荻在经过父母的同意后,就只身前往奉天寻找张学良。她前脚一走,赵庆华后脚就在报纸上刊登说明,称赵一荻已经和张学良私奔,从而以后断绝父女关系。

随后赵一荻张学良的恋情突飞猛进,但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至凤并不接纳她,只让她作张学良的私人秘书,而无夫人的名分。

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一行,逼迫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幽禁,但蒋介石仍同意于至凤和赵一荻轮流在照顾张学良的日常生活起居。

当时赵一荻张学良共同的儿子年纪还小,于至凤说服了她,让她返回上海,照顾儿子。但于至凤不久却患了重病,只能离开张学良去治疗。后来八一三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沦陷,赵一荻离开上海,又返回张学良的身边。

张学良后来被转移到台湾,一直由赵一荻陪着他的幽禁岁月。直到1964年,赵一荻张学良才正式结婚。公元2000年,赵一荻率先一步,在张学良去世之前逝世,从张学良被囚禁起,她一直陪伴了他72年。

张学良功过

张学良的一生虽然活了101岁,但他的一生却留下了太多的秘密。那么对于曾经的东北少帅张学良功过应该怎么评价呢?

张学良旧照

对于张学良将军的一生,主要事迹击中在他三十六岁之前。自从他的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轰炸致死后,张学良成为了东北之王。但是说实在的,那个时候张学良主政东北,可能是由于年纪尚轻还是什么原因,明显有些仓促和气势不足。但是在他主政的期间,还是有一些功绩的。主要表现在建立中国空军、鼓励农桑、兴建铁路和对外引进大量的先进军事设备。但是尽管如此,在皇姑屯事件后,他并没有找日本人算账,反而与日本人讲和,背上了不孝的骂名。

之后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张学良错误地判断形势,主张实行不抵抗政策,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人。而在目前的教科书上,都一致认为当时是南京政府下达的不抵抗政策。可是事实上,张学良晚年回忆当时的九一八事变的事后,从不承认这是南京政府下达的指令,而完全是出于其个人的错误判断。而在当时,张学良有个不雅的称呼,叫做“不抵抗将军”。

之后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为了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强行将蒋介石一行扣押在西安,从而促成了中国内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局面。从这一点上来讲,张学良的形象是正面的,他促使了全国抗日的迅速推进,从而达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

对张学良功过的评价便是以上所述。

张学良纪念馆

张学良纪念馆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69号,又被称为“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在原设立在西安市内的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的基础上改建的,是西安市遗址性质的历史博物馆。

张学良纪念馆外貌

张学良纪念馆占地面积达到近八千平米,始建于1932年,由三幢小楼构成,每幢三层,在其周围,还有20余间平房。纪念馆内分为三个主题,每幢楼一个主题。分别为西安事变史实陈列馆,张学良将军生平展示和张学良故居复原等。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发动西安事变,又被称为“双十二事变”。对抵达西安的蒋介石一行进行强制扣押,对蒋介石实施兵谏,逼迫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从而中止了蒋介石“安内攘外”的政策,之后由周恩来等人抵达西安进行调解。蒋介石被迫在和解书上签字,从而促成了国共联合,一致抗日。

另在沈阳市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也有张学良纪念馆,是奉系军阀的首领张作霖和张学良寓居在沈阳的居所。此处纪念馆分为两部分,由“大帅府”和“少帅府”组成,分别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居所与办公地点。

沈阳市的张学良纪念馆始建于1914年和1939年,风格为中西混合的砖石结构,主要由四合院、大小青楼、关帝庙和赵四小姐楼组成。在正门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治国护民”的牌匾,表明了张氏父子救国救民,解民倒悬的决心。墓前,此处纪念馆已经免费对外开放。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775 字。

转载请注明: 揭秘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的原因 张学良守一生的秘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