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增强孩子的自尊

父母,如何强化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和独立看似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实则联系紧密。独立的孩子通常自尊心较强,因此,家长在对待自己孩子自尊心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认为自尊心强就是不好的,要看到孩子自尊心强背后的问题——那就是渴求独立、尊重、认可与重视。自尊心强的孩子不希望自己被视为弱者,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认可。特别是二三岁之后,他们的自我意识日渐增强,什么事都想摆脱成人的“干涉”自己独立完成,如果家长此时能因势利导,就能使孩子这种初级的独立意识变为根深蒂固的独立习惯。有的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做比较,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十分不利。有的拿孩子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这可能让孩子沾沾自喜,产生自负情绪;更多的家长是拿自家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拿孩子的缺点比他人的优点,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不仅会激发孩子产生逆反行为,还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作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却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对此,印度一位思想这么告诫父母们:“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用去看,不要比较。”父母应当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别,然后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进步。孩子的天资有别,有的学习事物快,但生活能力较差,有的学习速度较慢,但勇于大胆尝试。父母不能只凭局部就否定孩子的价值,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调整心态,换一种积极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培养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想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生活和学习,父母首先要对言行进行调整。比如,以与孩子聊天的形式,在讲述其他孩子的具体事例过程中给以较高的评价,引起孩子对什么是可以被夸奖的事例、什么是高标准事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父母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我相信你会和某某某做得一样好。”之后父母再反问孩子“你说是吗?”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和暗示。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都渴望让自己的孩子无所不能,各方面都能出类拔萃。这种高期望导致父母从这方面和那方面看孩子。结果,他们越看孩子,越生气,越失望。这个比较的结果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两种结果。要么孩子们尽力满足父母的要求。因此,他们的自尊心会因为达不到而受挫,或者即使能达到,将来遇到挫折时,也容易感到受挫。或者因为无论他们多么努力,他们都不会被父母认可,孩子们只会抛弃自己。这两个结果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诚然,作为一个热心的家长,适当地把培养孩子的目标定得更高是正确的,因为家长适度的期望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动力。但是,如果把培养孩子的目标定得过高,不切实际,就不会成为孩子的动力,反而会给活泼的孩子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给孩子不成熟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旦负担和压力超过孩子的承受极限,就会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为孩子制定培训目标时,一定要适当降低期望值,鼓励孩子及时取得小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自尊,激发他们进步的愿望。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期望值越高,失望值越大,反之,期望值适宜,可以令人产生很强的满足感。这个规律用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同样合适,如果父母能够把期望值放低点,不仅能自我减压,还会在孩子身上发现更多的优点,把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以及信任传达给孩子,使他们能向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和发展。放低期望值并非对孩子不抱期望,而是将望子成龙的心暂时收起来,要一步步来,每次只要求孩子进步一点点,这样孩子就不会感觉到有压力了。在父母这种慢节奏的期望下,孩子总有一天会取得一个令他自己满意的成绩。“完美父母”总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这种行为看似尽职尽责,其实是在使孩子失去勇气,在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相反,如果父母能对孩子进行鼓励,哪怕他没有进步或进步很小,都会使孩子充满活力,变得独立自强。想要将期望变成现实,光靠指责、批评、督促是不够的,如今的孩子大多数习惯被动等待指令和安排,极容易变得懈怠,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父母应当将对孩子的期望化为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其能主动前进、获得进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33 字。

转载请注明: 家长,如何增强孩子的自尊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