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反杀得几乎灭国?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趁你病,要你病”,这样一句话在古往今来的对立关系中都是十分适用的。更不要说在战国时期,那样的社会条件之下。一般情况下,都是希望落井下石,趁机分一杯羹的。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反杀得几乎灭国?

而经历了长平之战的赵国,实力大损,几乎从当世强国跌落成了几近灭亡的弱国。而这时,眼看着赵国衰弱的燕国就动了心思,燕国与赵国接壤,如果燕国想要落井下石的话,那是非常容易的。于是在赵燕的边疆地区,燕国开始小动作不断,想趁着赵国衰弱的时机啃掉赵国的一些地盘。

刚好,公元前251年,赵孝成王过大寿,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带着百金前去贺寿。栗腹在赵国喝了三天的酒,回来就对燕王喜说赵国士兵老的老小的小,青壮年都死于战争中了,正是进攻的大好时候。

燕王喜听了他的话之后,觉得赵国有利可图,于是便开始派兵60万兵分两路进攻赵国。赵王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大怒,强秦欺负我赵国也就算了,谁叫这打不过呢?你个小小的燕国竟然也敢来趁火打劫?是不是不想活了?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反杀得几乎灭国?

于是赵王当机立断,派出老将廉颇,在鄗城大败燕军,斩杀栗腹,并在代地俘虏了卿秦及随军的乐间。而廉颇大败燕国之后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选择乘胜追击燕军五百多里。然后顺势包围了燕国国都蓟城,这真的是刚好撞赵国枪口上了,刚败给了秦,心情正不好,一个小小的燕国就敢来挑衅。如果燕国不被狠狠打击,那赵国以后怎么战国立足?

燕王喜悔不当初,派使者前去议和,割让了五座城池赵国才撤军回国。这场战争在史上称为“鄗代之战”,双方兵力悬殊,燕国出兵约60万,赵国出兵约25万,是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经此一役,也让诸侯们成功意识到,虽然赵国已经不是赵武灵王在位时的强盛赵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再是国势衰弱,也不是任人欺负的小可怜,赵国士兵的战斗力依旧很强,赵国的名望地位因此役也有所挽回。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反杀得几乎灭国?

而最可怜的就是燕国了,可谓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本来想着能够好好敲赵国一把的,没想到利益没得到,反倒把自己赔进去了。而此役后,赵国就时常进攻燕国,夺取了武遂和方城。后来廉颇离开赵国,燕王喜以为有机可趁,又主动派兵进攻赵国,结果屡战屡败,损失两万多人马,再也没有和赵国叫板的能力。

但是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伤亡了四十万以上的主力部队,邯郸之战更是万分危险,若不是各国救援及时,估计就被秦国给灭了,为何还能打得燕国无还手之力呢?

其实赵国虽然败了,但是赵国的潜在战斗力还在,而且别以为秦国就赢得很容易,这场长平之战,秦国的损失同样巨大。不然的话,如果秦国还有余力,为何不一鼓作气追到邯郸呢?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反杀得几乎灭国?

由此可看出,赵军哪怕战力不如秦军,也不算弱,收拾燕军还是没有问题的。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71 字。

转载请注明: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反杀得几乎灭国?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