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以对待功臣的态度来评价皇帝的话,我国历史上的残暴之君太多了,每一代君主,尤其是开国之君,都会或多或少对功臣进行清理,巩固统治。
但在古代还有一个铁律,诛杀勋贵功臣的不一定残暴,残害老百姓的也不一定残暴,但是虐待儒生的一定残暴!你品,你细品!
从这方面,基本就能知道有些人明明还凑合,但被称为暴君,有些人干的事其实很不堪,却有仁义之名!
秦始皇发起统一六国后,对待为统一大业立下赫赫战功的王翦父子、蒙武父子,都给予了优待,被人为进行残害。而刘邦建立汉朝后,对开国功臣,如韩信、彭越、卢绾等人,都进行武力镇压和杀害。
但是历史上,对刘邦的评价,大都是仁义之名,对秦始皇的评价,却基本都是残暴不仁,“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焚书坑儒”将天下儒生推向对立面
秦始皇被历代史家认为残暴的原因,主要原因就是“焚诗书”“坑杀术士”的行为。
公元前213年,李斯上书请求焚烧天下诗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n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书,焚烧天下非官方收藏的《诗》《书》等典籍。如果百姓想学习法令等,可以去官府学习!
从李斯的焚书政策来看,其目的主要在于控制舆论,有种将天下的教育事业,收归国有的意思,有点最早的官办学堂的意思,其目的核心在于控制舆论和思想,为维护统一服务。
秦始皇在位期间,对长生不老执迷不悟,一心想求长生之药,很多方士就抓住他这种心理,敲秦始皇的竹杠。
终于在公元前212年,东窗事发,卢生、侯生等术士,从秦始皇那里骗了一笔钱财后,挥霍一空后,还私底下跟人说三道四,说秦始皇的坏话。
秦始皇知道后,怒火中烧,花老子钱,还骂老子,当我冤大头啊。于是在咸阳逮捕犯禁术士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并且昭告天下。
很多人疑惑,“术士”跟儒生有啥关系呢?往下看,扶苏的话为你揭秘:“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其实自古儒生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是披的马甲不一样罢了,反正都是出来骗了还,要不战国时期怎么没人用他们,都要真材实料的,浑水摸鱼不管用呗!
而自古名将、名臣又有几个儒生呢,不都是兼容兵、法、纵横数家学说成就自己的!但是这些人别的整不动,写东西骂人可是很有一套,秦始皇“焚书坑儒”被他们彻底钉在了暴君的柱子上了!
“荧惑守心”事件,屠杀东郡百姓
公元前211年,有颗陨石掉落在东郡,有人偷偷在上面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
消息传到咸阳后,秦始皇派出御史每家每户去核查事情,结果始终没有人认罪。
于是秦始皇下令,将陨石周围居住的百姓全部杀掉,并且毁掉了那块陨石。
这个事件让人想起曹操在处理朝中官员与袁绍私自来往书信的案件,以烧掉书信来收服人心。
而秦始皇面对天下汹汹,敢怒不敢言的舆情,幻想通过杀戮来平息。如果他安抚百姓,将陨石带回咸阳,置于宫中,警示后人,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最后天下群起反秦,自己也被认为是暴君,本质原因,还是在秦始皇自己的施政策略上,他的残暴之名其实并不冤!
刘邦的诛杀功臣,影响范围极为有限
汉高祖刘邦虽然出身小农家庭,而且从小好吃懒做,常年在沛县的街面上混迹。但是这同样养成了他察眼观色、判断局势对手的政治智慧。
他处理的功臣范围是极为有限的,主动处理的主要是异姓诸侯王,处理这些人,其主要原因是,异姓诸侯王都是后面与刘邦结盟对抗项羽的,并不属于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
这些人手中都掌握着大量的军队,在封国高度自治,属于国中之国,是帝国安宁的威胁。而且经过两次天下一统后,早已民心思安,所以刘邦或废除或攻伐诸侯王阻力并不会太大。
而且跟着刘邦周围的曹参、周勃、萧何、张良、樊哙等人,才是刘邦立足的根本。而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都只能封侯,那些坐享其成的诸侯却封了王爵,大家心里都不太舒服,所以刘邦一说干他们,大家积极性都挺高的。
唯一一个例外就是韩信,他是跟着刘邦一起从汉中出来的将领,但是最后因为功高封为楚王。但是对韩信,刘邦总是吃的死死的,有对付他的手段,一次云梦游猎,就把韩信搞成淮阴侯了。
所以说,刘邦的诛杀功臣,其影响力是极为有限的。而且其目的在于维护大一统思想,这一招直接把后世儒生治死了,批判他吧,难道你是反对大一统,那等着直接灭九族吧!
“约法三章”收服民心
刘邦进入关中后,原本打算好好放松,享乐一番,经过樊哙和张良的一番劝解后,刘邦率军退出咸阳,驻军霸上。
召集当地的名士,与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同时废除秦朝的严苛法律,这一举措让他收服了民心,为后来打下天下奠定了基础。
刘邦平定天下后,听取娄敬、陆贾等人的建议,采取“德主刑辅”的思想治理天下。虽然他很看不起儒生,但是还是吸收了很多儒家的治国理念,兼容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
经过刘邦、刘恒、刘彻、刘询等多代帝王的推动,汉朝逐渐形成了“王霸扎之”的治国思想。儒生逐渐从不入流的士子,走上了治国的朝堂,他们怎么能不感激和歌颂刘邦的仁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