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数字化时代,创新型人才如何“造”?

由 终廷花 发布于 经典

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不但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已经成为促进中国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引擎。跨国公司在中国社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企业如何培养适应数字化变革的国际化人才?在近日举办的施耐德电气2020创新峰会上,与会专业人士就这些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企业创新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众多跨国公司越发重视加强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布局,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市场特点的优秀人才。施耐德电气便是这样一家典型的跨国公司。

施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院长高深说:“我记得刚加入施耐德电气研发中心的时候,我们只有20多人,到今天我们在中国有超过1400名研发人员。我们团队很早就开始参与国际化研发,后来施耐德电气开始进行‘中国原创’,给中国团队专门的预算,在中国本土做决策,为中国客户做开发,生产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还向国际输出‘中国原创’,这就大大开拓了我们本土研发人员的全球视野,也加强了他们既符合本土需求又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能力。”

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看来,企业创新是国家创新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跨国公司积累的优秀人力资源也是国家人才储备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得益于政府以开放的态度不断跟跨国公司加强合作,特别是人才方面的合作,这样的合作对中国社会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双赢的。

数字化时代的人才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界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剧增,这让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创新加速已经成为趋势,这就需要更多具备很强创新能力、很快反应速度、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深说:“数字化转型涉及到跨领域的复杂系统,要求人才也从单一领域的专才向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转型。我们每年从国内院校和国外院校招聘很多年轻人才,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虽然素质在逐渐提高,但是又专又通的复合型人才其实很难找。而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才符合数字化时代的需要。”

在此情况下,企业便成为了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人才的主要阵地,这也对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全新要求。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首席人力资源官乐海雯表示,要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企业首先需要从上到下进行观念变革,在公司上下树立鼓励创新的观念,如果没有推崇创新的企业文化,很难吸引并留住创新型人才。

乐海雯认为,领导者应该深入思考,怎么做才能激发员工创新。因为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企业文化是成功的关键。

“施耐德电气一直倡导多元和包容,因为创新就意味着挑战和风险,企业必须塑造允许试错的文化,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发展打造宽松的气氛。其次是鼓励员工接受挑战,公司支持创新人才启动一些非常有挑战性的项目,即使项目本身失败了,也能从中积累经验。“乐海雯说,”实现创新还需要人才能力的提升。施耐德电气在内部提倡全员学习,跨领域学习,同时也为员工规划了成长路径,比如‘爱迪生专家’计划就是施耐德电气在全球范围内培养和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一项计划,广受业界关注,近年来成为‘爱迪生计划’的中国专家占比也不断提高。”

高深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表示,企业是不是能够容忍员工犯错,并且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非常重要。“我们进行专业评选时,管理团队是不允许参加的,只有专家才能进行评选。我们深知,企业必须有包容、专业的文化,才具备创新土壤。”

陈劲也认为,创新活动的失败率很高,如果企业没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宽容度,员工就很难有足够信心进行创新研发。因此,企业要不断搭建并完善有挑战性的文化体系。对于真正的创新型人才来说,除了薪酬之外,挑战性也是他们极为看重的因素。

共建灵活的产研创新机制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让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作用,需要制定可靠的战略方向并坚持不懈地执行。陈劲认为,在此过程中,企业要处理好研究院和事业部的关系。研究院应该做长期的、稳定的、体现公司战略定力的基础性技术研究,事业部要根据当下市场的需求进行快速反应,高效回应市场需求。

除了在企业内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外部合作也是培养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的创新需要协同机制,企业必须整合内部团队资源和外部资源,成为一个平台型企业甚至是生态型企业。企业从事某个产业,不仅要把产业做好,也是为当地乃至一个国家作出的贡献,甚至是为全球经济作出的重要贡献。

陈劲表示,基于此,跨国公司进行产品开发和服务优化,需要考虑全球化产品和本地需求如何结合,这就需要整体性思维。这些都是对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人才的高要求。而加强外部合作,则是实现这一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的大学和企业联合开发培养人才的力度还不够。所以我们很期待施耐德电气这样的跨国公司跟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共同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更多学习、交流机会,创造更多共同培养人才的机会,共同开发产品的机会,这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陈劲说。

高深认为,企业一般很难在基础研究或者理论研究上投入过大,这就需要企业扩大朋友圈,跟在这方面有所擅长的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我们做过一个项目,是施耐德电气跟高校合作,将高校研发的一项创新断路器触点工艺技术在施耐德电气业内领先的工厂中成功落地,并最终实现了产业化,这既让企业创造了效益,高校也成功推广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最后双方都很满意。这一技术如果让我们自己从头开始研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在这一基础材料领域没有这么专业的积累。但是如果让高校去搞产业化,那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强强联合的朋友圈的很好案例。”(经济日报记者 袁勇)

图为与会嘉宾就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探讨。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