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打井解决士兵饮水问题 李定国与郑成功谁会打仗
新闻阁历史事件纵览古今历史,综合重大历史事件,畅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为人知的趣味野史。
郑成功打井
明末年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所入侵,他们在台湾省内实行严酷的暴政和统治,给台湾人民带来了痛苦生活。
郑成功雕塑
郑成功等待时机,想把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郑成功在厦门一带进行军事演习,当时,加上清军入关,郑成功一面借机收复台湾之时,又要准备抗清运动。士兵们每天要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对水的需求量特别大,所以,郑成功下令,在士兵们驻扎地区打打井。井打了很多口,但是一滴水都没有,士兵们不得已要喝苦苦涩涩的海水。缺水这一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士兵们没有生活用水保障,日常训练将受到严重的影响。郑成功每天十分着急,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天早上,郑成功看到不远处积聚了一堆蚂蚁,这个现象引来了郑成功的猜疑,如果没有水,蚂蚁如何生存?或许,这个地方会有淡水资源,郑成功越想越兴奋。便命令士兵在蚂蚁聚集处打井。过了一会了,地下水冒出来了,郑成功和士兵们看着珍贵的水资源,心里格外开心。郑成功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井水,丝丝凉凉非常甘甜。这下,郑成功解决了士兵们饮水问题。
原来,蚂蚁的触角可以感觉到湿润处,因为有地下水,蚂蚁才会来此积聚。正是因为郑成功善于发现,善用运转大脑,才能发现地下水的存在。现在,这口井,依然存在,井水依旧甘美清凉。
李定国与郑成功谁会打仗
明朝时期可谓是出来了很多有能力的文官和武将,提及武将就不得不说两位抗清名将李定国和郑成功了,在当时可谓是非常有名的,这样的两位武将都出生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以很多的人就都会不自觉的拿过来相比较,看看谁到底更胜一筹,更加懂谋略胜战。
郑成功历史画像
后世从战绩和谋略上面分析,李定国在打仗上面还是略胜一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李定国的战略眼光和指挥作战都是要比郑成功强很多,历史记载在多次主动出击进攻当时清军所占领的土地,就不难看出这点。但缺点是他还是受到义父张献忠和李自成的影响,仅仅是占领地区而往往因为缺防守,也使得他吃了不少亏。虽然郑成功在谋略上面逊色了点,但郑成功这这方面就要比李定国做的好很多,更加懂得应该如何防守防御。
郑成功生于明朝1624年8月,死于清朝1662年6月是明末清初有为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代名族英雄,现在的福建泉州南安人士,本来郑成功不姓郑,也不叫成功,本命为森福松,之所以后来改为郑成功,是因为他的赫赫战绩受到隆武帝恩宠,所以赐姓“郑”,并且一并封为忠孝伯,被世称为“国姓爷”、“郑国姓”等称呼。
李定国生于明朝1621年,辞逝于清朝1662年,出生在现在的陕西榆林,家境贫寒,1630年因为张献忠发动当时的陕北起义之时,将李顶国首位养子,从年幼事情就随着养父南征北战,也为李定国后期勇敢善终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被张献忠特别钟爱,为当时的南明立下赫赫功劳。
郑成功是哪里人
郑成功生于明末清初年间,是福建泉州人。郑成功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除此之外,因为收复台湾一事,郑成功被评为民族英雄。
郑成功雕塑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父亲常年在台湾、日本一带做武器交易,郑成功出生后,和母亲生活在日本平户地区。父亲郑芝龙因为在台湾设立了军事基地,这一事情遭到明朝廷的忌惮,明朝廷围剿不成功后,便改为招安政策。父亲被明朝廷招安后,郑成功才被父亲接回到泉州,郑成功在当地的教育机构读书,1638年,郑成功参加乡试,一举夺得秀才。六年后,郑成功前往南京读书,父亲郑芝龙为了让郑成功有辉煌显赫的前途,请了著名儒士钱谦益作为郑成功的私塾老师。1644年,李自成进入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亡,第二年,清军南下,明朝政权灭亡。
1646年,郑成功联合其它抗清将领,对清朝廷主动发起攻击,并在泉州、潮阳、漳州等地方取得胜利。四年后,清政府为了控制郑成功,在厦门一带建立了根据地。
1657年,郑成功开始了北伐战争,在北伐开始前,郑成功颁布了十条禁令,用以建立严厉的军规军纪。七月份,郑成功从台州出发,和浙江总督得知郑成功北上后,乘机攻打闽安镇,郑成功担心岛屿沦陷,便率军返回。
1658年,郑成功率兵进行第二次北伐战争。郑成功和抗清将领张煌言一起北上进行抗清运动。郑成功率兵攻入浙江沿海一带,七月准备进入南京,不料,郑成功队伍在海上遇到了风暴,吹翻了他们的船只,死伤非常严重。这场台风阻碍了郑成功北伐的计划,不得已返回厦门。1661年,郑成功带领军队从厦门和金门两地出发,旨在将荷兰殖民统治赶出台湾。郑成功到了台湾后,成功地将台湾进行了收复,并且废除了荷兰的殖民统治,将台湾百姓救于水火之中。除此之外,郑成功在台湾实行县的设置,便于行政上的管理,郑成功这一做法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林凤 郑成功
林凤本是一名猖狂的海盗,曾多次受到明朝的围剿。而郑成功是明清之际有名的军事将领和民族英雄,这样看起来有着云泥之别的两个人,又有着什么样的交集呢?
抗清将领郑成功画像
林凤在十九岁的时候就加入了海盗的队伍,凭着他的机智和手腕,他最后成为了这支海盗队伍的首领,曾管辖着三百多艘船舰,手下部众四万余人。明朝曾多次对他进行围剿,林凤都能巧妙脱困。最后,在明朝政府和西班牙的联合攻势下,元气大伤。后来,林凤就不知所终。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抗清将领,他率领着父亲的残部在东南沿海,凭借着海战的优势固守。后来,郑成功在康美驻军,在那里操练水师、招兵造船。林凤知道郑成功的威名,自愿投身的他的麾下,自此成为了郑成功的一员大将。而郑成功知道林凤出身军门之家后,对林凤也是颇为器重,对其委以重任。
后来,林凤就跟随在郑成功的身边,渡海去收复台湾。当时,台湾被荷兰人所占领,郑成功任命林凤为前锋,林凤奋勇杀敌、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就这样,在郑成功的指挥下,在林凤的厮杀下,他们成功地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之后,林凤奉郑成功之命,率领部队来到台南,开始开辟荒地。在他的领导下,一个本来荒无人烟的地方渐渐变得富饶起来。
郑成功是著名的抗清将领,而林凤本是一名海盗,后来成为了郑成功的部下,为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郑成功夫人
众所周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国姓爷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已经写入教科书,广为世人所知,可是作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郑成功的夫人却神秘低调,知之甚少,引起了人们很大兴趣,众多野史上也是杜撰颇多,不足为信,直到最近在福建郑成功老家发现族谱,郑成功夫人的神秘面纱才渐渐揭开,被世人所了解。
郑成功剧照
郑成功一生有正妻董氏和妾六人。其中关于郑成功几个妾室的记载很少,唯有妻子董氏传说颇多,很有传奇色彩,正史野史都有关于这个董氏的大量记载。
董氏名唤董酉姑,出身于官宦人家,不仅贤惠有德,举止方正,而且有勇有谋,深明大义,很有见识,她是郑成功长子郑经生母。由于郑成功常年在外征战,自从嫁入郑家夫妻两便聚少离多。董酉姑在家时便勤俭持家,处事公正,使得郑家上上下下很是敬佩,大家都和睦相处,为郑成功解除了后顾之忧。她还率领郑成功的姬妾家人为军队日夜赶制衣袜鞋子,被服甲胄,帮助郑成功树立爱民如子的清明形象,处处为郑成功分忧解难,是郑成功十分信任的贤内助。
更让郑成功对董酉姑刮目相看的是有一次清军攻破厦门,岛上的官兵百姓都带着金银财宝仓皇出逃,十分狼狈,唯有董酉姑镇定自若,她没有携带那些贵重的身外之物,而是把郑成功祖先的牌位和郑成功身边的机要文件带在身边,冒死带到郑成功身边,郑成功看到后万分感动,从此对董酉姑更加倚重,凡事都要听听夫人的意见。
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然而如果这个女人仅仅是贤惠能干,能解除男人的后顾之忧恐怕只会得到男人的一声感谢。董酉姑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不仅很有见识,而且智慧过人,这就非常难得了。传说有一次郑成功打了胜仗,很高兴地犒劳几位心腹大将,正在大家推杯换盏,喝的不亦乐乎的时候,董酉姑悄悄准备了一碗面条,但是这面条却故意没有切断。当面条上桌后,郑成功第一个起来夹面条,可是面条很长很长,郑成功怎么也夹不完,最后只好站上凳子也不行,十分狼狈。旁边的几个将军见此情景不仅没有起来帮忙,反而大笑起来。等到客人都走了,董酉姑悄悄地对郑成功说你手下都是不能忠心与你的人,不然刚才怎么他们都见你出丑都没人起来帮你,这举手之劳都没人处于友谊帮你夹断,看来你是很难成就霸业啊。事后真的如董酉姑所说,郑成功只好兵败退守台湾。
董酉姑的结局据说是以为直言敢谏被郑成功一怒之下刺死的,呜呼哀哉,郑成功有这么好的贤内助却不懂得珍惜,他的失败也许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了。
郑成功是什么家
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一生颇具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在日本,母亲是日本人,却为了反清复明不惜与父亲郑芝龙断绝父子关系,后来又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宝岛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不料却在台湾光复不久就染病离世,他的儿子郑经沿袭延平王的爵位,却把台湾当做郑氏家族的私人财产,让台湾与大陆事实上处于分裂状态,康熙帝几次与郑经和谈,都无果而终。郑经死后,大权旁落,康熙帝认为时机已到,终于发动了攻占台湾的渡海作战,并把郑克爽在内的郑氏族人杀害殆尽,迫使郑氏后人不得不隐姓埋名,过上逃亡的日子。郑成功家族的历史与中国的大历史息息相关,其中的曲折恰恰反映了时代的动荡。
郑成功雕像
如今郑成功是公认的维护祖国统一的大英雄,受到海峡两岸以及日本的高度崇敬,他之所以能得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共同尊敬,就是因为他坚定的爱国主义之情。他生在日本,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忠臣不事二主,一心一意反清复明,不惜与正宗的明朝子民的父亲决裂,甚至全家都被满清统治者杀害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最受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尊敬;他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就连他的死对头康熙皇帝都佩服,在郑成功死后迁葬故乡之时,康熙帝还亲自为他撰写挽联,郑成功从来都没有那种狭隘的民族观,他的一生都是光明磊落,都为了振兴中华而奋斗,他在台湾积极开荒种地,将大陆的先进技术引到台湾,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这种超越民族的精神至今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