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最美,秋天的紫禁城更美
当这个假期您来故宫的时候,当您通过检票口安检后,迅速穿过午门门洞奔向三大殿的时候,有没有停下脚步,好好看看午门
紫禁城千门万户,午门为最。
午门,是紫禁城的南大门,也是紫禁城的正门。正南在二十四方位中属午位,故名“午门”。
午门通高35.6米,比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太和殿还要高一点呢,足见这座皇宫第一门、天下第一门的地位。
13米高的红色城台三面围合,城台上五楼耸峙,庑廊通贯。正门楼重檐庑殿顶,四坡五脊;前后出廊,建筑面积1773.3平方米。正门楼两侧及东西两翼城台南端各有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顶阙楼,共四座,与正门楼合称五凤楼。五凤楼与连接两翼阙楼的庑廊浑然一体、巍然错落、欲升欲飞,故又称雁翅楼。
午门正中的门楼两侧有明廊,安置钟鼓。皇帝祭祀社稷坛、天坛、先农坛出午门时,门楼上鸣钟;祭祀太庙出午门时,门楼上击鼓;宫里举行重大活动,皇帝登临太和殿时,门楼上则钟鼓齐鸣。
为何午门造的似天下雄关
当站在午门前的近1万平方米的凹形广场中,仰望着城台楼宇时,仿佛面对的不是皇帝的宫殿,而是城池关隘,也因此,午门成了献俘处。
明万历皇帝四次在午门举行献俘礼,康雍乾三朝以至道光朝也曾多次在午门举行献俘礼,仅乾隆皇帝就举行过四次。
把午门建造成天下雄关的架势,最适合举行这样的仪式:彼时午门正楼设御座、张黄盖,阵容庞大的卤簿仪仗设于城台下,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分列侍立,皇帝龙袍衮服乘舆出内宫,升御座,钟鼓齐鸣,兵部将校引战俘下跪,兵部尚书奏:平定某地,战况如何,战俘几多,谨献阕下,请旨。待皇帝降旨,或交由刑部或恩赦释放,于是战俘叩首谢恩,王公百官行礼,乐声大作,好一派威仪天下的气势。
午门门洞的秘密
要想进入紫禁城,必要先经过午门的门洞,你去了那么多次紫禁城,真的有好好观察它吗?有没有发现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如果你通过检票口,站在午门门洞的入口处,你会发现这门洞是方形的,而穿过门洞,走向太和殿回望门洞的出口处时,门洞的形状变成了圆拱形,是不是别有洞天?天圆地方的寓意就这样不着痕迹的体现在午门的门洞设计上,外面是地,里面是天。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设计,让参观的人免不了产生些疑惑,我看见的,我正要走进去的,到底是天上人间?还是人间天上?当你穿过门洞,来到开阔空旷的太和门前的广场时,突然就有了一种天上宫阙的感觉。
午门城台下开有五座门洞。什么人走什么门,是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的。文武大臣出入走东侧门洞,皇族宗室王公走西侧门洞。凡大朝会,官员们按文东武西从两侧掖门门洞出入。中间的门洞,自然是皇帝的专用通道,但在皇帝大婚时,皇后可经过一次,还有就是殿试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从宫中出来时可以走中间门洞。想来当这三位穿过皇帝专用的门洞时,一定是趾高气昂,毕竟这一特殊荣耀,可是连亲王重臣也无缘得到的。
《光绪大婚图》中皇后从午门中门经过
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当年以藩王身份进京即位的明嘉靖皇帝,拒绝从东华门进宫,而是坚持由午门进宫,直登奉天门,以示名正言顺。
午门不斩首,但打屁股
清 徐扬《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
午门,不仅是皇帝们炫耀胜利功绩的地方,也是处罚那些违背圣意的地方。但我们常在古装剧中听到的“推出午门斩首”,事实上在紫禁城的历史上并无此实例。
明代,曾将午门外作为施行廷杖的场地。廷杖是皇帝处罚大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刑罚,既辱心志也痛皮肉,立毙杖下或杖后不日而亡者不在少数。
明永乐十九年(1421),建成不到一年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烧毁。一些对朱棣迁都北京不满的大臣借此发声,认为这是上天的示警,要求还都南京。于是拥护迁都的大臣与要求还都的大臣吵得不可开交,恼怒之下的朱棣,竟想出了罚双方在午门外跪着辩论的损招。
正德十四年(1519),“游龙戏凤”的明武宗朱厚照,因众多官员联名上疏阻止其出游猎艳,于是恼羞成怒,罚146位大臣白天跪午门、夜里锁牢狱,五天后又在午门外廷杖,当场杖毙11人。
中西历法曾在午门外一较高下
不同于上面这二位,康熙皇帝将午门外变身“辩论场”。康熙七年(1668)秋,主张使用西方历法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指出反对变更传统历法的杨光先、吴明烜所造的康熙年历书中的种种谬误。第二年,年仅15岁的康熙,为解决明末以来的中西历法之争,让南怀仁与杨光先、吴明烜先后在午门外广场和观象台,当着王公大臣的面各自计算、验证天象。结果,“与南怀仁所指逐款皆符”,康熙皇帝遂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并下令采用中西合璧的新历。
颁布历书在古代是一件大事,清代每年的十月朔日(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第二年历书的典礼,称为颁朔礼。举行典礼之前钦天监的官员算出第二年的朔望日,规定每日宜忌事项,制成历书称“时历书”,时宪书通过午门前举行颁朔礼颁布天下遵照实行。
颁朔之日,仪式相当隆重,《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0四记载:(钦天监)监官设黄案二于太和门正中,黄案二于午门外正中,红案八于午门外两旁。工部设龙亭一于监署(钦天监衙门)大堂正中,黄亭八于大堂两旁。又设红案八十于两廊下。监官率属朝服,恭奉进皇帝、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时宪书》,置龙亭内。王公大臣《时宪书》,置黄亭内。八旗各衙门官员《时宪书》,置两廊红案上。于龙亭前行一跪三叩礼校尉舁(yú)亭,御仗前导,乐部和声署作乐,三科官导引,堂官后随。自长安左门中门进,至午门前。监官由亭内恭奉进呈《时宪书》,安设黄案上。颁赐王公大臣《时宪书》,安设红案上。校尉撤亭置两旁。监官奉书由午门中门入,至太和门,设黄案上,堂官行三跪九叩礼,授内务府官恭奉进呈。退出。公百官齐列午门前,鸿胪寺官赞引。宣制行礼。王公以下跪领如仪。
与民同乐:正月赏灯,端午赐宴
午门建成后,永乐皇帝朱棣宣布每年正月灯节时,文武官员和京城百姓可以在午门前观赏灯火。于是,午门楼上张灯结彩,朱棣赐宴文武高官。午门外千百盏彩灯堆叠成山,高达13层,形似鳌,于是唤做鳌山灯。百姓们燃放焰火,观灯三日。除鳌山灯之外,还有音乐歌舞。午门前,数百伶官奏乐,百艺群工演出,气氛热烈,喧闹异常。到二更时,永乐帝乘坐小轿,由乾清宫出来,到午门观鳌山灯,皇后、妃嫔、太监及大臣们随后,这时笙歌高奏,伎舞翩跹,灯火通明,花炮齐放,观灯活动达到高潮。尔后,皇帝回宫,市民百姓,犹如潮水,四面八方,拥向午门,观看鳌山灯火,共度元宵佳节。
但是,好景不长,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观众太多,拥挤不堪,挤到了鳌山,引发火灾,死伤众多,这项活动也不得不停办了。
端午节在午门也有活动。明朝人陆容记载:端午日,皇帝在午门外宴请百官,御赐食物粽子等糕点,还象征性地赐两杯酒。吃完粽子、喝完酒之后,品级低的官员退出,级别较高的文武大臣要陪驾去万岁山(即景山),观看武臣射柳;完事,皇帝还要陪母后到西苑(今中南海、北海),观龙船,放爆竹。嘉靖后期起,端午节的午门赐宴,就被取消了。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就在午门上,这个你没想到吧
如今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最早出现在世人面前,是在午门城楼上。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6月国务会议决定改国子监为历史博物馆,1917年因国子监地处偏僻、屋舍狭隘,教育部提议将故宫午门楼作为京师图书馆,端门楼作为历史博物馆。后因经费不足,教育部停止京师图书馆迁移,将端门、午门一带定为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单独迁入。筹备处迁入午门后,便将午门城楼及两翼阙楼辟为陈列室,午门城台下东西庑各三间作为办公室,东西朝房作为贮藏室,端门城楼贮藏重、大器物。总计文物57375件,至1924年,藏品已达20余万件。
1920年11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但是,直到1926年10月10日,才正式开馆。
这一天,在午门城楼上开放了十个陈列室,正楼四个,东西长庑各三个。十个陈列室,“一为售品存储,二为金玉,三为刻石,四为教育博品,五为明清档案、国子监旧存文物、明器、模型,六为针灸铜人、杂器及寄陈文物,七为兵、刑器,八为发掘文物,九为模型图标,十为国际纪念品”。
据档案记载:本馆开馆期间每日参观人数比较表(民国十五年十月十日至十一月七日)记录,开馆四周,参观总人数达185714人;10月10日第一天,参观人数就有45020人,那时的“故宫热”,绝不亚于今日啊。
如果您到过紫禁城,不妨翻出照片再仔细回味一番,若是您还没来过,不妨下次来的时候好好看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