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的局势,可以说是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往日的天朝在内外力量的挤压下逐渐走向崩溃。也在这一时刻,在拯救国家危亡的宏大叙事中,百日维新和戊戌六君子流淌的血红以一道闪电的姿态划过了北京的万里夜空,留下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名句。
而都数人不知道的是,这“两昆仑”一个是指康有为,另一个则是指当时的绿林好汉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
王五,原名王正谊,1844年出生于河北沧州的一个贫寒家庭。在贫寒家庭中,出生了一个男孩子,自然是好事。因为跟女孩子相比,男孩子更能为家庭做出贡献,不仅可以增添劳动力,还能为其传宗接代。
可是,这户人家还没等到王五长大,家里的顶梁柱便病逝了,此时,王五才三岁。父亲去世后,王五便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也正是如此,使得童年时期的王五比同龄的孩子多了一份担当。在别家孩子还在玩耍之时,王五却已经能为母亲分担家庭劳动了。
河北沧州,是有名的武术之乡,当年沧州人家家都有练武的人,不仅男孩子,有的 女孩子也习武。那在武术之风如此浓郁的熏陶之下,王五自然也不例外,他拜了李风岚为师。
李凤岚是当时沧州有名的武师,双刀使得出神入化。不过,王五的拜师之路并不顺利。李凤岚一开始并不愿意收王五为徒,他曾多次拒绝了这个出身寒门的年轻人,一直到王五长跪不起后 ,他才在王五的诚心之下,收他为徒。
王五拜入李凤岚门下之后,便一直刻苦练功,在几年之后,便成功地把李凤岚的长拳和双刀武技娴熟掌握了。之后,李凤岚便把王五推荐给了自己的师兄刘仕龙。
刘仕龙是一名镖师,因常年行走江湖的原因,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见多识广。在王五加入镖局之后,便常年跟在刘仕龙身边。而在行走江湖多年之后,王五也已经不是那个当初跪于门前求艺的小伙子了,而是成了一个可以独自行走江湖,能够担当重任的刀客了。
之后,王五告别了刘仕龙,只身投入了江湖。
王五与谭嗣同
1871年,27岁的王五一个人来到了北京。在这里,他成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家镖局——源顺镖局。也是这个时候,因他善使大刀的原因,被江湖上的人称之为大刀王五。
镖局干了十几年,一开始生意很不错,但但从光绪末年京奉(北京至奉天)、京汉和京 张等铁路相继通车后,镖局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大刀王五也不运镖了。
而关于大刀王五真正意义上的成名,是在他结识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之后。谭继洵曾官至光禄大夫,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当时 , 大刀王五执掌的源顺镖局常为谭继淘往湖南浏阳老家押镖 , 也是因此,双方来往愈加密切。
再说谭嗣同,那时的谭嗣同是一位仰慕锄强扶弱的草莽英雄的少年,而常跟谭继洵往来的王五,正好便是一位武艺高强、为人豪爽的大侠。如此一来,谭嗣同跟王五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私下以兄弟相称,王五曾教过谭嗣同一些拳脚功夫。
后来,谭嗣同坚决反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支持维新变法,并参加了梁启超举办的世务学堂。之后,康有为与梁启超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青睐,而谭嗣同也被康有为推荐给了皇帝,并得到了召见。
在谭嗣同见到光绪之后,他便一直留在了他京城的家。此后,因源顺镖局与谭家良好关系,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志士也随谭嗣同常到镖局,而镖局也因此而成为维新志士经常聚会的地方。
而王五,也是在与这些人士的交往之中,使他更加明白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
王五之死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英勇就义。
两年之后,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大地轰轰烈烈兴起,王五赫然也在其中。
之后,当北京遭到八国联军的进攻时,大刀王五则组织了镖局的镖师加入到了义和团的战斗之中,一同攻打北京西交民巷外国使馆、杀洋人、打教堂,把武术与爱国情怀融合在一 起,借助一身好武艺力显护国之心与护国之志。
可义和团的冷兵器始终敌不过八国联军的热兵器。当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被他们视为眼中钉的大刀王五,自然就成了抓捕的对象。
1900年9月,清兵在王五的家中把他带走了,据说,那时的王五正镇定地坐在家中的椅子上,等着他们。后来,清政府为了换取八国联军撤走,便把王五交给了德国人,德国人把大刀王五、两个镖师和义和团的四个成员一起枪杀在北京火车站旁的德军司令部里。王五死后,其头颅被割下挂在了城门之上示众,无人为他收尸。
当年,谭嗣同死后,有王五冒死为其收尸,可现在王五死了,又有谁敢来替他收尸呢?
此事当刘鹗和大侠霍元甲得知后,最后通过商议,由霍元甲在夜间登上城楼,冒险将王五的头颅取了下来,交给王五家人为其安葬。
王五这一生,是传奇的。后人们也宣扬了王五很多事迹,关于王五的电视剧也有许多。但是,大多数人记住的只是他的武艺,我认为,相比其武林高手的身份,我们更应该记住他贯彻在武术里的爱国情怀与侠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