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千年之后海关重回胶州

由 司马盼香 发布于 经典


6月12日,上合示范区的胶州海关办公楼上悬挂的“中国海关”关徽熠熠生辉。办公楼内,身着白色制服的工作人员一片忙碌景象。再有不到两个月,胶州海关就挂牌满一年了。现在胶州人,在家门口又看到了海关这个“衙门”。

实际上,千年前的胶州,就曾经有一个海关性质的衙门——密州市舶司,当时为长江以北唯一设置的,长江以南还有杭州,明州(宁波),泉州,广州。市舶司设立之地,无一不是千帆云集、流金淌银之地。

30吨大铁钱,市舶司的钱库?

1996年,在老城区原胶州市政府宿舍建设施工时,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宋代板桥镇遗址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清理其中一处房屋基址内,发现锈结成“钱山”的铁钱巨块10多块,总重量30多吨,其中最大的一块重约16吨,有的专家推断,发现铁钱山的地方,极有可能是当时市舶司的一个钱库。

2003年,云溪河改造和湖州路市场建设施工中,出土了大量宋、金时期的瓷片;2009年,距铁钱出土位置约30米处,发现了大量北宋铁钱及不同时期的瓷片,六大窑系、五大名窑的瓷器在这里都能找到,其中还有不少是异域风情的图案,这说明了当时此地贸易的发达程度,外国客商定制的瓷器就是在这里装运上船,然后漂洋过海抵达海外。发掘过程中,还在砖砌甬道上发现有两道较深的车辙痕迹,也足见这里曾车水马龙。

彼时的板桥镇有多繁盛?《宋史》记载:“胶西当宁海之冲,百货辐辏……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全诱商人至山阳,以舟浮其货而中分之,自淮转海,达于胶西。”

清乾隆年间胶州知府周于智,写“少海连樯”有序云:“每秋冬之交,估客骈集,千樯林立,与潮波上下,时而风正帆悬,中流萧鼓,转瞬在隐约间;又令人想蜃楼海市,咫尺云烟矣。”描写的正是板桥镇昔日的繁盛景象。

密州市舶司:辗转多年,修成正果

板桥镇的繁华与忙碌都离不开公元1088年“密州市舶司”的设立。

密州这个地方,与北宋大文豪苏轼有着不解之缘,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将苏轼在密州的失意和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据传,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发现板桥镇这个沿海小城已经发展成了大型海港,来往商贩鱼龙混杂,各方利益纠缠不清。苏轼本想向朝廷建议设置“市舶司”进行专门管理,但无奈朝廷当时正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掌权,自己作为“反对派”提出来这样的建议,十有八九不会通过,所以直到他卸任也没有提。

根据史料记载,苏轼卸任密州知州之后的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密州的商税额已经跃居京东路(约为今山东全部和江苏、安徽、河南一部分)首位,“岁三万六千七百二十七贯二百五十六文”。海外贸易的高收益,吸引力大量商贾、富家大户甚至官员参与其中,这就造成了“船舶之利颛于富家大姓”的局面。

而接替苏轼职位的新知州范锷,在宋元丰六年(1083年)时就曾上报朝廷建议在板桥镇设立市舶司,管理内外航运事务,抽取进出口贸易税收。建议是提上去了,如苏轼当初所担心的,朝廷根本顾不上这事。直到几年后,新党下台,苏轼、范锷等人进京任职。于是,这些熟悉密州情况的官员一起上书,再次建议设立市舶司。

最终在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朝廷批准了他们的建议:“乃置密州板桥市舶司”,同时决定把板桥镇从高密县析出,以板桥镇改设胶西县。这样,密州多了一个县,而在宋朝北方沿海,终于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国家级的“海关”。这一年,是公元1088年。

当年市舶司的职能要比今天的海关多的多。为过往的船只发公凭(相当于现在的护照),同时要从过往的船只中“抽解”。按当时对外贸易的规定,凡是本国商船放洋贸易的必须事先向市舶司申请、具保,获得凭券后,才可以放行出海;外国商船到达口岸后,必须向市舶司报告,接受例行检查,并按进口货物总价值的10%缴纳关税(宋代的名称是“抽解”),名为“十税其一”,部分贵重货物“十分抽二分、三分”也是常有之事。凡属朝廷明文规定禁止在国内市场公开交易的货物,全部由市舶司负责收购(宋代称之为“博买”)。然后由市舶司将所收的抽解和所博买的进口货物登记后上缴朝廷。

自此,板桥镇逐渐成为南北货物贸易的中转站,各地客商过往日众,是当时两广、福建、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商品的集散地,海运胜过杭州和宁波,其贸易额与济南持平。

(板桥镇复原图)

板桥镇作为中转港口,其吞吐货物的品种、数量都是相当可观的,“贡艘浮云、轴轳千里”,“估客骈集 千樯林立”,说的就是这里的繁忙景象,板桥镇也获得了“金胶州”之美誉,直至清雍正年间,胶州还是山东第一贸易港口。

胶州海关:涅槃重生,振翅高飞

所谓盛极必衰,密州市舶司应时而生,也因世而衰。

随着明清海禁、“闭关锁国”等不利政策的实行,民间与世界诸国的贸易交流逐渐断绝,而作为贸易重镇的板桥镇也逐渐式微。加之后来胶州湾淤积等原因,板桥镇作为北方重要古港的优势也逐步消失。尤其是进入近现代,胶济铁路开通、胶澳开埠、青岛深水港兴起后,胶州的海运贸易功能也被逐渐取代。

“现代版市舶司”重现胶州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作为港口城市,海运贸易高速兴起。作为连接青岛港和内陆城市的桥头堡,胶州的铁路运输优势逐渐凸显。2010年8月30日,位于胶州北外环南侧的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正式开通运营,一跃成为成为内陆各省进出青岛、烟台、威海和通往青岛港、黄岛前湾港的重要门户。

这些年来,青岛港前湾港区与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胶黄小运转”集装箱班列为海港与陆港牵起了红线。原来设在中铁联集的青岛海关“驻胶办事处”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涨贸易通关的需求,设立一个通关权限更大、功能更全面、服务更宽泛的正式海关已经迫在眉睫。

为更好地服务胶州、建设上合,2018年12月海关总署批准设立胶州海关。胶州海关在原青岛检验检疫局胶州办事处和青岛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经过半年多的机构改革和关检融合,胶州海关实现了“脱胎换骨”“化学反应”,为胶州市的外经贸企业释放着“1 1>2”的改革红利。


2019年8月6日,胶州海关正式揭牌,标志着胶州市向海而生、因海而强,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又多了一台“新引擎”。自此,胶州辖区的4000余家进出口企业可以在家门口办理全部海关业务。

胶州海关成立后,开展口岸多式联运监管模式改革,通过海关监管系统,联通海关、港口和铁路的物流作业数据,建立联运货物在口岸的移动底账,将港口功能向内地延伸,使进口货物可以从港口直接运输至相关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进行清关,出口货物运抵相关监管作业场所即视同抵港。


随着青岛多式联运中心不断加开中欧、中俄等国际班列,相当于把通向世界的港口设在了胶州家门口。胶州海关的服务触角也在不断向外延伸。

据了解,2019年10月全面对外办理业务以来,短短七个月,胶州海关累计实现报关单量3700余票,税收入库2.51亿元。2019年全年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货物43771批次,货值27.6亿美元。

即将满一周年的胶州海关,频繁打出一系列优化胶州营商环境的组合拳:“港站一体化”建设全面突破、多式联运中心功能全面拓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互联网 海关”让企业“零待时”、出台十条措施推行“一企一策”、推动创建全国第一个“海关AEO示范市”。

今年还重点推进出口跨境电商业务、粮食和水果类指定监管场地、上合国家优质农产品进口(大豆)、木材交易市场、中心站保税仓库和监管仓库、上合国家公共检测交流服务平台、上合国家政策法规和贸易指数编纂、上合国家“商品展示中心”和市内免税店、智慧物流中心等项目。

目前来看,胶州海关的定位极为明确,那就是“扎根胶州、服务上合”。随着上合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4F级胶东国际机场、149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的加快建设,胶州海关这所“新时代的市舶司”,必将为推动建设海陆空铁协同发展的国际物流综合枢纽,构建“东联日韩亚太、西接中亚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大陆”的整体物流架构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