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渠率华野三个纵队按兵不动,刘帅急电粟裕:再不上中野要拼光
1948年济南战役结束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国民党军在山东只剩下了青岛等少数据点,其余地方都被解放军控制。解放军在此后的南下作战中也没有了任何负担,粟裕向军委提出乘胜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等地区,歼灭距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第7兵团、李延年第9绥靖区等部,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的计划。
粟裕的这一作战计划被称之为淮海战役,但是由于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小,又被称之为小淮海。后来由于战场态势的变化,毛主席根据粟裕的这一作战计划,将小淮海演变成了一场大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也参与进来,和国民党军的80万主力进行了一场生死大决战。
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部署的兵力很多,而且都是国军的头等精锐部队,共80余万大军,装备精良,名将云集,而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大主力加起来,也不过60万之众。在这场敌众我寡的大决战中,出现了多次非常危急的状况,其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双堆集战役,最让刘伯承,陈毅,粟裕等解放军将领感到担忧。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之后,1948年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全线出击,将国民党军12兵团包围在宿县西南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约7.5公里的地区内。
国民党军12兵团是国军的主力兵团,下辖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下辖的四个军分别是第十军,第十八军,第十四军,第85军,这四个军都不是软柿子,全都是国军中的精锐部队,全副美械装备,战斗力十分强悍。尤其是18军,这支部队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不弱于此前的整编74师。
第12兵团司令黄维毕业于黄埔一期,是国民党军中的一员儒将,很多人都说他是书呆子,事实上并非如此,书呆子这个称号主要是因为他不善于人际关系,和日军在淞沪会战时死磕才得来的,他的军事才能在国民党军中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战斗意志却很强。而且黄维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对蒋介石非常忠心。
12兵团副司令胡琏毕业于黄埔四期,他也是员悍将,石牌保卫战的时候,胡琏率领18军11师和日军血拼十余日,最终击溃了日军。解放战争开始之后,他一直担任整编11师师长,这支部队就是由18军改编而来的,给华野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双堆集战役开始之后,缺乏重武器的中原野战军,发现包围是把他们包围了,但是却打不过。最开始黄维组织四个师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支援下,拼死突围,但是在突围的过程中,第110师师长廖运周(中共秘密党员)率部起义。之后黄维开始加强防御,12兵团依靠村庄,地堡群固守,中野严重缺乏重武器,进展十分缓慢。
在这种情况下,中野请求华野支援,华野此时的压力也很大,华野组成两大阻击兵团:一路北阻由徐州南犯的邱清泉、孙元良兵团;一路力挡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阻止敌人救援黄维兵团。但华野还是让参谋长陈士渠带着三个纵队携带重武器,前来增援双堆集战场。
1948年12月5日,刘伯承重新调整部署,将全部部队分成了三个集团,以中野第四、九、十一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华野特纵炮兵一部等组成东集团,由陈赓、谢富治指挥,向双堆集以东地区进攻;以华野第十三纵队,中野第一、三纵队组成西集团,由陈锡联指挥,向双堆集以西地区进攻;以中野第六纵队、华野第七纵队和陕南十二旅组成南集团,由王近山、杜义德指挥,向双堆集以南地区进攻。
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发动全线进攻,但是在总攻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华野参谋长陈士渠带着三个纵队按兵不动,这件事让刘伯承十分恼火。他直接急电粟裕:“陈士渠在干什么,华野再不上,中野就要打光了。”
粟裕又联系陈士渠,问他怎么回事,陈士渠说:“中野已经很疲惫了,让他们给我们让出一条主线来,我们攻打。”陈士渠考虑的是当时中野已经人困马乏了,华野作为一支刚上去的生力军,应该集中使用,去攻打黄维兵团的某个方向,这样才能一鼓作气击败敌军,而不是被分配到各个战场分散使用,这样不能充分发挥华野增援部队的威力。
总前委后来也采纳了这一建议,12月13日,为迅速解决战斗,淮海前线总前委再次调整部署,确定以华野第三、十三及特纵一部加强南集团,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华野的生力军刚上去,就在南线和国民党军主力进行了猛烈的交战,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全歼,黄维被俘,副司令胡琏开着一辆破坦克逃了出去。此次战役,共歼敌12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