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抗美援朝的故事。例如美国军队的编制、志愿军的规模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更换兵团司令员的故事。1950年7月,鉴于朝鲜战争的局势变化,第四野战军的第13兵团,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当时,作为第四野战军的一把手,林彪为何要换掉司令员黄永胜。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朝鲜的历史。在古代历史上,李氏朝鲜王朝曾经是明清两朝的核心藩属国之一,其他两个藩属国是安南和琉球。李氏朝鲜在各方面,向明清两朝学习。例如服饰、文字等诸多方面,与中原王朝非常接近,在众多的韩剧中,经常看到明朝服饰的影子。当时,《资治通鉴》《史记》等中国经典书籍,属于李氏朝鲜贵族子弟们的必读刊物。在19世纪末期,经历了30多年的明治维新之后,隔海对望的日本迅速崛起,并且开始了对外扩张。
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朝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日本迫使清朝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随后,朝鲜半岛被日本所吞并,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立了总督府,一直统治到了1945年。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时候,苏联军队已经挺进了朝鲜半岛北部,美国军队还远在冲绳列岛附近。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和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双方都进行了让步,以北纬38度线为界限,划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这就是朝鲜和韩国的前身。
1948年开始,苏联和美国先后撤军以后,南北双方的矛盾逐步扩大。1950年6月,战争爆发以后,朝鲜曾经一路势如破竹,攻克了大片的土地。即便是麦克阿瑟命令美国第8集团军参战,仍然没有能够挽回败局。美国军队一败再败。最后,朝鲜已经控制了朝鲜半岛92%的土地和90%以上的人口,美国和韩国军队,被挤压在釜山周围不足1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内,眼看就是上演“敦刻尔克的翻版。”就在这个时候,麦克阿瑟上演了一招险棋,在仁川大规模登陆,随后,战争局势才开始迅速逆转,并且逐步恶化。
随着战局的变化,美国军队的第9军、第10军等部队,先后参战。并开始大举北上,越过了三八线,并且对“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置若罔闻。1950年10月,战火已经燃烧到了我的鸭绿江边。其实,对于朝鲜半岛的战争,早在1950年7月,毛主席就未雨绸缪,抽调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下辖的38军、39军、42军、40军等部队,总计25万多人,组成了东北边防军。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何选择了第13兵团呢?
认真的说,第13兵团属于第四野战军的主力兵团,下辖的几个军,基本上都是王牌军。当时,出现了“四野三只虎”的说法。第二,第13兵团属于四野的部队,很多官兵本身就是东北人,对于东北的情况比较熟悉。一旦情况恶化,能够适应当地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抽调第13兵团,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反应了我国对于朝鲜战争的局势变化非常重视。毕竟,东北地区属于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没有之一。
按照道理来说,第13兵团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原来的指挥机关,也应该调往东北才对。但是,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第四野战军的主要领导,都向毛主席建议,更换第13兵团的指挥机构,尤其是司令员黄永胜。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黄永胜17岁就参加了秋收起义,后来,参加了红军时代的一系列战役。自身逐步成长,地位也逐步提高。由于在长征的末期,参与了著名的直罗镇大捷,这为黄永胜积累下了不小的名望。在指挥作战方面,林彪曾经评价黄永胜“又狠又猛。”但是,黄永胜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好色,而且非常好色。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永胜曾经在聂荣臻的手下工作,由于和当地一个地主的女儿打得火热,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军民关系,屡次遭到聂帅的训斥。
请注意,黄永胜并不是单身,妻子项辉芳非常漂亮,而且端庄大方。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黄永胜长期在东北地区作战,属于林彪的爱将之一。但在打仗之余,黄永胜仍然没有改掉沾花惹草的毛病。因此,在第13兵团改编为东北边防军以后,林彪强烈建议换掉司令员黄永胜。因为一旦局势恶化,第13兵团很有可能入朝作战。如果黄永胜的老毛病仍然不改,与邻邦惹出矛盾,这就非常麻烦了。因此,林彪建议换掉包括黄永胜在内的第13兵团整个指挥层。
此时,聂荣臻推荐了堪称军政双全、品格优良的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对于这个人选,毛主席、林彪、罗荣桓都表示认可。就这样,第13兵团指挥层与15兵团指挥层对调。邓华任第1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至于黄永胜,则调任第15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副司令员,长期驻扎在广州。
由于广州距离港澳等地很近,工作上的便利,黄永胜甚至悄悄跑到了港澳等地寻欢问柳。惹得老成持重,宽厚待人的罗荣桓元帅怒火冲天,大骂黄永胜:“你这么大的年纪,这么高的职务,还是不改,不要脸了!”
由此可见,黄永胜好色的毛病,确实很严重。认真的说,入朝作战的将领,需要冷静、稳重、凶悍,而且个人品格没问题。在影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孔捷和丁伟三人,论打仗的水平,李云龙和丁伟都高于孔捷。但最后,孔捷率领1个军入朝作战。
我们聊聊邓华、洪学智等东北边防军的指挥层,在组成东北边防军的时候,年仅40岁的邓华将军,与妻子告别,并且对妻子说:“瓦罐难免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上亡,你要有这个思想准备。”从邓华将军的话语来看,已经做好了为国尽忠、马革裹尸的准备,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
其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在广东主持工作的叶剑英元帅,把副司令员洪学智留下了,负责其他的工作,这让邓华非常着急。就在这个时候,洪学智赴京汇报工作,精明的邓华立刻明白,“拉回副司令员”的机会到了。洪学智刚刚赴京,邓华就赶到火车站,把洪学智拉倒了林彪的家里。
在吃饭的过程中,林彪表示准备把洪学智调到东北,洪学智则说:“自己连衣服都没有准备,身上还生了疱疮,而且叶总在等着我回话呢。”
林彪哈哈大笑:“衣服你到东北找吧,疱疮也到东北去治。”
邓华在旁边帮腔:“不能让他(洪学智)回去,他跑了,不回来怎么办?”
洪学智自己做不了主,只能借林彪家里的电话,向远在广东的叶剑英请示。叶剑英元帅当然对爱将不肯放手,立刻说了一句:“你先回来再说。”随后,林彪接过了电话。得知已经无可挽回、爱将调往东北以后,叶剑英元帅长叹一声:“早知道,我就不让他去北京了。”
洪学智将军根本想不到,自己的东北之行,让自己彻底“改行”了。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洪学智担任了志愿军的后勤司令员。后来,还一手建立了解放军部队的后勤保障体系。同时,还是1955年、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领。
对于洪学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卓著表现,彭德怀一直赞赏有加,曾经说:“都说我彭某人仗打得好,其实,我是靠了两个麻子打垮了美国人,前边我靠了个洪麻子(洪学智)……”关于抗美援朝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