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是三国时期人物,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三国究竟是哪段历史
我们从小就会背的古代历史朝代表就是: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三分魏蜀吴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被大多数人所承认,然而关于三国是从何时开始的,一直存在争论。
因为《三国志》是从黄巾起义开始写的,在一些版本的《三国志》序言中,直接将三国这段历史认定为从公元190年军阀混战开始。
也有人认为是董卓进京时期才开始,因为董卓进京之后就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干预东汉中央政权的举动,在废了汉少帝刘辩后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开始把持朝政。
也有人认为三国是从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的时候开始的,因为当时曹操已经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东汉已经是傀儡政权,人们将这个政权称为曹魏,跟东汉还是要划分界限的,不然其他军阀跟曹操打仗不就是违抗中央,名义上吃亏。
还有人认为三国是在公元前208年赤壁之战后才划分的,赤壁之战后,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但是如果按照这种划分方法的话,实际上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只要曹丕没有篡汉,东汉就是存在的,东汉政府就是名义上的正统,这是毋庸置疑的,把汉献帝当作傀儡也好,随意控制汉献帝也好,他都是名义上的天子,是完全能够代表东汉政权存在的一个人物。
而曹操不过是丞相,刘备不过是皇叔,官渡之战也好,赤壁之战也罢,实际上都应该算作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他们之间的战争,跟黄巾起义后的那些地方势力摆脱中央纷纷自立,没有什么区别,袁绍战公孙瓒,袁术打刘表,甚至是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等等,都是一样的。
比较严谨一点的说法,三国应该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开始,连魏国都没有的三国,算哪门子的三国。
当然,曹丕篡汉也不过出现三国中的一国,并不符合“三国”这个词的表面意思,真正三国鼎立局面的生成是在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后,这时,曹魏、蜀汉、东吴都已经称帝。
这种划分方法虽然严谨,也符合“三国”这两个字,但却没有意义,因为早在孙权称帝之前,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孙权称帝实际只是一种形式追加,即使我们答应,好多《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不会答应,你告诉我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赤壁之战没有发生在三国?
探讨到底什么时候形成了三足鼎立,又会陷入前面的死循环,这就很让人抓心挠肝,三国这段历史到底应该怎样划分?
不管怎么说,用三国一词来进行历史断代,本身就有很多争议,因为历史学家通常会用魏晋来进行断代,也就是说,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魏政权后,就是一个朝代,司马篡魏后就是晋,这又是一个朝代,晋朝之后就进入南北朝时期。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完美的历史断代,没有任何时间上的冲突,也完全符合历史学界的说法。
后世史学家通常 “魏晋南北朝”来统称这段历史,如果大家查看这段历史的资料,都是“魏晋风流”“魏晋名士”字眼。
可以说,以“魏晋南北朝”来断代,完全比“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时间上更清晰。
至少在宋代之前,这种断代一直是史学主流,而三国一词提之甚少,当然,魏晋这个词,其实是从骨子里已经认为魏国代表了那个时代。
陈寿作为西晋的史学家,也以魏国年号为纪年,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在当时,魏国都更像是一个王朝,而蜀汉和东吴都是割据政权。
从法理上来说,曹丕的皇位是汉献帝禅让而来的,曹魏政权得国自汉朝,这可比袁术弄块传国玉玺就敢称帝是两码事。
即使是从实力上来说,曹魏也占据了有利地位,汉朝时期,天下一共十三州,曹魏政权占其九州,还包括荆州和扬州部分地区,而东吴只有交州,和荆州、扬州部分地区,反观蜀汉只有益州一部分。
当然,蜀汉和东吴在地盘面积上从地图上好像跟曹魏形成对抗的局势,然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在三国那个时期,蜀汉和东吴都是荒芜之地,尤其是东吴,虽然面积大,但是可用土地并不多,更不用说人口了。
曹魏之所以没有统一全国,主要原因就是当时造船业不发达,蜀汉和东吴利用地利和天险阻挡了曹魏大军。
用魏晋来断代,事实上承认了曹魏才是这个时期的王朝,虽然时间上没有瑕疵,但是,“魏晋”是没有考虑过蜀汉和东吴的感受的,忽视东吴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忽视蜀汉,这就是“魏晋”目中无人了,因此引发千百年来的正统之争。
事实上,用魏晋作为历史断代,一直到宋代都是主流说法,但是也有不和谐的声音,认为曹魏政权没有合法性,蜀汉才是正统政权。
最开始提出这个议题的是东晋时期的学者习凿齿提出的,他在《汉晋春秋》中公然提出,曹魏政权是篡逆,得来不正,不是正统。要说正统还是人刘备的蜀汉,毕竟人家是汉室宗亲,又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即使没有占据中原,即使只有益州一块土地,那也是正统。
当然,东晋是沿袭西晋的政权,如果曹魏篡汉是篡逆,那西晋篡魏也是篡逆,又如何解释?习凿齿直接表明,西晋虽然是篡逆自曹魏,但是咱是心存汉室,强行将晋朝政权的合法性扯到汉朝身上,简直是太无耻了。
但是这种论调,对东晋是有帮助的,毕竟当时东晋已经被赶到南方,丧失了中原,只有尊蜀汉为正统,才能为东晋正名。
东晋只是短时期的一个政权,习凿齿的观点也未成为主流,毕竟当时的士大夫还要脸。
到北宋时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十分有开创性地提出,魏蜀吴都不算是正统,但是为了方便纪年,司马光还是采用了魏国年号来纪年,也被很多人认为司马光是尊曹魏为正统。
说实在的,司马光虽然迂腐,但是也凸显了北宋士大夫的刚强,没有统一就不算是正统,实际上对北宋统治者给予厚望,燕云十六州都没有收复,提正统是有点为时过早。
到了南宋时期,似乎面对和东晋一样的史学难题,毕竟中原已经沦陷,南宋与金国的关系也很微妙,赵构为求自保,曾向金国称臣,为了维护正统地位,战场上打不过,嘴上也要较量一番。
为此,以朱熹为代表士大夫,极力鼓吹“蜀汉正统论”,人家刘备是刘氏子孙,尽管被打到了角落里,但是人家国号是汉,是真正承接东汉的政权,你不承认刘备,那我南宋赵构怎么算,我虽然被也被打到了东南的角落里,丧失了中原,但是我姓赵啊!我这个政权肯定是承接自北宋的啊!
所以,南宋之后有一场关于曹魏与蜀汉的正统之争,在这个阶段,曹魏一方的人物被极力抹黑,蜀汉一方的人被极力抬升,比如关羽的地位不断提升,经历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
到明清时期,为了强调忠君爱国思想,也比较推崇蜀汉为正统,这种政治上的定调,也在文学领域掀起了一股创作方向,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就极力吹捧蜀汉,在老百姓心目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其实,“三国”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就不断发生变化,在开始的时候,“三国”并不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只是代表魏晋时期的“魏蜀吴”三个政权,用法也是很模糊的。
比如《隋书》中曾记载中写道“三国争强,兵革屡兴,户口减半。”说的应该就是三个国家相互征伐,而不是特指一个时期。
“三国”这个词,真正开始代表一个时代,其实也是宋代之后才有的事情,很多人肯定要说,陈寿早在西晋的时候就已经著了《三国志》,怎么可能不是指一个历史时期。
一个大家必须要知道的知识点就是,陈寿其实并没有写出“《三国志》”,陈寿当时根据当时的一些史书编纂了《魏书》《吴书》《蜀书》,都是以单本的形式流传,一直到宋朝时期,有人将此三书合在一起,合称为《三国志》,也就是说,三国一词在宋代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但是用法并不强烈。
一直到宋代之后,《三国志》被正式合成一本书,也比较符合司马光的观点,三国都不是正统。
而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爆火,却将这段历史凸显了出来,为老百姓所熟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三国的历史划分方法,本身就跟学术进行的历史划分方法不一样,三国这段历史可以说是囊括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
这一点就好比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不是根据某一朝代更迭进行的历史断代,而是人为的以某个事件为标准进行的断代,真正让历史学家来说,他更愿意将秦朝之前的历史统称为先秦史。
啰嗦了这么多,大家也应该理解了,以“三国”来断代,其实是与“魏晋”来断代,是有着一定矛盾性与冲突性的。
当然,以三国来断代,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倒是其背后持续上千年的正统之争倒是值得去考量。
胡适曾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说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有一些王朝为了自身的政治目的,以历史为突破口进行篡改历史,也是我们必须要警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