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遭清算到底冤不冤乾隆看一次档案哭一次,学者真会演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的12月31日,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在外打猎时突然去世。官方措辞极为简练,“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夢于喀喇城,年三十九。”【1】对摄政王的死因语焉不详。
当时的一本《北游录》的书对此事进行了还原,大意是:多尔衮膝盖受创,涂抹凉膏,太医认为他不该这样使用,按照现在医学术语范畴就是这样治疗引发了感染。在当天,多尔衮举行围猎活动,恰好遇到老虎,按照规矩需要由地位尊贵的人带着大家射箭。当时多尔衮伤势很重,勉强射出三箭。最后支撑不住迅速召见他的大哥英王阿济格交代后事,至于说了什么外界无从得知。多尔衮的猝死,让其命运在三个月后急转直下,在孝庄和顺治强势主导和众大臣的决议下,彻底将多尔衮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直到百余年后,乾隆仅凭借官方档案记载为其作出了翻案平反。
(一)多尔衮确实有功,入关定都,完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未曾完成的大业。
万历四十年多尔衮出生,是皇太极异母弟弟,排行十四。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多尔衮的母亲竟然被逼殉葬,刚刚十五岁的多尔衮成了孤独少年。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其母死去的翌年,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此后,多尔衮随同皇太极四处征战,战场成了他人生的第一堂课,因此对战争相当专业,为此后的入关做好了坚实的准备。
出色的才能和对皇太极的效忠,数次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良好表现,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的美号,此后对其不断重用,先后被封为睿亲王,领正白旗,参与决策军国大事。皇太极去世后清朝陷入一次最为激烈的皇位竞争,多尔衮与侄子豪格之间展开了势均力敌的争夺赛,最终经过五大臣斡旋,双方各退一步,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此后多尔衮展现了出色的战略布局能力,在关键时刻接受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请求,亲率大军入关,击败了李自成20万农民军。六月,“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定议,建都燕京。”【2】很大程度来讲,没有多尔衮的决策,满洲能否入关还是一个问号,对清朝能够最终平稳过渡,多尔衮的功劳确实是最大的。
顺治元年(1644)的九月,在多尔衮的主导下,完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未能实现的夙愿。他分兵南下继续征战的同时,开始构建清朝最初的内部机制,多尔衮此刻走上了事业的巅峰。随着权势越来越大,从“叔父摄政王”变成“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又变成“皇父摄政王”,由此成了实际上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
作为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的多尔衮,生前战功显赫,尤其在带领满清入关之际发挥了重大作用,是明亡清兴的关键性人物。生前他强势主导大清政务,以摄政王的名义君临天下,然而在三十九岁年富力强时猝然而死,由此导致了孝庄太后和顺治的最严酷清算。直到时光进入乾隆四十三年,在多尔衮身后的一百多年,他得到了乾隆帝的最大同情,“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3】
乾隆甚至说每次看到《实录》所记载多尔衮的言行时“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最后认为多尔衮是历史上罕见的英雄人物。抛却乾隆对多尔衮过于感性的评价外,多尔衮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多尔衮身上的关键词:定都北京、创立制度、重用汉官、诛锄异己、剃发易服,这些符号无一不是留在那个剧烈转换,痛苦撕裂时代的符号。
(二)多尔衮残酷清算侄子豪格,并将侄媳妇据为己有,伤害了内部感情。
崇德八年(1643)的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去世,引发了一场重大危机。掌握实权而又觊觎皇位的多尔衮迅速召见内大臣索尼等人讨论皇位继承人。索尼首先发表令多尔衮非常愤恨的言论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明确提出除了皇太极的儿子可以继承外,其他人都没有资格。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等朝廷重臣,相继来到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豪格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当时争夺皇位最为激进的是左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叔侄之间展开了较量。双方实力相当,支持力量也大多平衡。眼看一场火拼不可避免,在此关键时刻,孝庄展现了她高超的协调能力。首先她得到了八旗旗主最具权威的礼亲王代善的支持,继而又得到济尔哈朗的同意,最终双方只能接受孝庄亲生儿子福临被“立皇子”的意见。豪格主动退出,再无争夺的意图后多尔衮也只得说:“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然而出,无统之意,当立帝之九子,而年岁优质,八高山(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既归政。”【4】但是多尔衮并不甘心,甚至说出“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同时又直言不讳说:“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5】觊觎之心,可谓路人皆知。
在局势稳定后,豪格回京不久,就发生了希尔艮冒功事件,最后变成了豪格罪状。在多尔衮的操作下,召集了诸王、贝勒、贝子、大臣们的一次集会,最后以豪格“枯恶不俊”为名,判决他“应拟死”。归根结底,还是豪格与其争夺大位埋下了仇恨,当多尔衮权力稳定后,对其进行的一次残酷清算。豪格在囚禁中不久便死去,时年三十七岁。有关豪格的死,清代权威官方《清实录》中并未详细说明。《八旗通志?豪格传》中简单说:“为睿王多尔衮构陷,薨。”也就是说豪格在多尔衮的陷害下仅仅幽禁一个月便于狱中死亡。豪格死后不到两年,多尔衮“纳和硕亲王豪格福晋博尔济锦氏”,名义上,多尔衮是豪格的叔父,他竟公然把侄媳妇纳入王府据为己有,可见此时多尔衮已膨胀到任意妄为的地步。
(三)孝庄和顺治联合发起的严酷的清算,顺治自己说出多尔衮如何欺凌他。
据野史记载,多尔衮总览朝政后“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按照野史演绎,孝庄正当盛年,寡居落寞,多尔衮权势熏天,自然成了她心仪的男人。甚至由小皇帝顺治亲自下发谕旨将他母亲“嫁给”多尔衮“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皇叔摄政王现方鯀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清朝皇帝谕旨措辞均十分严肃、规范,如此暧昧措辞,显然出自民间文人之手,如此笔法水平竟然将此事件渲染成“疑案”,亦奇事也,真是“殊不可解”。而真正的事情本质是,多尔衮对顺治的有意取而代之,由此也解释了在多尔衮死后三个月,就迅速开启了最残酷的清算,而孝庄的意志和立场尤为坚决。
顺治十六年,年轻皇帝与木陈忞僧人聊天,顺治还在感叹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6】督察院长官满达海等人上书,建议多尔衮对福临进行读书教育:“今皇上聪明天纵,年尚幼冲,若不及时勤学,则古今兴废之道,无由而知,宜慎选博学明经之端人正士,置诸左右,朝夕讲论,以资启沃”多尔衮虽未明确拒绝,却推脱说:“上(福临)方冲幼,尚需迟一二年。”顺治元年(1644),小皇帝同多尔衮入京的不久,户科给事中郝杰又上疏为福临开设经筵讲学,“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让福临接受正规教育。
多尔衮再次以顺治的名义降旨:“请开经筵……有裨新政,俟次第举行。”就是借故拖延,不让福临读书。名义上成为清朝的皇帝,却连基本的“入学”问题都解决不了。第二年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有奏请顺治读书,认为自古帝王“必以修德勤学为首务”,而且“必习汉文晓汉语,始上意得达,而下情易通。”福临的入学问题成了新朝廷的焦急之事,多尔衮对他们的奏章不予理睬,以此可知,多尔衮对福临教育拖着不办掩藏着最终取而代之的目的。
公元1650的年12月,39岁的摄政王多尔衮因狩猎坠马受伤,不久河北滦平县附近死去。顺治下诏给其最高身后哀荣的几个月后,多尔衮的身后命运急转直下。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取消一切封典,挖墓掘尸。13岁的顺治帝表现强势,清算手段十分冷酷。意大利传教士记载了这一场景:“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多尔衮华丽的陵墓,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顺治帝对多尔衮的清算更多源于个人情感上对他的的憎恶。在成长的环境下,这个孩子目睹了种种多尔衮在他面前是如何耀武扬威的张扬。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时,利用自己的权力追封他的生母为太皇太后,俨然是皇帝追封自己母亲一般,多年后,顺治对诸王大臣回忆这段往事曾愤恨地说:“那时的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7】对多尔衮的清算,通过这些“伤感情”的事都足以说明顺治对其清算属于人之常情。
(四)乾隆靠着读多尔衮档案就为其翻案,由此掀起清代有史以来的翻案狂潮。
乾隆四十三年,已经进入老年的清高宗乾隆将目光多次放到尘封百余年的旧案当中,由此掀开了清朝最大规模的平反,并将其父雍正也未敢翻案的多尔衮案进行推倒重评。
乾隆亲自参与大清历来备受争议的重大案件档案的审阅工作。不仅对当年明朝将领投靠清朝进行重新定义评估编纂了《贰臣传》后,又着手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翻案”。这些案件涉及整个清朝位置最高的数位亲王。其中尤其以平凡多尔衮为最为重大一案。在翻案时乾隆有必要对“三年无改父之道”这一信条做出必要的舆论解释:“我皇考(雍正)晚年屡次和我谈论过去的这些案件,每次提到都非常遗憾,就是有意将这些事情留给我做。”
他提出给多尔衮翻案的理由时说:“夫睿王果有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又进一步解释说:“摄政幼年, 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就是说谋反肯定不存在,但专擅不排除。接下来,乾隆对多尔衮的获罪和削爵自己给出了分析,并将责任都推给苏克萨哈等大臣身上,为自己的曾祖父顺治降罪多尔衮进行开脱:“顾以摄政幼年,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按照乾隆的设想,这样就导致了苏克萨哈等人对其的构陷。【8】
第二认为多尔衮的功劳太大了,“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一个“最”字凸显了多尔衮在乾隆心里的地位。第三个原因是乾隆同情多尔衮的遭遇。在上谕中说:“睦亲彰善,王政宜先;继绝昭屈,圣经所重。”用非同情的口气说:“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最后乾隆又耍起了文字聪明,为多尔衮案件定调。意思就是多尔衮案件与顺治无关,是一群小人构陷所致:“当时我世祖(顺治),尚在冲龄,未尝亲政”,并信誓旦旦地说:“假如当时多尔衮真的敢于挑战世祖权威,对其进行惩罚,朕也不敢给他翻案”。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担心多尔衮意图取代顺治的档案比比皆是,为此乾隆在上谕中说:“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9】可见乾隆所见的《清实录》很大程度并非能够还原真相,为多尔衮翻案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其中乾隆为多尔衮翻案,提到的“朕自临御以来,间日恭阅列祖列宗实录一册,因得知祖宗创业艰难。”以此可知乾隆是靠着《清实录》的单方面记载就作出了对多尔衮的翻案决定,并将不利于多尔衮的多方面史料进行销毁,以此成全他低成本运作大幅度收获美名的目的。虽然多尔衮的专横和野心已经被顺治清晰描写,但是多尔衮作为清代入关的决定性人物,在历史的转折中,地位不容小觑。在清朝开国史上,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决定清朝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明清兴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策进关夺权;又在关键时刻,指挥关键的山海关决战,一举击败李自成,清朝顺利进关;再决策,定鼎北京;遣师战西北,李自成逃遁,至九江口而覆没;挥师下江南,扫荡残明势力;进军西南,尽收全蜀,张献忠授首…… 清朝入关仅7年,其势如风卷残云,国家初成一统!从一定意义上说,多尔衮之开创清朝历史新纪元,与努尔哈赤之开国奠基一样,同具深远的历史意义。【10】
注释:
【1】《清实录》
【2】《清实录》
【3】《清高宗实录》
【4】【沈阳状启】癸末年八月
【5】(《东华录》卷6)
【6】《北游集》
【7】《顺治写真》
【8】《清高宗实录》
【9】《清高宗实录》
【10】李治亭《清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