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之一。3月7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从当下和未来两个维度,为大学生就业难破题。他指出,着眼当下,作为就业供给方,高校应搭建数字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面向未来,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素养,久久为功,解决就业难题。
从当下看,林尚立介绍,人民大学主要通过三方面工作着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构建以招生就业处为牵头单位、各个院系参与的工作网络,动员全部力量服务学生就业工作。
二是搭建数字平台,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同时,也让用人单位通过数字平台能够了解学生的情况。这种双向沟通机制更直接、更全面、更通畅,有效地推进了就业工作。
三是提供全面就业指导和培训,引导帮助学生如何和用人单位沟通,让学生能够很自信地参加面试等就业沟通活动。
从长远看,林尚立认为,作为供给方,学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一是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使得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能够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比如说,像我人大这种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校,在数字时代,学生就必须有数字能力。除了有能力以外,他的知识还必须是综合的,融通多学科、多领域。”林尚立说。
他举例说,以记者为例,现在已经是全媒体时代,学校光教学生写作是不行的,一定要加数字技术,要教融媒体技术等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要发生重大的调整,适应新形势下的挑战。
二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林尚立说,所谓整体素养,是指在社会上工作应该有的素养,比如写作能力、调查能力、逻辑能力。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一个行当,哪一个环节里工作,都应该具备的素养。
三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觉得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健康的身心、开朗的性格、开放的胸怀,是一个学生能够在社会立足,既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社会,成就国家的关键所在。”林尚立说。
因此,他认为,高校要加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现实举措和长远举措结合起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那么,高校培养的人才,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他即使一时找不到工作,也能在社会上立足。”林尚立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编辑/熊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