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朱元璋一条规定, 老百姓拍手叫好, 官员却个个害怕, 最终死很多人!

由 谷太枝 发布于 经典

隋朝统一之前,中国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分裂。文帝为了让自己的集权统治更加稳固,开始对各级行政结构进行改造。以前的六官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三省六部制。同时,州的刺史没有了任命下级官员的权力,而是改为由中央直接任命。每逢大改必将经历一定的阻力和困难,所以,这时候必须保证改革的执行者有执行力,因此,官员的选拔就显得十分重要。

文帝选官基本有如下两条原则:
一是政治觉悟要高,必须高度拥护中央集权;
二是要有真才实学,不能一点工作能力都没有。
但是,在政治道德方面,文帝倒是没有太多要求,这就导致很多官员道德上存在缺陷,却因为政治拥护度一样被重用,所以,他们一掌权就开始暴露贪婪的本性。
开国功臣郑译就是一个十分喜好收受贿赂的人,门前经常是站满了许多富商大贾。除了这个,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贪污犯,就是杨素。杨素是个著名的军事家,也为文帝的功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十分贪财,热衷于置办自己的产业,他在各地拥有无数土地,豪宅遍地都是,而且,喜欢改建,宅邸上经常有改造工程。

后世的李世民在评价隋朝时说,杨素欺君罔上,而且,残害良民,隋朝的灭亡就是从这个时候埋下祸根的。其实,这句话中难免夸大了杨素的破坏力,不过有句话说的是非常对的,那就是残害良民。在杨素“榜样”的作用下,很多下级官员开始争相效仿他的奢靡生活,特别是在杨广登基之后,朝廷的腐化更加严重。
杨广不仅本人搜刮天下的财宝美女,还纵容自己的宠臣利用特权与富商们勾勾搭搭。中央机构都这样,那地方官员自然也是紧随其后。就算有些官员一开始很清廉,但是,到最后总会被环境污染,开始贪污受贿。从上到下全部都是这个死样,百姓们终于受不了了,开始反抗隋朝的统治。

这时候,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权力斗争,臣子李渊造反,最终,大势所趋灭了隋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盛世。
吸取了隋朝的教训,唐朝早期特别注重官员的品德,皇帝选官时更看重德行。在太宗的整顿下,整个政治局面一片清明,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贪污现象。但太宗去世后,官员们逐渐放飞了自己内心的恶念,到了武则天时期,这个时候的腐化问题已经相当突出了。
那个时期竟然发生了这件事:
广州都督是个无能的人,他的手下十分蛮横,竟敢去敲诈来华贸易的外国商人。外国商人们自然受不得这个气,于是,就向都督告状。都督这时候不为人家伸冤,反而说商人有罪。商人们一怒之下,竟然,直接将都督和他身边的十多个人都杀死了,这才登船逃跑。为了整顿这种荒诞的风气,武则天开始重用这些贪污的酷吏,让他们来整治那些贪官。
结果是,这种风气不但没能遏制,反而还滋生了冤案错案。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这时候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小,所以,即使朝廷想要整顿纪律,手中也没有这个权力了。一些地方官仗着自己的势力,不仅是贪污,有的还公然劫掠。即便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这时候的朝廷只能忍气吞声不敢严惩,可见,这时候的官场是多么混乱。
宋朝的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发展,所以,这时候的贪污现象更是严重。宋朝的官员们有个共识,那就是做官就是为了捞钱。皇帝对于贪官的态度也是十分宽容,所以,这些坏蛋更是有恃无恐,并带坏了一大批清官。
明代,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苦,是个孤儿,讨过饭,当过和尚,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对贫苦百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怜悯,对贪官污吏则怀有异常强烈的刻骨仇恨。所以,朱元璋十分痛恨贪官,他的目标便是杀掉所有的贪官,并且,大刀阔斧地灭了许多大贪污犯。可以说,朱元璋的这种反贪的规模即使放到现在都令人震惊,仅他办的两个大案就一共处死了八万多人,为几千年封建历史所罕见。

并且,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向全国颁布了《大诰》,其中有一条新规定:
“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职的官员,赋闲的官员,若胆敢“操纵词讼、教唆犯罪、陷害他人,勾结官府,危害州里”,当地贤良方正、豪杰之士可以将这些人抓起来,绑送京城(南京)。如有人胆敢中途拦截,则枭首示众。”
但是,自他去世以后,朝廷的风气又是贪污盛行,并且,宦官成了贪污的新大头。
清朝前期,皇帝也是一样能够严惩贪腐现象。但是,后期他们也犯了一样的毛病,以宽容为主,所以,风气又败坏了。到了乾隆时期,犹以和珅所贪数额最大,皇帝甚至跟着下属们一起贪污,这种现象实在是让人无可奈何。

可以说,贪污腐败自古就有,贪得小的人失去生命,贪得大的人能够导致一个国家的覆灭。虽然,每个朝代都有很多有远见的人提出治理的办法,但是,终究不能做到根治,所以,都免不了亡国的命运。
参考资料:
『《古代官场的贪污之风》、《朱元璋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