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中国古代有一句名句叫做:国虽大,好战必亡。一个国家的战略扩张一定要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单纯的依靠统治者自身的主观臆想,否则将会给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

历史上因为不顾实际的扩张而灭亡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以隋炀帝为例,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出击突厥吐谷浑等国家,完全不顾国内空虚,民生疲惫的事实,最后二世而亡。

相反的是清朝的统治者就显得比较明智,在大小金川战役后,迅速收手,消化战略成果,稳定了清朝的统治,也达到了清朝实际版图的极限,那么在大小金川战役胜利后,清朝为何转向战略收敛?真是扩张到极限了?其实另有隐情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1:征战中原,讨伐不臣

在我们了解清朝中期战略收缩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清朝的扩张与崛起之路,清朝在第一阶段的扩张主要是接受明朝的"财产",从1644年清军入关后,清朝的战略中心一直就是盘踞在南方的朱明政权。

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皇帝兵败自杀后,意味着清朝成为了正在意义上的"正统",但是此时此刻还有三藩和台湾没有平定。于是乎清朝统治者的扩张又指向了三藩和台湾地区。

从平定三藩之乱到收复台湾之战取得胜利,标志着清朝统治者第一阶段的战略扩张圆满收官,完全接收了明朝的"家底",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2:出击外邦,开疆拓土

清朝的统治者在彻底的稳定了中原地区的局势以后,又将目光放在了塞外之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平定准噶尔汗国,将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彻底的纳入中国的版图之中,为后世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清朝统治者还多次出击野心勃勃的沙俄帝国,让其缩回伸在中国东北的侵略之手。甚至清朝统治者还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五大将军,乌苏里台将军、伊犁将军、黑龙江将军等等,其目的在于将新扩张的领土彻底的纳入清政府的管辖当中,而不是让其自生自灭。

清朝扩张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出乎所有人都意料,然而扩张的步伐依旧前行,直到最后一战——大小金川战役。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1:西南烽火,土司作乱

清军入关之后,对于西南地区的政策依旧是延续明朝时期的土司自治政策,承认土司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相安无事近百年以后,清朝雍正皇帝大规模的实行改土归流,土司和清政府的矛盾升级。

据《清史稿》当中记载雍正皇帝的政策称:"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温水煮青蛙式的方法依旧保存了土司的实力。清朝乾隆年间,大金川土司进攻小金川。

随后又进攻清朝康定土司,西南地区的局势一度糜烂,形势岌岌可危,最后乾隆派大将钟琪岳镇压,以大金川土司投降暂时告一段落。

2:野心勃勃,兵戈再起

战后矛盾重重的大小金川土司之间一直战争不断,乾隆三十一年,忍无可忍的清政府联合九大土司合力进攻大金川土司,出人意料的却是小金川土司居然和大金川土司联合起来对抗清政府,局势瞬间变得复杂严峻起来,清军大败而归。

随后派遣大将温福进攻大小金川,也惨遭失败。据《清史稿》当中记载称"越九日,劫大营,温福亦死焉。"最后双方在大小金川地区展开了拉锯战,时间长达五年之久,最后大小金川战役以清政府惨胜告终。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3:放下屠刀,停止大规模扩张

大小金川战役之后,西南地区的局势以及彻底糜烂,但是也给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建立流官制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从此以后大小金川地区和中原诸郡县已经没有多少差别,清政府的权威得以树立。

但是自从大小金川战役到清朝末年这百余年间,清政府几乎毫无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行动,即使有战争爆发也只不过是处于被动防御状态罢了。

大小金川战役之后得到了西南地区的清政府难得真的是达到了战略扩张的极限吗?还是这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1:大小金川战役时间长,耗费巨大

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古代战争从来都是拼的综合国力,拼的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在大小金川这个"弹丸之地"其战争难度超乎了清政府的想象。从阿尔泰谋划九大土司联合进攻大金川土司,最后到阿贵平定叛乱。

这前后持续了十年之久,金川事件也由"不值一提的小事"演变成为威胁清政府统治的心腹大患。清王朝前后数次增兵,最后以投入了将近六十万人力,七千万两白银的代价将大小金川之乱平定。据《中国通史》当中明确记载称:"用兵凡五年,糜饷至七千万,可谓劳费已甚"。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战后的重建以及大小金川事件的余波带了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据《金川纪略》当中记载称:"自瞻对、大金川用兵以来,川省糜食腾贵,公私糜弊,西南为之重困。"前后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大小金川战役彻底的"打烂"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后的大小金川由清政府直接管辖。

但是当地的居民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而且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民风彪悍,不仅仅不能给清政府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需要大量的经济补贴,来安抚当地的少数民族,否则极有可能"第三次大小金川战役"会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2:乾隆以后,清朝国库日益空虚,内忧外患之下无力扩张

大小金川之战后的清朝国库也变得可以"跑老鼠"的地步,乾隆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自喻为"十全老人",在完成他功绩的同时也几乎耗尽清朝的国库,不仅仅如此乾隆时期还曾经六下江南,耗费无数,奢靡无比。

据《南巡记》当中记载乾隆皇帝亲自承认南巡弊端称:"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而且乾隆时期还有和珅这样的巨贪,一步步侵蚀着清朝的统治基础。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乾隆皇帝是康雍乾盛世的开创者同时也是结束者。而子乾隆皇帝以后的统治者大多都是平庸的守成之君,在处理国家大事上面都因循守旧,恪守"祖训"。

若是国内和平还好,偏偏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内忧外患不断。

当时不仅仅有相当一部分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作乱。还有白莲教等反对势力兴风作浪。对外有葡萄牙、荷兰等殖民国家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清朝的统治者何谈对外扩张,自保尚且焦头烂额。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3:清朝武备松弛糜烂,军队战斗力直线下滑

清朝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反明,八旗铁骑横扫天下,被誉为"亚洲第一强兵",而温柔乡是英雄冢,清军入关后,被关内的繁华迷失了双眼,渐渐的清朝的八旗军队沦为只知道享乐的富贵兵。

一个国家的军事面貌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进取精神,作为国家利刃的军队糜烂如此,又怎么指望他们开疆拓土,扩张版图呢?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4:受限于中国传统的地理版图意识的影响

清朝在取得大小金川战役胜利之后停止对外大规模扩张,转向战略收缩的原因和历代以来的地理版图意识息息相关,从秦始皇一统全国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版图一直都在帕米尔高原以东,中南半岛以北、乌苏里江以西、蒙古高原以南这一地理范围之内。

清朝的统治者入关以后也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这块版图以外的地方都是夷蛮之国,不屑于对其征伐,大小金川战役之后清朝已经完全掌控了这块版图,所有分裂的隐患也基本上被消灭,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已经大功告成了,自然转向消化成果。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大小金川战役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西南一地,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清朝统治者战略选择的转变,这是清朝统治者扩张到极限的表现?

并不是,事实上清朝统治者已经无力再战,国力开始由盛转衰,而统治者又大多平庸,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传统版图疆域和天朝上国意识的影响,最终转向了战略收敛。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859 字。

转载请注明: 清朝扩张最后一战持续十年之久,胜利后为何转向战略收缩?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