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为何会取胜解析其必然因素及现实思考
三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在这段历史过程中,英雄辈出、搅弄风云,丝毫不亚于春秋战国的精彩程度。罗贯中书写的《三国演义》,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三国历史中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不少人看三国,重点是看曹操、孙权、刘备三人的争霸,觉得特别精彩。在这段过程中,涌现出火烧赤壁、关羽水淹七军等精彩故事。但是,在三国的前期有那么几场战役也十分的有看点,比如说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的决战性战争,与后来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并称为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元年,曹操先后干掉了吕布和袁术,占据了兖州和徐州。而建安四年,袁绍也干掉了公孙攒,独拥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基本上占有了河北,并意图南下中原争夺天下。如此一来,曹操就成为了袁绍南下的的第一个阻碍,二者势必有一场生死之战。
很多人都以为官渡之战只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寻常战役,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恰当的。官渡之战历时共计1年5个月左右,分为前期交锋、两军对垒、曹兵突袭三个阶段,曹操军团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官渡之战的胜利有哪些影响?回顾官渡之战,给我们又带来了哪些现实思考?
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深度解析:
.前期交锋阶段。
在建安四年六月的时候,袁绍为了扫除曹操,亲自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意图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在官渡之战的前期,最重要的一场局部战争就是白马之役。建安五年二月,袁绍为寻找曹军主力决战,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企图夺取曹操安插在黄河的军事要点,以便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亲率大军前往,采用谋士荀攸的建议分兵出击。最终斩杀颜良文丑,力挫袁绍大军的锐气,至此,前期交锋阶段与曹操初战大捷告一段落。
.两军对垒阶段。
曹操诛杀颜良、文丑后,虽然袁绍大军初战不捷,但是毕竟人家兵多将广。所以,为了一雪前耻,袁绍立刻率大军逼近官渡。《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八月,袁绍连营稍前,东西数十里。曹操亦分营与相当。
对持时期,两军都想方设法拼命消耗敌军的供给和军力,总之就是怎么能制造麻烦怎么来。最有意思的就是袁绍仗着自己兵器多,不间断的向曹军射箭。而曹军发明了一种投石战车,击毁了袁军的箭楼。
这个阶段,曹操其实没有袁绍能耗,加上军队将士已经军心动摇,所以心中已萌生退意。这一段在影视剧《三国》中也有所体现,曹操给手下的谋士荀彧写信,希望荀彧劝自己班师。但是荀彧却反其道而行之,力谏他继续坚守。
曹操在得知荀彧的想法后,坚定了信心。于是就干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想办法保障自己的后勤补给线。命负责后勤补给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第二件事就是不断地袭扰袁绍的后勤。《武帝纪》记载: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
.曹兵突袭乌巢。
乌巢是袁绍的粮草大本营,乌巢被袭已经标示着袁绍大军必然溃败。建安五年十月,袁绍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军需,夜宿乌巢。而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并献计奇袭乌巢,曹操立即付诸实行。
奇袭乌巢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在官渡之战中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乌巢被劫后,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再无力与曹操对抗。
至此,长达一年多的官渡之战也就落幕了。这一场战役中,曹操和袁绍基本上都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最后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为其一统北方,讨伐孙权、刘备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主要是因为它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军与袁军二者之间数量相差过大。按照一般的逻辑来看,曹操与袁绍的这一战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可能性。那么,曹操军团以少胜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两军统帅的个人素质相差过大。
不管是在什么年代,军队统帅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左氏春秋》说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其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称。
然而,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表现让人十分失望。建安四年十二月,曹操正在前线抵挡袁绍的时候。刘备却在曹操的背后起兵反曹,迅速占领下邳,欲同袁绍前后夹击。这本来有是绝佳的灭曹机遇。
但是,据《袁绍传》记载: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袁绍的谋士田丰指出过这一点,但是袁绍借口自己的儿子有病,所以就放弃了。没过多久曹操击败刘备,又顺利的返回官渡。从中起码能看出两点:一是袁绍不善于听从谋士的建议;二是袁绍将私情用于公务,在关键时刻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反观曹操虽然是阉宦之后,但是在官渡之战中善于纳谏,一切从军政大局考虑。先是听取荀攸的分兵出击的观点,再听从荀彧的劝谏从而坚定打消耗战的信心,最后按照许攸的设想偷袭乌巢。他是接纳一切有利的观点为自己服务,所以干事如有神助。
2.两军内部的将士凝聚力不同。
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手下有田丰、许攸、荀谌、许攸、审配、逢纪、沮授、颜良、文丑、张郃、淳于琼等。曹操军营虽然兵力不多,将领也没有袁绍的多。但个个都是一等一的好手,比如荀彧、荀攸、郭嘉、于禁等。
在大战在即的时候,荀彧先提出“四胜四败”之论,郭嘉接着说了“十胜十败”之言。为曹军统一了思想,鼓舞了战斗士气。在战争前期,荀攸又制定了声东击西的进攻策略,解决了白马之围。
相持阶段,荀彧一封回信扫除了曹操的忧虑。战争后期,曹操带领轻骑兵奇袭乌巢,而曹洪、荀攸坚守营垒。可以说一场战争下来,曹操的手下都尽忠职守,这才保障了曹操路线正确、举措得当。
反观袁绍一方,他手下的人虽然多,但是大多各自为政。《资治通鉴》记载: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可见袁绍阵营的混乱程度。
我们都知道最终给袁绍致命一击的,不是曹操而是许攸叛逃并告知了乌巢的信息。《荀彧传》记载: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这段话证明许攸叛逃是因为自己的政敌审配抓了自己的妻子,而许攸冲冠一怒为红颜,倒戈相向进行报复。
3.曹操能够调动的军事资源极多。
我们现在看《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觉得很精彩,是因为曹操只有7000多兵马,而袁绍了10万余众。《孙子兵法》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在冷兵器时代,战场人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决定战争的走向,按照我们正常的逻辑来分析,袁绍不可能有失败的可能。
曹操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打赢如此悬殊的战役,而且官渡之战还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唯一的解释就是曹操实际参与的将士远不止这一点。《荀彧传》中有一句原话: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仅仅从荀彧的说法中,我们就知道曹操的兵力是袁绍的十分之一,也就是1万多人。
而曹操在官渡之战之前拥有的兵力是多少呢?《零陵先贤传》记录:太祖曰:“今孤有熊罴之士,步骑十万,奉辞伐罪,谁敢不服?”一句话就证明了曹操当时的军队人数应该是在十万左右。这也是曹操能够调动的军事资源上限。
另外,据《李典传》记载,李典在官渡之战中也率领自己的部队为曹操输送物资。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原徙诣魏郡。按一家一丁来算,李典提供的兵力最少也在3000余人。综合算下来,曹操调动的军队应该也在数万余。因此,曹操的胜利绝不是仅靠几千人,而是依靠隐藏下来的军事资源。
4.曹操早起推广屯田制,经济雄厚。
曹操虽然足智多谋,计算下来的军力也在数万。但是与袁绍相比,他依旧处于弱势。在《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对雍正说过,打仗打的是钱粮。这个观点,我们现在是十分认可的。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战争其实打的就是金钱。
官渡之战打的也是粮草,曹操最后能够获胜,从深层次来看也是因为在经济上,曹操占据了优势。
东汉末年,虽然是诸侯割据。但是这些诸侯的境遇是什么样的呢?《魏书》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这句话十分形象的为我们点明了袁绍等诸侯的处境并不好。翻译过来就是袁绍的军队常常去摘桑葚吃。
而曹操却在建安元年就开始推广屯田制,迅速恢复了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并在第一年就得到了充盈的粮草。《魏书》记载: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而官渡之战是在建安四年至五年进行的,五年左右的积累,早已为曹兵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保障。
我们在看看官渡这个地方在哪呢?据考证,官渡是在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以北200里左右。而曹操的大本营也在许昌,换句话讲官渡之战中曹操的粮食基地就在战场的后方不远处,后勤补给完全跟得上。
而袁绍的大本营在现在的河北地区,他的后勤基地就很远了。所以,在战争的相持阶段,曹操总是去偷袭袁绍的粮草。而后来,乌巢粮草大营被劫,袁绍军队立刻兵败如山倒。这就是因为袁绍的后勤补给被曹操掐断了,袁军前线士兵失去了粮食,所以立刻就失去了战斗力。
官渡之战从表面来看似乎是曹操与袁绍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其中包括双方谋臣的智慧等。从深层次再一分析,我们就发现起关键性作用的还是曹操的屯田制和充足的物资供应。但是,我们从根本上来看,官渡之战的开局就注定了袁绍的失败,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我们要明白,东汉虽然分崩离析,但是汉王朝存活已经长达四百余年。社会各个阶层对汉室的忠心和拥护不是几年时间就可以淡化的。尤其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士族子弟对于汉室依旧忠诚。
建安元年,汉献帝蒙难。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迎接天子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东汉末年君臣道义上的唯一合法性和皇权的威严性。那么,这一点对于官渡之战的胜利有多大的影响呢?
影响一:袁绍师出无名,丧失舆论上的道义优势。
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曹操讨伐别人可以说讨逆,而别人讨伐曹操却成为了谋逆犯上。官渡之战中这一点十分的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不管是曹军内部还是袁绍内部都认为袁绍出兵师出无名,可以被认定为不义之举,必然导致失败。而曹操则代表天下道义正统,他的军队就是象征皇权的正义之师。所以就会赢得百姓的支持,战胜袁绍也有着其必然性。
影响二:曹操深得士族之心。
士族在东汉末年是每一个诸侯都需要拉拢的对象,因为士族的子弟基本上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诸侯争霸需要的不仅是军队,更重要的是谋士。
官渡之战中,曹操正是听了荀彧、荀攸、郭嘉这些谋士的建议,最后才取得胜利。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天下士族将曹操看做的正义的化身和正统的代表,纷纷归心曹操。
建安四年,袁绍派人劝降张绣,并认为自己稳操胜券。然而张绣的谋士贾诩竟劝张绣投归曹操。理由有三条,第一条就是因为曹操与天子绑在一起的。《资治通鉴》记载:诩曰: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由此可见天下士子对于皇权的敬畏以及维护汉室正统地位的决心。
综上所述,官渡之战中曹操的胜利根本上来讲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站在了当时社会道义的制高点,将争霸之战转变为讨伐不臣的正义之战,进一步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争取到了战略上的主动,为后期的统筹指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封建历史时期一场重要的经典战役,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可以思考的地方。
(1).做事首谈道义。
中国人对于道义的重视程度是十分高的。有句俗语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胜利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因为坚持了正统道义,赢得了士族百姓的支持。
我们在现在社会上做事情也要坚持这一点,而过去所谓的道义用现在最为直观的话来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一个人时刻用符合社会主流思维的方式做人做事,那么他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和帮助,自然会为自己赢得名誉和未来。
(2).倾听至关重要。
官渡之战中,曹操懂得吸纳他人的观点思路,最终击败袁绍。而袁绍身边明明有那么多谋士,但是袁绍不肯听取他人的建议,最后落败。可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是多么的重要。
而我们现在不少的年轻人,刚步入社会并不久,但是做事全凭自己的喜好,对前辈的意见不理不睬。这一点是十分危险的,只有学会倾听,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知晓更多的社会经验和处理办法,这样才可以获得进不。
(3).合作才能共赢。
曹操军营万众一心,而袁绍军队里确实明争暗斗,结果曹军大获全胜。而袁绍一方伤的伤、死的死,就连叛逃的许攸最后也是身首异处,几乎没有胜利者。可见,团队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能力是弱小的,但是当很多人团结起来为了某件事情努力的时候,我们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只有懂得团队合作,才能互惠互利,共同成长。
读一段三国,品一段故事。官渡之战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个战场,曹操凭借他过人的才华和无双的勇气,在道义、经济和指挥上战胜了宿敌,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光辉的一页。读史是为了明智,官渡之战早已消逝于历史长河,但是它却给我们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于我们现在思考人生、感悟社会具有重要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