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52岁盛年离世,除误食金丹,《资治通鉴》这些记载更有可能
大唐帝国,威加四海,万邦来贺,无不归来。从李世民即位,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23年的发展,将大唐帝国推向巅峰。任用贤臣、政治清明、与民休养、这位在外族眼中的“天可汗”却在50岁的年纪骤然离世。
贞观之治的丧钟最终敲响,公元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撒手人寰,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了他的大唐帝国。这位被称为千古一帝,比肩秦皇汉武的帝王,为何在52岁的盛年说走就走,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他“猝死”?
翻阅史书,有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世民自起兵以来,前后数十战,常身先士卒,轻骑深入,虽屡危殆而未尝为刃矢所伤”。-《资治通鉴》
这段话明确记载了李世民的作战生涯。常常作为先锋出入于刀光剑影中,虽然有危险但是没有被刀刃所伤。上半句我们可以作为论点,下半句则有夸大成分。以古人的记载,应该是没有大的伤,至于小伤肯定是有的。也就是说,李世民早年因为过于英勇而全身到处都是旧伤口,在古代的医疗环境下,就算当下医治好,难免不会有后遗症并发的可能。
我们再看看李世民出征高丽时,大臣的一句劝谏
”疾势如此,圣躬可忧”
翻译过来就是,得了这样的病,皇帝的身体让人担心。而劝谏的背景是贞观19年,李世民准备出征高丽。从大臣的话来看,李世民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而还在强行出征。从医理看,有病的人,需要静养,而李世民全然不顾。这也为日后的身体旧伤埋下了祸根。
都知道李世民是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对待百姓,对待大臣都以一种明君的身份示人。但要知道做明君的代价可是非常大。面对刚刚建立不久的大唐,内要安抚民心,与民休养发展经济,外要抵御少数民族。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李世民来亲自处理。哪怕在现代,如果要承担如此重的工作压力都是一种极其不容易的事。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资治通鉴
很明显了,李世民每天勤于政事,不仅仅因为担心百姓,还有让大臣和李家人可以永久荣华富贵。国家这么大,他既怕百姓过不好,还要担心身边的人怎么过得才好,真是操碎了心。
从《资治通鉴》中记载,李世民经常自我反省,为了国家和百姓呕心沥血。“自令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每次上朝议政,都要带着谏官,好像就怕自己听不到纳谏声一样。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世民在最后的4年统治生涯时期,当身体有抱恙时马上下令叫太子处理事务,按照他勤于政事的特点,除非真的病的不轻,不然不会轻易放弃工作。这样的工作强度,身心俱疲,说工作狂中的工作狂也不为过吧。长期生活在如此环境中,怎么能不消耗寿命。
李世民虽然作为千古明君,但总逃不过人性的贪婪,想长生不老。历史上的帝王都喜欢“永享江山万万年”。秦始皇派人去日本求取丹药、嘉靖皇帝直接不上朝做道士修炼。
为什么提出这种说法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对于炼丹求药是很痴迷的。
“其言率皆迂诞无实,苟欲以延岁月,药竟不就,乃放还”。——《资治通鉴》
说找了个人炼丹,结果因为时间太久了药又没练成,于是乎就让他走人。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李世民实际上是很痴迷这种药的,只不过这次找的人没有炼成功罢了。
从结果论推断,这观点也受到支持。因为在李世民死于翠微宫时,用了“乃秘不发丧”,这五个字概述。看着好像是怕家国有变,其他人趁机夺权,其实存在另一种可能。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重金属中毒而死,脸部是非常难看的。而古代所谓的金丹中含有重金属,李世民服用完驾崩,那么脸肯定难看。翠微宫位于郊区,古代有“不轻扰尸体”一说,完全可以直接出殡,而不需要再次回长安皇宫。唯一的解释就是尊崇帝王龙颜,一顿收拾后再风风光光出殡。
李世民虽然是贤君,但他的皇位却是踏着亲兄弟的尸体上取得的。著名的“玄武门事变”就是他一手策划和实施的。到了晚年,每每回忆起自己的亲兄弟,李世民总是叹息。
传说有一次李世民晚上睡觉,梦见自己年轻时的兄弟来向自己索命。经常半夜从梦中醒来,于是请了道士,和尚作法还是收效甚微。看见尉迟恭和秦琼两人仪态威武,有震慑的作用,就命他们站在门口守着,李世民才能安睡!后来慢慢的将他们画像画了下来,贴在门口,也是“门神”的由来。
然而,李世民每天被这样的噩梦惊醒,加上白天巨大的工作量。心病难除,久了心理上受到极大创伤,无药可医。
每一个帝王的驾崩,都有迹可循。正如我们所推崇的“唐宗宋祖”,透过历史事件的背后能看到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