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有没必要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那什么样的金钱观才是正确

由 夏德才 发布于 经典

《乌托邦》的作者告诉我们,在理想的国里,小孩子拿宝石当玩具,孩子们可以由着性子大把抓珠宝,随手丢来丢去地玩。其用意在使孩子们把财宝看成司空见惯的东西,久之便会觉得金钱这东西稀松平常,长大了之后自然也就不会过分地重视金钱,贪吝的毛病也就不至于犯了。这理想恐怕终归是个理想吧!小孩子没有不喜欢舞枪弄棒的,长大之后更容易培养出尚武的精神;小孩子没有不喜欢飞机模型的,长大之后很可能对航空产生很大的兴趣。所以幼习俎豆,长大便成圣贤,这种故事不得不说有几分道理。小时候在钱堆里打滚,大了便不爱钱,这道理我却不敢深信。

事实上一般小孩子所受的关于钱的教育,都是培养他对于钱的爱好。我们小时候,玩的不是钱,而常常是装钱的扑满。门口过来一个小贩,吆喝着:“小盆儿啊,小罐儿啊!”往往不经我们请求,大人就会给我们买一个瓦制的小扑满。大人告诉我们把钱放进那个小孔里,积着,积着,积满了之后,“扑腾”一声摔碎,便可以有一大笔钱。那一笔钱做什么用?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以我个人而论,我拿到一个扑满之后,便被这个古怪的玩意儿诱惑了,觉得怪有趣的,恨不能立刻把它填满,憧憬着将来有一天摔碎它时的那种快乐。我手里难得有钱,钱是在父亲屋里的大木柜里锁着的,我手里的钱只有三种来源:一是过年时的压岁钱,或是客人来时给的红纸包的钱;二是自己生辰家里长辈给的钱;三是从每日点心费里省出来的节余。有一点儿富余的钱,我便急忙投进扑满,“当”的一声,怪好玩儿的。起初我对这小小的储蓄银行很感兴趣,不时地取出来摇摇,从那个小孔往里面窥看。但是不久我就恍然大悟,我是被骗了,因为我在想买冰糖葫芦或糯米藕的时候,才明白那扑满里的钱是无法取出来用的,那窟窿太小,倒是倒不出来,用刀子拨也拨不出来,要摔又不敢,我开始明白这不是一个玩具,而是强迫人储蓄的一个陷阱。金钱这东西为什么这样宝贵,必须如此周密地储藏起来呢?扑满并没有让我养成储蓄的美德,反倒让我对钱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

有人主张绝对不给孩子零花钱,糖果、玩具都已准备齐全,当然不该让孩子们再去学习挥霍的本领。铜臭是越晚沾染人的双手越好。可是这种办法也有时效的限制,一离开家,任何孩子都会立刻感觉到钱的重要。我小的时候,每天上学口袋里放两个铜板,到学校可以买两套烧饼油条当早点。我本来也没有别的欲望,但是过了两天,学校门口来了一个卖糯米藕的小贩,身边围了一圈小顾客,我挤进去一看,那小贩正在一片一片地切着一段赭中带紫的东西,像是藕,可是孔里又塞着东西,切好之后浇一小勺红糖汁和一小勺桂花,令人垂涎欲滴!我咽了一口唾沫之后退了出来。第二天,我仗着胆子去买一碟尝尝,不料要起码四个铜板。我忍了两天没吃早点,买了一碟这无名的美味。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钱的用处,第一次感觉到没有钱的苦楚。我相当地了解了钱的重要。

钱的用处比较容易明白,钱从什么地方来,便比较难以了解。父母的柜子里、皮包里,不断地有钱的补充。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人主张用实践的方法教导孩子:不工作便没有钱。于是他们鼓励孩子们服务,按服务的多寡优劣而付给报酬。芟除庭草,一角钱;汲水浇花,一角钱;看家费,一角钱;投邮费,一角钱……这种办法有好处,可以让孩子们知道钱不是白给的,而是通过劳动换来的。但也有流弊——没有钱便不工作。我见过很多孩子,不给钱便不肯写每天一页的大字,不给钱便死抱着桌腿不肯上学,不给钱便撒泼打滚不给你一刻安静的工夫睡午觉。这样,钱的报酬功用已经变成贿赂了!“没有钱便不工作”,这原则并没错,不过在家里应用起来,便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情分,似乎是太早地戕害了人的性灵。

如果把钱的教育写成一本大书,我想也不过是上下两卷,上卷是钱怎样来,下卷是钱怎样去。

钱怎样来,只能由上一辈的人做一个榜样给下一辈的人看。示范的作用很大,孩子们无须很早就实习。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都是从钱的方孔里望出去的,我相信他的孩子们一定会有一种拜金主义的心理。如果一个人用各种欺骗舞弊的方法把钱弄到家里而并不脸红,而且洋洋得意地自诩为能,甚而给孩子们也分润一点儿油水,我想这也就是很有效的一种教育,孩子们长大必定也会有从政经商的全副“本领”。所谓家学渊源,在这一方面也应用得上。讲到钱的去处,孩子们的意见永远不会和上一辈的相同,年轻人总觉得父母把钱系在肋骨上,每个大钱拿下来都是血淋淋的。钱永远没有足够的时候。正当的用钱方法,是可以从小就加以训练的。有人主张,一个家庭的经济应该对孩子们公开,月底召开一次家庭会议,懂事的孩子全都到席,家长报告账目和预算,让大家公开讨论。在这民主的形式之下,孩子们会养成一种自尊。大姐姐本来吵着买大衣,结果会自动放弃,移给弟弟妹妹买皮鞋用;大哥哥本来争着要置自行车,结果也会自动放弃,移作冬天买煤之用。这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钱不但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还要顾及自己内心的平安。这样的教育方法,值得一试。孩子不是只能接受命令,他也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