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二问袁崇焕 为什么非得跟毛文龙过不去!

由 钦庆敏 发布于 经典

《明史》中记载,‘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要知道在不久之前的宁锦大捷后,袁崇焕还专门上书表示,若非毛文龙捣虚,骚扰后金后方,他很难在宁锦击退皇太极大军。怎么到了重新被崇祯重用时,就欲诛毛文龙了。关于这个突然的转变,我一直百思难解。于是又去翻了明史中几个相关人物的记载,看到天启皇帝接受熊廷弼三方布置建议的时候,我想我明白了。
从史料中的记载能看到,从宁锦大捷后被迫辞职,到崇祯登基后再度被重用的这一段时间内。袁崇焕应该对之前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成败得失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包括希望毛文龙能受其节制;包括在崇祯下旨起用他时就给予的‘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还不满足。在之后更是‘自肃既死,崇焕请停巡抚,及登莱巡抚孙国桢免,崇焕又请罢不设。帝亦报可。’,非得如此才行。当我们把他的这些行为跟之前熊廷弼提出的三方布置战略联系起来的时候,能发现什么?看下图:
在天启认同了熊廷弼三方布置战略后,做出了如下部署。以孙承宗督师蓟辽、以袁可立巡抚登莱、以李邦华巡抚天津居中联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看到图中红线画出的轨迹。明朝建立了一条针对后金的战略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攻守兼备,攻则两方同出,令敌人顾此失彼;守则互为犄角,相互支援,让敌人不敢将力量几种在任何一个方向。史载此三人通力合作期间“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我在‘从明末皮岛战略地位的起伏看大明衰亡’和‘大明右勾拳 登莱皮岛防线’两篇文章曾经仔细的分析过。这个防御体系就像人的双臂,面对敌人时只有彼此协作,统一协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不管是袁崇焕还是毛文龙,他们曾经所取得的那为后世所称道的战绩多是在这一体系下相互协作的结果。袁崇焕之所以能在宁锦击退皇太极,而不是像后来的祖大寿那样面对长久的围困,就是因为毛文龙在后方捣虚。前方攻击不顺,后方又被骚扰,他必然撤退。毛文龙在镇江大捷后的取得的一系列的战果,同样也是在孙承宗和袁可立二人的相互配合,在袁可立派人的积极支援下取得的。当后来,这个防御体系不在那么如臂指使的情况下,二人就有些吃力了。
在那两篇文章中,我说过,在袁可立去职后。毛文龙愈发骄纵而不能节制,他希望以皮岛这个拳头来控制登莱-皮岛防线这个防御体系中的右手。这样一来整个防御体系的效力就有些减弱。到了袁崇焕重新被起用后,他更牛,借着崇祯的信任,竟然连辽东巡抚与登莱巡抚都不在设立。他想撇开朝廷,自己控制整个防御体系。那么这个时候袁崇焕和毛文龙的矛盾就被突出出来了,一个想控制全局,一个想控制自己那个方向。所以就有了袁崇焕说的‘毛文龙可用就用’,就是这个意思。在袁崇焕向崇祯皇帝许下五年复辽的宏大前景后,除了向朝廷提条件、讲困难,尽快控制这个防御体系,使它能发挥出孙承宗和袁可立在时那种效力,就成了袁崇焕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之后我们就看到,在希望使毛文龙服软,听从调遣失败后。袁崇焕又希望毛文龙能解甲归田,又被拒绝了,然后袁崇焕就动了杀机。
但这个袁崇焕明显有个失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失去毛文龙对于东江军到底意味着什么?虽然袁崇焕依靠积攒下的威名顺利的斩杀了毛文龙,史载‘当是时,文龙麾下健校悍卒数万,惮崇焕威,无一敢动者’。并且采取了先杀后祭,增加军饷,分而治之等恩威并用的招数。但有毛文龙在,登莱-皮岛这个防御体系的右臂尽管不太听使唤,倒还能用。毛文龙不在,就相当于自断一臂。据此我认为,袁崇焕的这个行为想当的得不偿失。这下好了,本来想着打通整个防御体系的,这么来一下倒给整成残疾了。
关于毛文龙的被杀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但我认为这个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有什么疏漏、不当之处欢迎大家讨论、批评、指正。
后记:争议归争议,但从始至终我都不曾怀疑过此二人的忠诚。也总因为看到他们的一些失误,而被质疑为通敌感到心痛。希望大家明白一点,不做就不会错。为什么我们没有人去骂那些端坐朝堂,醉生梦死的阁臣、御史。敢于担当却要给他们带来这样的非议?一个‘独卧孤城,以挡虏而’;一个孤悬海外,坚定的要恢复全辽。(丹东大鹿岛上保存的崇祯元年毛文龙带领全体将士为明志所立的石碑上写道:指日恢复全辽,神色苞孕于此,吾侪赤心报国,忠义指据于此。)这样有担当的英雄,你告诉我他们在前线的苦苦坚守就是为了通敌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