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专家解析、审题立意、同题作文

1、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 I 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2020年的高考I卷作文题,出人意料地选取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君臣之间的一个著名历史故事,要求学生就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的历史作为和后人评价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我们认为,命题目的显然是想让学生在感受历史,品评任务时,环顾当今,对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重大问题,并引导考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动力。

本考题创设的写作情境是常见的班级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师生展开讨论,写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明确;主话题)是要求谈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哪个感触最深;写作任务则是: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文体要求是发言稿。考生写作前这些基本而且必要的审题分析,我想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发生大的偏差,命题在这些方面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近年来的踏实稳定。

这个命题材料组织历史故事,创设历史情境,既精炼完整,又精细多维,暗含着很多可写的角度和立意,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在鲍叔牙的开导下心胸宽阔,唯才是用,成就霸业;鲍叔牙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重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多方面的出众才华,以及他的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们三人的这些特点、优点,每一条都可以写作一篇文章。考生若能仔细阅读材料所给的每一字句,并且具备跳出历史故事细节,整体观照的视野,可能还不会沉溺、纠缠于故事过程本身而看到三人很快团结合作、共镶春秋伟业这一重大历史主题,从而得其另一高度和精髓。考生需要考虑的是,抓住上述每个点进行立意,都能写成不错的文章,但立意高度和写作难度则可能有差别。如写鲍叔牙的“谦虚礼让,不计私利”,则显得立意偏窄偏俗,写作材料可能准备不足;写管仲才华出众、恪尽职守,则需要考生作文对其行为有所掌握、有所描述、有所延伸,否则,“结合材料”就似有罅隙。需要考生特别注意的还有,题目主话题“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提醒考生不要泛泛而论,而要在上述这些“关键词”中选择一个自己准备比较充分,比较有把握的立意和思路去写,去拓展。至于发言稿文体,除了开头称呼问候语和必要的结束语以外,与演讲稿差别不大,对此,相信考生早有准备。

略微纠结的有两点,一是,因学生身份的不同形成的学科素养客观差别可能对历史材料掌握的厚度和分析的深度有点影响,从而影响作文得分;二是,可能会有考生感受到了这君臣三人的多方面优秀特质,写作中感觉哪方面都舍不得放弃,从而犹豫不决,忽东忽西,造成立意庞杂、浅表流滑的局面,这也殊为可惜。

总体上,今年全国1卷作文,或许从反猜题等因素考虑,似乎未跟热点,回避焦点,但依然坚持了“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的目标任务。材料表述谨严,篇幅适宜,所创设情境贴近考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可供写作角度宽阔、立意多元,考生有话可说,写作要求明确,不易偏题,难度适宜,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作文题目。

:三个角度:

1、 齐桓公: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是个有胸怀的人,不计较个人恩怨,能够处理国家与个人利益,同时善于纳谏如听从鲍叔建议任用管仲。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君王

2、 管仲:是一个杰出的人才,管仲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但他人能够在齐桓公赏识后发挥才能,可见管仲也是能够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能够知恩图报。懂得变通,而不是守愚忠

3、 鲍叔:善于发现人才,并以国家为重,敢于低位,可见其有胸怀,能够识大体顾大局。

可选区任意一个角度重点论述,并选取一些例子作为例子印证观点。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专家解析、审题立意、同题作文

:谋大事者,须有大格局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此次读书会上,和大家一起畅谈感悟。

鲍叔牙荐管仲,乃千古美谈。原本出生微贱的底层人士管仲凭借其非凡之才被举为国相,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孔明心中的模范,实至名归;齐桓公虚心纳谏,尽弃一箭之仇,重用仇雠为相,终成春秋霸业,获众人之赞,情理之中。然而在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重读这个故事,吾更为鲍叔牙之大格局感佩不已——谋大事者,须有大格局。大格局者,既有知人之卓识,又有虚己之气度,更有以国为重之胸襟。

大格局者当如鲍叔牙,不拘于一时敌友之亲疏,知人容人。外交上说“国际上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战胜敌人的最高手段,并非是消灭他。唯有大格局者,能知人容人,化敌为友,为我所用。诸葛亮七擒孟获如是,庞统留遗言让刘备重用害死自己的黄权亦如是。齐桓公难免介意管仲射了他一箭,而鲍叔牙始终铭记管仲可为齐桓公射下整个天下。敌友不过形势,霸业方为目的。大格局之人,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洞明如斯。

大格局者应似鲍叔牙,不限于眼前名位之高低,虚己待人。庞涓因嫉妒孙膑而挖他膝盖骨,将昔日同窗变好成废人;廉颇不服气蔺相如仅靠嘴皮子取得高位,扬言见到蔺相如必辱之。爱惜自己的羽毛,本是常情。但过分看重自己,也易轻视和排挤他人,从而一傲万人疏。面对亦敌亦友而能更好辅佐齐桓公的管仲,鲍叔牙主动放弃到手的相位,与其说是屈己,不如说是虚己。大格局之人,放空自己游于世,成全对方又何妨。超脱如斯。

大格局者该像鲍叔牙,不囿于私人成就之大小,以国为重。当个体之“小我”与家国之“大我”产生矛盾时,该何去何从?把“小我”融入“大我”,是自身价值最好的证明。鲍叔牙之所以让贤于管仲,并非对自己的不自信,而是为齐国霸业谋划最佳的人才配置。若论守国安现状,有自己尚可;若论开疆取天下,管夷吾更胜一筹。故这位帝王师甘居其后,光而不耀。大格局者,以国家社稷为重,以个人荣辱为轻。伟岸如斯。

不为浮名,虚己为国,大写之人。回望先辈,亦有无数仁人志士有此大格局。隐姓埋名二十八载,不为名利只为国的共和国勋章人物于敏;放弃获诺贝尔奖机会回到祖国的“中国居里夫人”王承书;为铸国之重器,深潜荒岛惊涛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等。揆诸现实,我们当中却有一些年轻人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些人或在专业和技术方面有才学,却缺乏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襟。善用体制来为自己谋利,而视他人和国家如无物。从“强行霸占机组座位的眼镜男”,到“硬要喝矿泉水而拒绝喝开水的隔离区女华人”,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唯一的驱动力,相较于先贤们之大格局,差之远矣。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当好时代的追梦人,我们当立大格局。诚如新时代的领路人寄语南开师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让我们致敬贤者,以国为重,知人虚己,不断健全人格,在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前行,升华自身价值,开拓更辽阔的人生境界!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 II 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第一则材料墨子的话:“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对待别国如同对待自己国家,对待别人之家如同对待自己家,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这即是道德层面的,要有人文主义精神,也是哲学层面的换位思考,事物之间是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于是紧接后一句,英国诗人所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整体来看有道德层面的品质引导,又有哲理思辨,正确的看待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

第二则材料引用诗句,以青山云雨起兴,仍在表达山河不是人与人的界限,不能孤立看问题,人类在面对困难时不应当只看到自己那座”山”,就譬如:”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枝与枝相连,荣辱与共,应当共克时艰,这是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则材料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既区别对立,又相互统一,没有所谓永远的敌人,山不相遇但人却相逢,“人与人要相逢,”则强调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现实就是交流合作。辩证发展看问题。认清楚如此,人应该互通有无,人与人的相逢就强调相互合作。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后一句“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

如何面对困难,迎来春天,创造未来。要解决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此次全球疫情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就是案例。

这篇材料作文充满哲学思辨看问题,要提高思想觉悟,达成共识。年轻人应当既有责任担当,奋发有为,更应该有眼光,有头脑。首先有认识层面的提高,这里自然反对是西方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认识层面的提高,才能促进所谓的家国情怀形成,有人类共赢发展格局。

反过来看,如果把“携手同一世界”这句删除,那么何谈“青年共创未来?未来不是自己的,不是建立在一国利益,不应当是别国有难,袖手旁观,中国在疫情中纷纷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于世界,就是一种伟大情怀,人道主义精神。所以青年人应当有世界的眼光和思维。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年轻人勇担国家民族希望之责,但青年人更应当认识到携手同一世界,才能共创未来。题目的设置依然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携手世界,学生在审题立意时要做如此的考虑。写文章也应当写出青年人奋斗创未来,但一定要建立在世界共同发展理念上,至于用材料可以结合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等。

:今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是将传统和合思想和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接,倡导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天的理念。本题检验了考生能否基于理性思考与青年立场,对看似宏大的命题和道理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思考。写好这篇作文,要求考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高远的前瞻意识。在关键能力层面,材料内容虽为单则,但材料的层次划分和内容的梳理整合对考生理解、分析综合和表达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对个体、群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的阐释和任务呈现的写作目的之间的关系搭建方面,考生要具备相应的关联思维,方能理顺众多信息点间的联系。

作文材料共有四个自然段构成。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先贤墨子的名言和英国诗人的诗句。关键信息是视人如视己,视他国如己国,“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是观念和理念的引导句。材料的二、三两个自然段是叙述事实,国际社会援助中国,中国援助他国。四句寄言能找到共同点。材料的第四段是写作任务提示,具体情境,写作者身份角色和文体要求,明确了演讲的主题是“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考生应洞察各个信息点间的联系。如材料内容和任务关系层面,应将写作目的与材料内容的关系打通,不可脱离材料内容或抛开任务泛泛而谈,同时还要与写作对象、规定文体特征打通融合,这是本次作文的难点。“携手同一世界”是个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法则;不论是“世界不是孤岛”的休戚与共,还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都是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人应该深思、理解和认同的内容。而对“个体”“群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梳理,又使考生必须将自己放入时代背景中去深思,也让自己投身到时代洪流中去砥砺,这是材料基于“立德树人”要求对青年人价值判断的限定和期待。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专家解析、审题立意、同题作文

:民胞物与,天下归仁

尊敬的各位来宾,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们:

大家好!

什么是“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即泛爱一切人和事物,词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家张载。他为我们描绘了世界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个愿景的当代阐释应为:尊重彼此的立场,而后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作为世界青年,要实现民胞物与,就应该有所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世界青年,应该秉持仁者之心。仁者就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效法天地,“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有德就要拥有爱人的能力,推己及人。一代圣贤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他人的老幼就像对待自己的老幼那样,这样才符合仁者的准则。另辟蹊径,开创一派思想的墨子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对待有别自己的他人和他国,应该消除分别之心,以无私的态度去施与爱。就像约翰·多恩所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像海岬与大陆,不可分割。培根也曾说:如果没有爱,那么即使身处喧闹的人群中依然会感到孤苦伶仃。德不孤,必有邻,世界在相互交往中要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世界青年,应该加强合作意识。加强合作就应该超越时空的局限,勿作那井底之蛙。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世界愈益成为一个整体,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世界需要中国的5G技术,未来也不可或缺。妄图通过贸易壁垒进行人为干预必然会违背经济运行的规律,亦必将自食恶果。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滋养了很多人的灵魂,泰戈尔的诗选也珍藏在很多人的书桌里,中国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更是一再被重申。在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之下,世界青年应具有国际化视域,不拘于一时一地一国一族的局限,为世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还应勇作主宰未来的弄潮儿,征服时代巨浪,由点点星光汇聚成滔滔星河,璀璨整个世界。

涓滴可以成海,聚沙可以成塔。作为世界青年,应该积极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就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为世界发展献出一份力量,不取决于金钱和实力。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如在街头一位日本女孩频频鞠躬,只为武汉募捐抗疫物资。如在乡村支教,用知识点燃希望的火种。如在自媒体平台拍摄短视频弘扬传统文化。罗曼罗兰认为大多数人二三十岁已经死了,活成了自己的影子,不断重复着自己。我们将会用实际行动去证明,世界青年将会用青春去迎接挑战,每天都有不同的精彩。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世界青年怀抱博爱之心同登文化制高点,虽道阻且长,终将溯流而上。这样方能“民胞物与,天下归仁”。

2020年7月7日

3、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 III 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材料由“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引出话题——如何在关照世界的时候,关照自己,审视自我。题目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么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一方面要欣赏领略外在的世界的风光旖旎,要感受外部环境的绮丽绚烂,更要学会“对镜自照”,多一些审视,尤其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是否浮躁,自己的眼光是否俗世短浅,是否充满太多的铜臭味儿。不断绘制“自画像”,也是要告诉考生,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灵魂工程师。要重塑自己的形象,打造更加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时代新我。

写作者是高三的学生。情景预设是: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段话,赋予了此次作文的特定场景,文体有了限制,那就是写作书信,行文过程中就要注意书信的格式,称呼顶格,要有敬词,必要的署名落款等。要注意写作的对象是高一新生。那就要以学长、学姐的身份来叮嘱高一的学弟学妹,语言要中肯,要委婉,更要有励志的特点。

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首先要明确命题人的意图,那就是学会给自己画自画像是新时代,新时期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学会关注自身,审视自我。正如孔老先生所说,“吾日三省吾身”。多一点反躬自省,多一些自我修缮,才能让整个群体更加强大、完美。命题人做了暗示: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首先进行灵魂拷问: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现在是怎样的人?现在的我,如何雕琢将来的我?差距在什么地方?怎样实现?这一系列问题,需要高三学生,准确地说是考生精准分析,然后现身说法,或举一些名人的事例说明:勇于给自己画像,为未来的自己画像,是多么有意义和有挑战性的事情。

结构方面,除了要符合书信的格式外,一定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写作对象,一定要有情景再现之感,代入感。主体部分:可以谈自己走过高三,如何成长的过程。比如从原来的怯懦到现在的侃侃而谈;从原来的只知道学习,到现在的品学兼优,多才多艺;从原来的普通共青团员,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预备党员……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源自自己学会给自己画像,学会以优秀的人为镜子,不断超越,不断完善。最后,呼吁学弟学妹,要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之旅里,不断地夯实基础,提高素养,争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时时处处,雕琢心中更加完美的自我。

:可以从认知的提升来思考,认清他人相对容易,但认清楚自己却很难,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这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文中说寻找各种镜子,譬如当自己认不清,他们用实践这面镜子检验是最好不过,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可以以史为鉴作为一面对比自己思考与行为正确与否的镜子;当然能还有很多镜子,比如从阅读中发现自己不足并改善,同样是镜子。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照的镜子也不同。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专家解析、审题立意、同题作文

:我为自己画张像

我,就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喜欢梳着马尾辫,一双不大的眼睛因为有了双眼皮的衬托而更加生动。脸上有一个小酒窝,红红的嘴唇总是让爱美的妹妹以为是偷偷抹了口红。我最有特色的可算是左脸上的七颗痣了。它们按一上一下的规则从脸上排到脖子上。

我最擅长写作文了。不是我自夸,翻开我的作文本,里面的作文都不赖。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我第一次写作文的影响:在同学们还在看图写话的一年级,爸爸开始正式教我写作文《秋天》那篇作文我整整写了一个假期,才艰难的写出了我的第一篇作文。

我特别喜欢看书,一看起书来就什么也忘了。我原来最怕一个人在家。哇!电脑成了张开大嘴的外星人、阳台上的衣裳成了幽灵······这时,几本书帮我从害怕中逃脱出来。我记得有位名人说:‘‘读了一本好书,就好像交了一个朋友。’’有那么多‘‘朋友’’陪伴,我又怎么会害怕呢?

我最大的缺点是粗心。看看我的试卷和作业,这里、漏题,那里、多一点······做事我也很粗心,刷牙,挤错了牙膏。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甩掉这个尾巴。

这就是我,一个会写作文、爱看书、粗心的女孩。

:这篇“我给自己画张像”,紧紧抓住人物特点,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情感真挚,文约而意丰。

4、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新高考 I 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此题是带有情境任务的材料作文。试题设计聚焦学科素养,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考生关注疫情,体察现实,学会思考。考生需要在疫情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隔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但表达观点时不可脱离材料,要围绕材料中提及的“距离”去思考“联系”。隔离不隔爱,封城不封情,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的普通人选择逆行而上,主动加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队伍中。他们有医生、有建筑工人,有铁路职工、社区工作者,有警察、有教师、志愿者、快递小哥……他们心怀大爱,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用平凡而温暖的“萤光”点亮了万家灯火,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希望,他们给广大群众带去的不仅是无私服务,更是温暖和信心,让人们更加珍视彼此,靠近彼此。他们身上蕴含的强大的中国力量,让我们更加坚信,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会取得胜利。

1、 拉开距离是为了走近,只有打赢疫情这场仗,人们才可以回到正常生活。

2、 距离并不一定就是缺少联系,联系的方式很多,距离有物理意义上的距离。但并没有人际交往的距离,毕竟科学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一种交往,而是多方式。而联系也不一定就是面对面的交流。网络电话同样可以交流,加强联系。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专家解析、审题立意、同题作文

:疫情期间,我们的心更近了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柳叶刀》总编霍顿在隔离期间,反思疫情的意义。他认为疫情中因为隔离虽不能与他人相近,但彼此并未疏远,反倒心更近了,更靠近彼此。身处异地,心却紧紧相连,反思疫情的意义,我们发现,抗疫密切了我们彼此的联系。

疫情期间,我们彼此相近,感受温暖,传递温情。

你我隔离在家,彼此不能相见,但情意从未疏远。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份默默的鼓励,让我们在疫情期间倍感温暖。隔离病毒,却不隔离爱。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彼此,虽不能见面,但心更贴在一起,更加珍惜彼此情谊,任何一份纯真的情感都感觉弥足珍贵。在湖南,一位小姐姐得知邻桌是4名援鄂护士时,悄悄地为他们买了单,还留下一张画着笑脸的暖心纸条:你们的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谢谢你们!这些平凡的举动,传递着治愈人心的能量,在感受别人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在传递温暖,让温暖和善意留在更多人心里,让彼此靠近,心连在一起。

疫情期间,我们心手相牵,汇聚成共克时艰的力量。

隔离在家,窗前远望,透过小区门口一个个背影,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眼中的坚毅和心中的暖流。是疫情唤醒我们封闭的内心,让我们知道人与人应该温柔以待、温暖相伴。你我虽素不相识,却命运相连。面对疫情,努力将自己活成一束光,然后去照亮另一束光,用你的行动唤起别人的行动,用你的温暖感受别人的温暖。人人如此,心手相牵,汇聚成共克时艰的力量。

疫情期间,全世界都心手相牵。

《礼记•礼运》曾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说法,从古至今,无论遇到战争还是危机,我们总能看到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中国亚丁湾和索马里护航编队支援非洲各国,维护和平;日本、巴基斯坦在疫情的紧急关头,给中国送来物资;各国人民互帮互助,形成一条爱之链。每个国家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互助也是其中一项。面临着重大的突发事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肩负起重任,每个人都应怀有一颗爱之心去帮助在痛苦中挣扎的人。如同著名小说《爱之链》中所描述的一般,将美好的接力棒不断地传递下去,这样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它会洋溢着温暖。而你我便是守护笑容的重要一环,让我们携手共进,传递着爱之链。

来自国外的每一次帮助和加油都让中国人在这个格外难熬的冬天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当然,“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涌泉相报,也让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每一个隔离之中的人们感到温暖、获得慰藉。虽身隔异地,但我们心在一起,永不分离。

身被隔离,但我们可以反思疫情的意义。隔离中,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善与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因之更为紧密,我们深知每一个人的安全隔离、岁月静好背后是无数人的负重前行。让我们珍视这一切,珍惜眼前所有,用自己的无畏付出将中国故事汇聚成伟大的中国力量,盛世中华,江河必然无恙,爱与温暖从不缺席!

5、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新高考 II 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主持词。

:本题设计坚持高考内容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既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实际,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结构模式,保证了新老高考的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增强试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落实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是语文考试内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有力举措。试题在材料选取、设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情境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次命题属于创设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此类型作文要求考生必须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任务指向来立意行文,进行合理联想,精准完成任务指令。

尤其需要把握和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读懂材料所提供真实情境中的内涵仍然是审题立意的前提,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以地名为基点,向内或向外进行有机发散;2.化抽象为具体、从具体的地名到抽象的情感层层深入阐释;3.通过感悟地名,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是本次作文的难点。

: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这些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就是传承文明,如带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如历史文化的遗迹等。也可能是故乡的景或物,它带有故乡特有的文化气息,这道题首先要补全题目,并且要写主持词。要注意文体和写作对象。以怎样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专家解析、审题立意、同题作文

:带你走近缙云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近咱们浙江丽水一个叫缙云的地方。我少年时随父母入川,落脚在嘉陵江畔的重庆北碚。那里有一座缙云山。班上团支部搞活动时,总会去爬缙云山,山上植被茂密,还有一座缙云寺。我去了若干次,却从没想过它因何得名。及至今日,当我来到浙江省的缙云县,得知缙云县也有一座缙云山,缙云县正是因此山而得名时,忽然很想弄明白,缙云山为何叫缙云山?不管是重庆的还是丽水的,它们一定有个来处吧?

在网上东寻西看,发现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说,黄帝时有缙云氏后裔居此,故名。那缙云氏又为何叫缙云氏?原来,那时是“以云纪事也”,故官名都以云命名。青云为春官,缙云为夏官,白云为秋官,黑云为冬官,黄云为中官。古代官名都以云命名,缙云氏的后裔,很可能是夏官的后裔。古时的官名竟这么好听,好听到可以用来作地名。

总之,缙云是红色的云,是热烈而鲜艳的天空。我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来到了浙江丽水的缙云县。

一见之下,不由得惊诧。风景优美自不必说,我们就住在仙都风景区里,推窗即可见山,还可见山上的传说:两座栩栩如生的人形巨石,扮演着传说中的婆媳。

让我惊讶的是,它那么静——并没有预想中的热烈。那种静不是人烟稀少的静,而是一种可以触摸到远古气息,可以感受到岁月长河的静,静默中似乎能听到宋时的鸟鸣,唐时的溪水,明清的集市声。仿佛唐玄宗惊叹出那句“这是仙人荟萃之都也”,就在昨日。

这样的静,瞬间缩短了岁月,让我已然置身于几百年前乃至一千年前的田野,仿佛一眼就看到了摩崖石刻的主人,仿佛听到了祠堂传来的孩童读书声,仿佛在路上遇见了上山打柴的樵夫——缙云氏的后裔……这种种仿佛,让我很惬意,很享受。

尤其是走进那些古镇,徜徉在白墙青瓦之间。比如各家门前都开满鲜花的干干净净的陇东村,比如石头城堡般充满原始气息的岩下村,又比如有着千年文化承传的河阳古镇,每到一处,你都随时可以驻足,可以得一山口进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原来,世外桃源始终都在。

尤其是河阳古镇,这个以宗族血脉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落,与我以往去过的任何古镇都不一样,让我在心生欢喜的同时,心生敬意。这敬意并不是因为村口那排气势恢宏的马头墙,也不是因为保留至今的15座古祠堂、1500间旧第,也不是村里那座出过8位进士的八士门,也不是极具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虽然这些都很了不起。

这敬意,是来自家家户户门前那些看似普通的楹联。

也许是春节过去不久吧,那些辞旧迎新的楹联尚未被风雨剥落,纸还是红彤彤的,墨迹还是清晰的。一望而知,不是统一印刷出来的,而是亲笔手书的。随意读几副,都比我在城里看到的“爆竹声中辞旧岁”或者“神州大地春回暖”有意思多了,也有文化多了:

向阳门第春来早,康乐人家燕去迟。

太平有象人同乐,天地无私物自春。

寻春再睹梅花色,颂岁先闻爆竹声。

春入春天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

花承朝露千葩发,莺感春风百啭鸣。

我一一走过,一一默念。这些楹联,与白墙青瓦,与雕花木窗,与鹅卵石小路,是那么的和谐。我注意到,没有一家是重复的,字迹也是各异。还有些人家的楹联虽然没那么工整,却生动有趣,能清晰感觉到主人是性情中人:

春早梅开雪生香,笑吟丰年酒一杯。

一派生机阳春有趣,满天异彩浩然腾胸。

限于篇幅,我无法把看到的楹联一一写出,但那些楹联带给我的感动却是那么深刻,如同缙云带给我的宁静一样。我从那些楹联里看到了两个字,“文化”。那是在不经意间呈现出来的深厚文化。

忽然意识到,所谓的文化底蕴,并不一定要靠卷帙浩繁的大部头来堆砌,也不一定要靠穿汉服梳发髻来展示,而往往体现在这些小小的不经意的细节中。就好比一个人的教养并不在于他的学历或文凭,而在于他日常的举动一样。

河阳打动我的正是些随处可见的细节,比如那几座取名为“云锄”“掩竹”“松台”的门第,那条取名为“答樵”的路,还有家家户户的楹联。我猜想,这写楹联的,也许就是“义阳诗派”的后人吧?虽然已过去千年,文脉依然清晰可见。

感叹到此,恍然就明白了缙云那强大的静源于何处了,正是源于这无处不在的文化底蕴。有了这样深厚的底蕴,方能挽留住岁月,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方能抵御住尘世的纷扰,将珍贵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再传承下去,而这也就是我们《中华地名》栏目的初衷所在,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6、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作文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体现以“考”育人的自觉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激发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当今时代,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考不仅是为国选才的重要途径,也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引导考生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责任与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例如,多文本阅读的考查,选择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取得了“人无我有”重大成就的相关材料。

大作文第1题以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的最新消息为素材,以此引发考生的联想与思考。

语言基础运用的考查,选取一则新闻报道材料,引导考生了解和关注国家迈进“小康”社会的步伐和取得的成就。

注重选材的思想性,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突出素材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关注个体生命成长,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考生对语文学科内容及现实生活的思考与体验。古代诗歌考查,选取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一诗,诗人借“桃树”这一形象,构造了优美的意境,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的怜爱、思念之情。散文阅读考查,选取了沈从文具有独特美感的《从音乐和美术中认识生命》一文。作者通过对自然万物及人世间种种细节的观察与叙写,表达出对音乐与美术的独特理解,提醒人们重视具体事实与感官经验,去发现蕴含在平凡生活中的美与诗意。文章语言简净醇厚,韵味悠长。

阐发经典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营养

试卷选择《论语》和《红楼梦》的部分内容进行考查,发挥文化经典的育人价值。《论语》的考查,所选三章内容,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积极主张,提出了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等学习途径。《红楼梦》的考查,以小说第五回中晴雯的判词为切入点,考查对整本书的阅读情况和对人物的理解水平。

二、考虑疫情下考生实际,注重基础考查,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

考虑到2020年高三备考的实际,在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考查中,适当增加基础性题目,但保持一定数量的中档难度题目,以利于选拔。

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增加了“语言基础运用”板块,试题从多个角度设问,较为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基础运用能力。它与后面的微写作和大写作,从不同层面完成对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增加此板块,可引导中学语文教学注意提高考生正确、规范使用母语的能力,注意帮助考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

长篇小说《红楼梦》是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必考内容。试题既要科学区分不同考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引导语文教学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阅读《红楼梦》,人物和情节是“枢纽”部分,由此既能延展到对具体细节、主要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把握,也能上升为对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等的理解。晴雯是贯穿小说的重要人物之一,对其性格命运和有关情节内容进行考查,能够较好地检测考生是否真正地阅读了全书,阅读过程中是否理解了文本内涵。试题让真正读书的考生有获得感,由此引导中学语文遵循整本书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深入开展阅读活动。

作文第2题“一条信息”,体现了提高对媒介传播内容的理解、辨析、评判能力培养等学习内容和要求,是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积极落实。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专家解析、审题立意、同题作文

三、充分发挥作文题目功能,引导考生在写作中升华精神境界

写作题是语文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由两道题目构成,一道题是“微写作”,三选一;一道题是“大作文”,二选一。

微写作

“微写作”是北京卷的特色之一,以考查小篇幅写作和片段写作为主,以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为重点,密切联系考生生活实际,三选一,与大作文有机配合,有效实现写作考查的目标。2020年的三道微写作题目,内容分别为对名著阅读认识的议论,介绍自己的一项生活技能和抒发对疫情期间快递小哥的赞扬之情。

大作文

大作文题二选一;以小切口、大主题的命题思路,引发考生认识个人如何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认识“每一个人”在抗击疫情以及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责任与使命;认识各部分在“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1题侧重考查论述能力、理性思考水平。试题以最新的材料,即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的报道为素材,选取“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一句作为写作考查的切口,引发考生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写作,例如强调“每一个”的重要:“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抗击疫情期间,每一个人都是取得这场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都具有责任和使命;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自身价值只有在与他人协作配合、共同担当中才更具有意义;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都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也可反向思考,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整体性特点出发,从“系统”或“结构”的角度展开阐述: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要打好阻击战、攻坚战,各个部门需要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作用,形成合力以取得胜利。每一个部门、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每个区县等,都要各负其责,担当自己的责任,只有把个体纳入到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考生在完成写作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次责任担当、个人与集体、家与国等角度的思想认识上的洗礼和教育。

第2题侧重考查记叙能力、形象思维水平。试题以“一条信息”为题,引导考生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从“一条信息”中获得的感悟,受到的影响,学到的东西等内容,从而深入思考信息时代如何面对、处理每天从手机、音视频和纸面、口头等方面,纷至沓来接收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汲取好营养,提高辨别力,传播正能量。例如,抗击疫情期间老师的一条微信传递了温暖,小区电梯里的一张通知启发自己意识到防疫责任,一条信息化解了二人之间的误解,橱窗里宣传的科学知识,帮助人们认清了谣言等。考生可以记叙真实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写成小小说或散文。

总之,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充分考虑疫情期间考生学习的特殊性,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加强素材情境与社会现实、个人生活和学科特点密切贴合,注重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视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强调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拓展考生个性化、创造性表达的空间,切实发挥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有他不可替代的功用;也可说平时的努力终究发挥它的作用,如同涓流成海一样。人生当中你每一步的付出都看似微小,但却是你最终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可从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入手,看待生活中的事情。

: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

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无数科技工作者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北斗卫星组网任务,北斗系统建设圆满成功。这是件事情最大的意义就是打破了GPS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垄断地位,让北斗卫星可以覆盖到全球每一个角落,让北斗系统可以服务到全球每一位客户。

那么北斗服务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毕竟,靠单独一颗卫星是无法实现导航定位的,更不用说提供全球服务了。因为,北斗卫星系统是个群体,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从卫星角度来看,要确保功用需要注意三个问题:健康问题、业务问题、接续问题。

首先,健康问题是主要是通过卫星自检、地面外检来实现的,但是北斗三代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就是星间互检。利用卫星之间的激光链路进行状态确认和信息传递,这是北斗卫星独特的方式,从先进性来看,至少目前GPS卫星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能力。

其次,业务问题是卫星服务的核心问题。主要通过星上的原子钟向地面用户提供稳定、准确、可靠的时间服务。星钟技术也曾被国外封锁多年,直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科学家们,通过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才实现星钟国产化的壮举。如果将来有可能的话,我也想跟他们一样做那些有益于国家的大事情。

最后,接续问题是北斗系统更新换代的事情。北斗三代是在北斗二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不仅仅将服务范围扩大到了全球,更提升改善了原有系统的服务性能。顺利实现从北斗二代向北斗三代的平稳过渡,我想那些科技工作者们一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尽管我现在还不清楚到底卫星是如何工作并完成整个导航过程的,但是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握这门技术,做伟大北斗事业的接班人。

每一颗卫星都用自己的功用,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义务。维护祖国统一,服务祖国人民,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疫情期间有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们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而已。

奉献是一种精神,无论是谁,只要做好了自己的事情,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我坚信通过努力,我也能成为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卫星。

:一条信息

屋里又传来激烈地争吵声,为买扫地机器人的事,毛克跟妈妈吵得面红耳赤。妈妈想让自己的儿子做一点必要的家务,扫扫地,抹抹桌子,洗洗碗筷。正在念高中的毛克觉得,扫地这样的家务活完全可以交给机器人,自己亲自动手打扫,纯粹是浪费时间,更何况自己学习时间紧,心里不免升起一股十分正当的理由。

房间里很是安静,连楼上冲洗马桶,水流撞击水管,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毛克把自己闷在书桌前,刷着手机。叮铃一声,收到一条陌生短信。“忠实的用户,您好!为了回馈老用户,我司特举办随机抽奖活动。恭喜您的号码被抽中,请您今晚7:00 务必准时到达万达广场,领取您的扫地机器人。”毛克身体忽然有点发热,脑袋也紧张起来。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用右手抹了抹两把脸,从头到尾把短信再看了两遍。没错,的确是领取扫地机器人。

关注了终结诈骗公众号的他,反诈骗意识还是有一些的。他在心里嘀咕,这也太巧合了吧,想什么就有什么。毛克越想越离谱,难道和妈妈的争吵,也被人监听了。

突然,手机又响了。按掉清扬的铃声,手机那头传来一个女声,语速飞快,不容置疑。说话内容和短信的一模一样,外加一句,到现场,报她的号码就可以领取机器人,错过了时间,她可不负责。那边看来很急的样子,红红火红,没等毛克反应过来,电话就挂断了。

接完电话的毛克,坐立不安,这天色比以往来得都要慢。他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幸运。现场领奖难道还有假的吗?他放下了所有的戒心,也不再认为这里有任何不妥。

饭桌上,母子俩互不言语。毛克几下就扒完了一碗饭,撂下筷子,跟妈妈说了一声到同学家玩,直奔广场而去。

五颜六色的灯火,把城市照耀得无比繁华。广场上人潮拥挤,声音噪杂。舞台上,摆放着扫地机器人和其他家用电器。一位女主持人穿着一袭红裙,情绪高昂地在叫换着领奖号码。两台大大的音响,把观众的情绪搅得沸腾了起来。一些人陆陆续续地从台上抱走了机器人和另一个用纸箱装好的家电。

毛克钻过人墙,挤到前台,拿出手机,向穿着职业套装的工作人员报出那个号码。“小兄弟,你是来领机器人的吧,恭喜你。”“不过,我们是买一送一。付2000 块买一个高级榨汁机,送一个扫地机器人。”毛克犹豫了。要2000 块啊。“我们会给你开收据,七天内,无理由退换货,机器人还是会送给你。”后面的人推搡着毛克。“小兄弟,要不要?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排队呢。”毛克心里暗想,能退货,免费送机器人,那么……用微粒贷付了钱,毛克扛着两样家具坐公交回去了。

回到家,已经晚上九点多,妈妈一直在家等着,生怕孩子吵架赌气出事。毛克很得意地样子,全然忘记之前和妈妈的不快,迅速拆开包装盒,一个亮晶晶的机器人在灯光下,越发显得清亮。“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迫不及待地说。毛克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给妈妈描述了一遍。妈妈到网上一查,2000块钱的榨汁机官方报价才300块。妈妈的脸色沉了下来。母子俩一宿无话。

毛克一夜未眠。一早起来,拿着收据,抱着榨汁机,再次来到广场。台去人空。拨打手机,那头一直提示无人接听。清晨的阳光无比柔和。那条短信也还清晰地躺在手机里。

7、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七、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今年的天津卷很好地体现了作文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征,同时也延续了去年“家国情怀”的命题思路。

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分析:首先是提出“中国面孔”是怎样的,后面跟随而来的几个事例我们可以分类理解。全球热播纪录片中的杜甫和用中医药造福人类的屠呦呦,他们的故事都是近年的热点新闻素材,而这两个例子也是站在家国、社会的大层面来阐述的;接下来是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这两类是人物群像,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它是站在微观的、个体的角度来阐述的。由此可见,“中国面孔”不仅可以用“大人物”作注解,还可以是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人物”。正是这两类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为我们诠释了“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以及“家国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的末尾还为我们标注了具体时间。考生在写作时要扣住“2020年春天”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同时放眼过去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将“中国面孔”在当代的“模样”描绘出来,凸显其现实意义及精神价值。

:论述榜样的作用价值,他们是中国精神榜样,是青年人学习的动力,写作应该体现出榜样的人生价值观,进而引导年轻人。榜样是各行各业,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但是他们的价值确是一样。我们更应当学习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甘于平凡不计较利益的高尚情操,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祖国的稳定和发展。写作可从多个角度论述。让榜样更加立体丰满。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专家解析、审题立意、同题作文

:中国面孔,中国深情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瞬间,十万朵花儿开放,绽放的是十万个普通的中国的灿烂的笑容。那,应该是国家第一次集中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面孔,普通中国人的面孔。普通人,是中国最鲜活的面孔。

也许有人说,普通人,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一粒沙,他们只能留给历史一个模糊的背景。即使如北京奥运会这种集中展示,也不过是一个集体的展示,不会有谁记住每一个人的笑容。不错,普通人都是沧海之一粟。但是如果没有他们作为基座,也就不会有金字塔的塔顶。

我们很容易记住,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他们都是位于金字塔顶的精英。他们自身就是一颗颗宝珠,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他们告诉世人,一个人的功业可以取得怎样的巅峰。他们当然是中国人骄傲的面孔。但是,请不要忘记,诗圣杜甫沉郁顿挫的感情恰恰是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流露,杜甫伟岸的身躯恰恰是他愿意和百姓同甘共苦一路同行。屠呦呦亦是如此,她为的是解除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病痛。杜甫,屠呦呦,当然是代表中国的面孔。但是,他们的容貌下蕴藏着对百姓的无尽深情。

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这些人在工作岗位上来去匆匆。我们很难记住他们的面孔。在许多人的记忆里,他们是与自己工作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种。于是,白大褂、快递小哥成为他们的统称。将自己的面孔隐藏在集体的特征之中,融化了自我,成就了行业,这也是令人敬仰的中国面孔。尤其是2020 年春天,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医生和快递,成为护卫我们生活的两支战队,一支保卫健康,一支服务生活。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是代表中国最独特的面孔。

每天早上,我们都会洗脸刷牙,出门前照一照仪容。“出门如见大宾”,这是孔子对弟子仲弓的教导。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作为一个学生,我应该是可以代表所有学生的面孔;作为一位老师,你应该是可以代表教师行业的面孔;作为一名家长,他应该是可以代表新时期家长的面孔。这样,每个人便具有了责任的担当,拥有了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情。

今天,每个人的言行都是国家的面孔。凯旋门前欢乐的广场舞是中国的面孔,老佛爷里扫货的长队是中国的面孔,奔向武汉的路上一支支医疗队是中国的面孔,发往全世界疫情区的口罩是中国的面孔。中国在发展,世界在变小,每个人都是国家的面孔。

一个人的面孔,就是一个国家的面孔。关爱每个人的面孔,维护的是国家的尊严,营造的是民族归属感的深情。

8、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三、写作

26.作文。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有温度、有内涵,贴近考生生活,体现了时代精神、育人导向。材料中的两个条件“意想不到时”与“重要的转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励青年学生理性地面对外部世界,真诚地反观自我。

“世上”一词拓展出开阔的眼界,考生看到材料时,自然会联想到生活中的诸多“转折”。因此,对考生而言这不是一个高蹈虚空的题目,他们可以密切联系自身实际,充分注入个人真实体验。这个作文题目并非仅仅指向个体,“事物发展进程”可以是个人生活上的短程,也可以是人类文明中的历程;可以是某个具体问题的局部发展,也可以是社会文明阶段的重大推进。材料既贴近考生的心理,符合他们的心理情境,也鼓励考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将自身与外界关联,将个人体验与群体认知关联,引导考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级思考问题,审视事物的客观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面对“重要的转折”,尤其是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转折,人们会彷徨无措,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得出“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的结论?这个命题对考生的理性判断能力提出要求,立论要合情合理,结论要有理有据。

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的转折”,我们应该怎么办?无论考生的选择是“无能为力”还是“当有所为”,最初的判断可能来自于生活经验激发的感性体验,但在对概念的剖析、对理由的分析过程中,辩证的思考将推动考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从而在自我审视中形成更为成熟而理性的判断。

转折应当是人生的机遇,而不是对进程的无能为力。而这个未曾料到应当就是转机,譬如一次工作的调动,一次相遇,一次朋友的聚会等等,分析材料,首先定位重要的转折,意味着对人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作为年轻群体可侧重于成长的转变提升角度论述一次重要的转折。可写父母带你的一次旅游、一句话等等。

成功是需要准备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抓住了就成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机会,机会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转变在意想不到时发生,其中一定是蕴含着积累的因素,如每日的刻苦努力便是日后一次机遇的事情。所以转变的进程不是无法控制,这样的进程就是我们每日的努力,努力了进程就掌控在自己手里。所以这个应该相对看。意想不到是机遇,而进程是每日的努力。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专家解析、审题立意、同题作文

:无为不住,有为难尽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都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德国悲观主义大师叔本华,曾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写下过这样的论调,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这一饱含着宿命论的观点,依然有布道的市场,俘获了不少年轻的心。如果按照叔本华的说法,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一切的偶然都是命运,一切的偶然都只能佛系,除了放弃努力,听之任之,我们对事物发展进程还真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只要一批驳叔本华式的放弃自我努力的观点,滑向虚无的人,一定会立马跳将出来,拿出“事实胜于雄辩”的架势,摆出“日心说的兴起”“辛亥革命的爆发”“新冠肺炎的全球蔓延”等等看似不容辩驳的,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重要历史事实,来堵塞众人的嘴巴。

面对事物发生的偶然性,认为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的看法,其实,犯了两种认识上的错误。

放弃努力,无异于束手就擒。有些事物的发生,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但不表示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就毫无作为。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曾写道,人实在太渺小了,但他仍然可以拿起锄头随意改变一棵草的命运。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以后,经过封城等一系列措施之后,新冠病毒不是被我们狠狠地摁下去了嘛。面对疫情的突然爆发,倘若我们也像个别国家无为而治,后果不堪设想。即使面对偶发事件,我们依然可以有所行动。放弃努力是一种束手就擒的错误做法。

遁入虚无,无异于作茧自缚。因为事物的发展有其偶然性,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所以有些人滑向虚无的世界,躲在自造的囚笼里,自我哀叹。肩住黑暗闸门的鲁迅曾说:“虚妄之为绝望,正与希望相同。”绝望与希望,偶然与必然,无为与有为,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无需自怨自艾,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穿越时空之旅》讲述人类的出现偶然又短暂。然而,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1209 字。

转载请注明: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专家解析、审题立意、同题作文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