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国籍到脱贫奔小康
西藏日报
上图:达曼村一隅。 扎西顿珠 摄
2005年,27岁的姑娘米玛第一次来到北京天安门。看着天安门城楼之上熠熠生辉的国徽、广场上空高高飘扬的国旗,年轻的米玛一时间思绪万千。
2015年,19岁的新兵巴桑开始随队在边境线巡逻。行至界桩前,巴桑小心翼翼地为“中国”二字描红,那一刻,这位男儿心潮澎湃。
2020年,70多岁的老人江措又一次走上“新旧西藏对比”演讲比赛的讲台。活动中,国歌奏起的刹那,精神矍铄的江措止不住热泪盈眶……
米玛、巴桑、江措都有着共同的身份——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冲堆村下辖的达曼自然村村民。国旗、国徽、国歌、界碑,这些象征着国家的标识,在达曼村村民心中,有着异乎寻常的分量。
2003年以前,他们是滞留在吉隆沟一带没有国籍的人群,被称为“达曼人”(藏语意为“骑兵的后裔”),过着长达百年居无定所的日子。平常人一出生就拥有的户籍、国籍,对当年的达曼人来说却是朝思暮想的“家国梦”。2003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47户86名达曼人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并被有关部门识别为藏族。从此,达曼人成为“最年轻”的共和国公民,与中华儿女一起,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关头,已经发展到58户195人的达曼村村民的生活怎么样?记者进行了蹲点采访。
有国才有家,安稳!
夏日的吉隆沟时时云雾缭绕、处处飞瀑流泉、满眼层峦叠翠,达曼村就坐落在这如诗如画般的山谷中。
如今,米玛已经是达曼村群众文艺队的负责人。在她家窗明几净的客厅里,米玛的思绪穿越时空,再次回到自己人生中第一次走出吉隆沟时的场景。正是在祖国的首都,她治好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疾病。米玛说,她根本不会想到,入籍17年来,自己和全村人迎接的是祖国母亲一波又一波如潮水般的关爱。
米玛带着记者一行,漫步在达曼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今年刚刚完成的投资约300万元的达曼村边境小康村民房改造工程,将达曼村打造成了吉隆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米玛兴奋地指着家家户户修葺一新的房屋、屋顶飘扬的鲜艳五星红旗、门前五彩斑斓的花朵、开阔宽敞的村民广场,打开了话匣子。
2004年5月,国家斥资125.5万元兴建达曼新村,第二年7月,村民们集中迁入新居,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2011年9月,达曼村受灾,房屋受损。政府随即启动灾后重建工作,投资564万元为达曼村人建起更为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房屋,这些房屋后来经受住了2015年尼泊尔“4·25”强震的考验。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达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同等享受着党的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并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增收致富。2019年达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1万元。
“我们达曼村啦,照耀幸福太阳,铃响玛呦……共产党的政策,带领人民奔向幸福,铃响玛呦……”每逢重要节庆日和重大活动时,米玛都会带领达曼村群众文艺队演出自编的感恩歌舞《铃响玛》。她拿出手机,和记者分享着最近一次演出的视频。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米玛说,达曼村村民不仅用欢快的音符诠释着幸福,用轻盈的舞步颂扬着进步,更是由衷地表达着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热爱。
民族兄弟情,温暖!
徜徉达曼村,记者一行遇到了正在休探亲假的巴桑。
这位曾经的新兵在部队的大熔炉中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成长为一名士官。参军6年,巴桑用足迹丈量着边境线上每一寸神圣国土,将青春和汗水无怨无悔地挥洒在雪域边关,书写着赤诚的报国梦。
巴桑坦言,2003年全家加入中国国籍时,年仅7岁的他对于“国家”二字的理解还非常模糊。入籍前的苦日子,对于受到父母百般呵护的小巴桑来说很遥远。入籍后,和其他藏族儿童一样,巴桑享受着西藏自治区教育“三包”政策,在校园中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2015年尼泊尔“4·25”强震使吉隆县损失严重。此时,刚刚成年的巴桑真正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温情,更亲眼见到了党员干部、“金珠玛米”在救灾和重建工作中的付出和奉献。报效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梦想,此时在巴桑和更多达曼村人的心里悄然生长。
2015夏天,达曼村首次接到征集适龄青年参军的通知,巴桑和全村其他2位青年主动报名参军,成为光荣的人民子弟兵。如今,达曼村参军的人数已有8人。
在部队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同胞交往更加频繁、交流更加深入、交融更加密切,巴桑和大家情同兄弟一般。
巴桑告诉记者,如今,达曼村各民族群众同样亲如一家人,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景象随处可见。
在达曼村的小卖部,村民尼玛卓嘎操着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和来自四川德阳的老板娘兰艳有说有笑。原来,尼玛卓嘎的丈夫余敏是四川汶川的羌族人,入赘到达曼村,成为“达曼女婿”。这个藏族和羌族组成的民族家庭是当地人眼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尼玛卓嘎笑着向记者分享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秘诀”: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跟共产党走,信念!
在江措老人的家中,最显眼的就是挂在墙上崭新的国旗、党旗、领袖像。
经历过“寒冬”的人,最能体会到“太阳”的温暖。对于这个家,江措格外珍惜,对于中国共产党,江措无比感激。
2003年以前,在吉隆沟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的江措,从来没有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家。从20多岁开始,江措就和达曼人中的大部分劳力一样,靠打铁和打杂为生。“去哪里打工就住哪里,挣点糌粑勉强糊口,晚上在地上打个地铺就睡了。”作为没有“身份”的人,江措就像被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从小就尝尽了艰辛。
当拿到入籍证书的那一刻,江措觉得自己“翻身得解放”了。
“是中国共产党给了我们一个家,是中国共产党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前段时间,在“新旧西藏对比”演讲比赛中,江措语重心长地对村里的年轻人说。
令江措欣慰的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如今已经成为达曼村的“新时尚”。
冲堆村第一书记普索朗告诉记者,冲堆村目前共有党员28名,其中达曼自然村就占了18名,今年又有2位达曼村村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28岁的罗布次仁,201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冲堆村村委会副主任。谈到入党的初衷,罗布次仁的回答朴素且真诚:“我想为人民服务,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2019年3月,达曼村的吉隆宜农传统手工艺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罗布次仁成为负责人。合作社主要经营铁器加工和藏毛毯编织,现有铁器加工技术工25名、手工编织技术工20名。
罗布次仁告诉记者,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壮大,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2018年,吉隆县整合各类资金300万元建设了达曼村民族手工艺展示和培训基地;今年6月初,吉隆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为达曼村合作社配备了锻压空气锤、电焊机、切割机、砂轮机等铁器加工设备,吉隆县妇联也将本年度4万余元培训资金投入到达曼村合作社。
曾经达曼人糊口谋生的手段,如今成为达曼村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拓宽村民致富路的支柱产业。“达曼村人现在的致富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多了。”江措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脱贫攻坚工作和“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助力村民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摆脱了“等靠要”思想,纷纷从事起民俗手工业、劳务输出、边境贸易、林下资源采集销售、交通运输等。
近年来,吉隆口岸快速发展壮大、吉隆国际边贸市场已建成竣工、中尼铁路可行性研究提上日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吉隆口岸已经成为面向南亚开放的桥头堡。江措相信,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征程中,达曼村必将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