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从石敬瑭割地到朱元璋攻克大都,历经四个多世纪的“燕云十六州”

由 谷太枝 发布于 经典

辽代的燕云十六州,地处今天的京、津和冀北、冀东以及晋北地区。此地所辖的地区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两百公里,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

燕云十六州北部就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地区,处于广阔而平坦的华北大平原北端,囊括了雄伟险峻的燕山山脉。西部则是在今天的山西北部地区,多山多地,地形复杂。这里俨然是一道军事天险,兵家必争之地。

献地为约,问题形成

“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这句说充分的表明了燕云地区的重要性。其实,说起燕云十六州问题,可追溯到中晚唐时期。

节度使制度的出现增加了唐朝内部军事统治结构的不稳定性,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提供了可能,在后期,藩镇割据争夺和沙陀、契丹等游牧民族势力的介入,也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战乱的局面。

幽州作为唐朝抵御北方势力南下的重要要塞之地,不仅作用尽失,而且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主要目标,导致了藩镇势力和北方游牧族群势力相互混战或者结合在此地的景象。

从幽州藩帅刘总无法治理而向朝廷交付幽州管辖权、唐朝又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始,以幽州地区为中心的混乱局面(燕云十六州问题),便在此刻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关于燕云十六州第一次易手,首先要提到的便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原为唐明宗李嗣源部将的他,因为战功深受器重,历任保义军节度使兼六军诸卫副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驸马都尉、河东节度使等诸多要职,权倾一时。

后帝更是把永宁公主许配给石敬瑭为妻,可见权力非同一般。后来愍帝李从厚即位后,更是加拜石敬瑭为中书令,镇守太原。

清泰元年(934年)的五月,后唐末帝李从珂(潞王)在凤翔起兵叛乱,一直攻打到洛阳。潞王在洛阳称帝之后,废掉李从厚为鄂王。李从厚逃到了卫州之际,被李从珂的人员所杀害。李从珂即位后,也对石敬瑭十分不放心,认为他必反。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先是以调镇他处来试探,李从珂察觉到之后,先是下令让他从太原迁往到天平镇守,又下诏削夺官爵,并命令张敬达前去讨伐。

石敬瑭在被改任成天平节度使之后,直接叛变并且向契丹辽朝祈求支援。最后,石敬瑭大败唐兵,十一月的时候,在太原即帝位,并改元天福,国号为晋,史称为后晋。次月,攻入洛阳。后唐也因为李从珂的自焚身亡而走入灭亡。

会同元年(938年)的十一月,石敬瑭以赵莹为使者,将燕京及雁门以北一线的共十六个州并图籍献给了契丹辽朝,与其结盟,自称“儿皇帝”。

自此,燕云十六州归入北方民族割据政权的统治之下。契丹统治者在经营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出“城国”和“行国”并行的体制模式,在我国整个历史长河中,对文化包容、民族融合、政治统一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也使得当时的南、北地区的政治发展趋向于一致,这也为分裂状态下重新归于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辽金宋争夺大战

上述也提到,作为战略要地,燕云地区十分抢手,这里北部横卧着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工具落后、军事技术也稍欠发达的情况下,这些大山在人们的面前就是一道不可战胜的天险。

除去地形之外,燕云地区中部和南部奔流着桑干河和巨马河,因为我国古代多以刀枪弓箭为主要武器,这两条河可作为战略防御中心的河流,还可以对军事战略物资进行运输。

自燕云十六州归入契丹统治之后,中原诸政权一直对该地区念念不忘,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直到宋徽宗和南宋的皇帝们,都在幻想着用武力或者外交手段收回燕云地区。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便开始着手进行统一战争,并为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计划。大致分为先平定南方诸政权,最后收复燕云地区,与辽朝保持谨慎的关系,先避免发生战事。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北宋的国防战略就比较偏向积极防御阶段,如宋太宗任命李汉超、郭进、韩令坤等驻守在与辽、北汉相接壤的军师要地,给予他们很大的自主权。直到平定南方诸歌剧政权,收复燕云地区便提上了日程。

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的时期,辽大举进攻宋。宋真宗御驾亲征,使得北宋将士士气大振,双方相持于檀渊城下,最后只得订立盟约,各自罢兵。尽管宋真宗与辽签订“檀渊之盟”,双方百年不见战事,但燕云十六州问题在宋代帝王心中始终如骨鲠在喉,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最大愿望。

除了真宗之外,宋徽宗也依然崇尚熙宁年间开疆拓土的行动,想要恢复甚至大大超过宋神宗、宋哲宗时期的边界。于是他开始积极进行崇宁年间的西北开边,宋徽宗经略西北的结果便是西夏纳款请和。

此外,“青唐吐蕃辖区置四、军一、关一、城六、寨十、堡十二,收夏国数千里,筑军一、城七、寨五、堡垒二十四。”宋徽宗陶醉于西边开边胜利的同时,童贯等人也在劝说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失地的想法。

宋徽宗前期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秉持着北宋历代统治者所奉行的消极防御战略。他不敢轻易违背“祖宗之法”。但当他得知金已经攻打到辽河之西的时候,态度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密诏童贯等人开始商议策略。

然而,金国在有辽朝这个对手的时候,和宋朝联手灭辽,答应把燕云十六州给南宋,一派诚恳。然而,当辽朝被灭后,金国转而抛弃宋朝这个盟友。在完颜阿骨病逝之后,大金直接南下灭宋。

经过,辽、宋、金三国的你争我夺,燕云十六州再次迎来了易主。金宋的对峙,燕云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在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也逐渐密切。

兜兜转转,终回故里

在公元1215年,蒙古兴起之后,燕云地区再次落到了游牧人员的手中。辽朝被灭,元朝建立。忽必烈在择定都城之时,木华黎建议:“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溯漠。且天子必居其中以受四方朝觐。”

蒙古兴起之后,忽必烈定都到大都(今天的北京),并将其改名为燕京译为帝都之意。大都的建立使得这里成为了统一条件下的全国性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燕云地区被游牧民族统治了四百多年后(913年到1368年),这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直再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持续了大约四个世纪的“燕云十六州问题”才彻底消歇,最终回到汉人的手中。

燕云十六州的“割舍”成为了影响中国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直接导致了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对中原王朝在军事政治上的优势地位。游牧草原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激烈冲击和碰撞,也促进了又一次的民族大融合。

从“后晋割地”到中原政权“收复之举”,再到定都北京,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格局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燕云十六州问题,导致了当时中原经济发展中心向东南地区的倾斜,影响了晚唐直到明等诸政权时期的政治格局的发展。自安史之乱至元朝统一全国,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逐渐东移,由长安、洛阳到汴京,幽州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呈现,最终成为大一统政权的全国性政治中心。

石敬瑭 朱元璋 燕云 辽朝 李从珂 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