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做的这两件事,即使换成其他皇帝,被杀的概率仍然很高!
袁崇焕是抗清名将,民族英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或许在一位明君的统治下,他或许不会落下凌迟处死、背负骂名的结局。但值得说明的是,这种情况只是“或许”,并不是说换一个明君他就一定有好下场。一定程度来讲,袁崇焕的悲惨结局他自己也得负一部分责任,如果要细化的话,最少是40%。
崇祯继位的前一年,正值盛年的皇太极也登上了汗位,他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要攻下大明朝入主中原,成为天下的主宰。但这一切崇祯似乎没有意识到,尽管在十几年的对抗中,双方互有胜负,但后金的铁骑还是给崇祯带来了极大的恐惧。
因此,辽东问题就成了崇祯初年最紧迫的问题。而当时,袁崇焕还是一个戴罪之身,在此前立下首功的袁崇焕因与魏忠贤不合被革职回籍闲住。崇祯继位后,在辽东问题上作出最明智的决定便是重新启用袁崇焕。
实际上,崇祯对袁崇焕并不熟悉更缺乏相应的了解,只不过在宁远一战中,袁崇焕名声鹊起,成为了大明朝唯一能抵挡八旗劲旅的人。当时,大明朝的所有官员和百姓都一致认为,只要袁崇焕坐镇辽东,后金就难以越过长城,对大明形成威胁。因而,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登州、天津军务。而且在任命上崇祯还加了一条“便宜行事”。
将袁崇焕置于如此高的地位,说明崇祯确实有一种只要把辽东大事全部托付给袁崇焕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幻想。这种幻想出自于舆论中袁崇焕专能克后金的神话,事实证明,这样的神话并靠不住。
在袁崇焕上任的前一天,崇祯召见了他,同时参加召见的还有内阁大学士以及其他大臣。此次召见,崇祯是想从袁崇焕口中获得一定的承诺,其次是想看他有什么具体办法。在这次召对中,袁崇焕就犯下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
袁崇焕说:“臣特受陛下眷宠,希望能允许臣‘便宜行事’,那样用五年的时间,便可恢复辽东地区。”意思是说,只要皇上信任他给予权力,那么他将用五年的时间消灭后金恢复失地。别说是身处其境的崇祯,就算是对明末清初历史稍有常识的人也知道,五年时间收复失地那绝对是个天大的谎言,这样的海口袁崇焕都能说出来,证明他过于自负或是过于自信。
但崇祯却相信了袁崇焕吹下的这个牛,还当即表示:“只要能恢复辽东,朕是不吝惜封候之赏的。卿务必努力解除天下的苦难,也可以为自己的子孙造福。”
崇祯如此迷信袁崇焕,但也有明白人,其中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就询问袁崇焕:“所谓的五年收复辽东是怎么推算出来的,都有那些具体部署?”袁崇焕是这样回答的:“看到圣上为辽事焦心劳神,说五年收复辽东只是为了让他安心罢了。”不过这话说出之后,袁崇焕也觉得刚才的回话有欠考虑,不过为时已晚,他必须作出一些补救。
因此,袁崇焕又向崇祯提出一些要求,希望户部、兵部、工部在军饷、器械方面能尽力满足辽东大局。崇祯一一照准,并赐给他可以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
袁崇焕在召对中犯下的这个错误,说的大一点可以视为欺君,就凭这一点,杀他也不能说是冤枉。可是,崇祯赐给袁崇焕的这把尚方宝剑竟然出鞘了,而且袁崇焕又铸下了大错。
袁崇焕到任后,在辽东进行了一番整顿,这一段时间明军未曾和后金军发生战事。第二年的六月,行事常用奇招的袁崇焕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他用尚方宝剑将东江镇总兵毛文龙给杀了。
毛文龙手下的数万精兵一直是牵制后军的主要力量,只不过此人很难驾驭,但在当时的形势下来讲,这支军事力量的存在就是大明朝一把利刃,随时都可刺向后金腹地。皇太极之所以没有发起对明军的进攻,主要也是忌惮这支部队。
可是,毛文龙因为桀骜不驯就被袁崇焕给杀了,这件事在朝廷引起了轰动。崇祯帝内心是极不赞成的,他认为“便宜行事”总该有个尺度,这么大的事不经汇报请示,袁崇焕就擅自做主了。但在表面上,崇祯还是做出了一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姿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辽东的战事并没有获得显著的进展,这让崇祯对袁从焕产生了怀疑。更何况,皇太极在此期间还率领10万八旗绕道山海关直逼京师,虽然袁从焕回兵驰援京师,但这也给崇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崇祯对袁崇焕的疑心越来越重,皇太极也适时出手,玩出了一个反间计将袁崇焕置于死地。不久,袁崇焕便被革职论罪,在牢里呆了一年多时间,最终以通敌叛国之罪被处以极刑。袁崇焕的被杀,虽说有冤枉的成分。但作为臣子,几次三番玩弄崇祯也并非人臣之举,崇祯的多疑和袁崇焕的操切最终碰撞出火花,袁崇焕之死其实在崇祯启用他的那一天便已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