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定陶二中十九级高中毕业三十周年
关于青春的回忆,犹如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香,回味悠长。
我的高中时代,是在定陶二中度过的。我是定陶二中第十九级学生,于1987年秋季入学,于1990年7月高中毕业,至今已近三十周年。纵然岁月流逝,那段峥嵘的青春岁月,仍常常萦绕在梦中......
当时的定陶二中,地处定陶县城东南大约三十五华里的冉堌镇,学校南邻定砀公路,再往南步行大约一公里,是美丽的红卫河,北邻镇政府,东邻冉堌镇区,西面是一片碧绿的田野。
学校驻地所处的冉堌镇,地处定陶、成武、曹县三县区交界地带,历史悠久,是孔子贤徒“三冉”,即冉耕、冉雍、冉求的故里,其中冉求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那位大名鼎鼎的冉有。当时的二中位于冉堌镇的西南方位,自1994年整体搬迁到定陶城区之后,这里先是改为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之后又被整体开发为一座商贸城,原来的校舍,早已踪影全无。
近年来,数次开车路过此地,透过车窗向北望去,总不免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往事一幕幕如在眼前,将思绪拉回到三十年前。
现在回想起来,二中时期的高中生活,融严肃、紧张、活泼为一体,是充实而有趣的,高中时代的师生之情和同学友谊,纯洁而真挚,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永远难忘的回忆。
当时二中的教育模式,是比较具有探索性的,除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学校社团活动较为活跃,颇类似今天所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各类兴趣小组,以语文教师和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为骨干力量的《冉子笔会》文学社最具代表性,文学社定期出版油印刊物。之后分发到班级同学手中,同学们竟相传阅,一睹为快。八十年代是属于文学的黄金年代,校园里兴起的“文学热”经久不衰,琼瑶、三毛、金庸、梁羽生、莫言、舒婷、海子、顾城、汪国真等是我们的崇拜对象,我本人也一度痴迷于此,一厢情愿地做着自己的文学梦,经常不知所云地写些所谓的朦胧诗。由于我的作文成绩较为突出,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级朗读,并刊登在文学社的社刊上。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走红的时候,我曾以《唤起敢爱敢恨的灵性》为题,写了一篇观后感,除了在文学社社刊油印刊登外,专门任教作文课的老师还在其他班级朗诵此文,曾引起小小的轰动,以至于在今天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组织演讲报告会和文艺晚会,高二时,我曾担任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在校团委的支持下,曾组织过一次现场直播的班级演讲报告会,所谓的现场直播,就是利用无线话筒,安放在班级的讲台上,校领导同时组织老师利用音箱在教师办公室集体收听,这在当时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这次活动比较成功,活动结束时,学校领导还专门到班级讲话,对演讲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鼓励和祝贺。
除了学习之外,二中的餐饮文化也是别具特色的。在学校的东北角,是学校的教职工食堂,说是食堂,只是一排前出厦的房屋,前方是一处较为宽阔的院落,里面成行生长着几棵高大茂盛的梧桐树。春末夏初,梧桐花开,沁人心脾,夏秋之际,桐叶亭亭如盖,遮住炎炎烈日,是天然的露天餐厅。同学们三五成群,以地为桌,边吃边聊,或交流学习心得,或谈论社会热点,气氛十分热烈。有了茂密的梧桐树叶遮盖,即使遇到小雨天气,也丝毫未能影响同学们在树下聚餐的情趣,伴着雨打树叶的沙沙声,倒像一首美妙的轻音乐,同学们在树下谈笑风生,今日回想起来,倒有几分诗意。
校区的西北角,是学校的操场,在早餐、午餐和晚餐时间,这里也是学生们的又一处露天餐厅,为了弥补学校食堂供应不足的问题,二中在全县率先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允许社会人员到学校从事餐饮服务。每到就餐时间,这些商贩们就在学校的南北干道旁和操场上设摊经营,在当时可谓学校的一景,热闹非凡,像按时开张的农村集贸市场。记得当时的社会商贩,就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早餐中我比较喜欢喝油茶,是一种和胡辣汤类似的粥类地方特色食品。当时经营油茶的有两个商户,一个长的个子矮一些,瘦一些,另一个长的个子高一些,胖一些。为了好区分,同学们根据他们的外貌特征,分别称之为“瘦子”和“胖子”。相比而言,“瘦子”的油茶质量比“胖子”的要好一些,“瘦子”的油茶里花生多、芝麻多,并且味道好,往往是“瘦子”的油茶卖完之后,“胖子”的油茶才能开张。一来二去,“胖子”的生意日渐冷淡,他动起了不正当竞争的歪点子,暗中散布“瘦子”是肝炎患者的谣言,效果立竿见影,两个人的经营局面发生了逆转,连续几天,“瘦子”的油茶都没有人买。“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瘦子”在了解到具体原因后,采取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他到医院查体,之后办了一个健康证,并将此证挂在胸前,之前关于他是肝炎患者的谣言不攻自破,他的油茶生意又恢复了之前的红火局面。
在高中时代,随着生理的不断发育成熟,我们同样也有青春期的躁动。当时全县共有十九个乡镇,县城和乡镇驻地均设有初中学校,但高中学校只有两所,一中和二中,招生量较小,并且初中升高中,高中毕业考大学,都要实行预选,只有预选过关,才有资格参加升学考试。从初中到高中,乃至于升入大学,没有复读经历,一帆风顺者寥寥无几,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同学中年龄参差不齐,同班同学中相差二到三岁是正常的,并且高中生的年龄普遍比现在的高中生要大两三岁,正是青春萌动的季节。不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不像现在那么开放,特别是地处乡镇的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比较羞涩,男女同学之间很少说话,总体而言,是比较封闭保守的。但男女同学之间互生爱慕之情,甚至存在一厢情愿的暗恋现象,总是难免的。严防学生早恋,唯恐因此影响学习,采取相关防范措施,是老师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发现这类早恋苗头之后,班主任老师就要采取个别谈话,或在班会上旁敲侧击,“王顾左右而言他”,采用语言艺术进行映射劝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不惜充当“法海”角色,把这种美好的青春情感“扼杀”在萌芽状态。但毕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些大胆的男女同学,想方设法冲破严密防线,偷偷传字条、写情书,以至眉目传情。
因作文水平稍好,我就曾为一名关系较好的男同学充当过创作情书的“枪手”,那名男同学对班里的一名女同学产生好感,但苦于不知如何才能向这位女生表白,思来想去,终于战胜怯懦,决定向这名女同学写一封“求爱信”,来试探一下。为了遣词造句,打动这位女同学的芳心,于是乎,虚心向我这位班里所谓的“文学才子”请教。我虽然作文成绩不错,但对如何写作情书,却是“门外汉”。在我的建议下,又邀请班里的另一位男同学,在一个周日,我们三人没有回家,神神秘秘躲在男生集体宿舍里,进行集体创作,根据三人集体研究意见,由我执笔,写下了一篇颇具文采的情书,之后,经那位男同学誊抄之后,又用信封密封好,之后,趁着同学们回家,教室内无人发现的机会,将那封情书悄悄塞进女同学的书桌洞内。作为答谢,那位男同学还专门到镇上买来水煎包,犒赏我和另一位男同学,后来与那位男同学开玩笑,我戏称水煎包是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一笔“稿酬”。所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封集体创作的情书,促成了二人的美好姻缘。后来我的这位男同学参加一次小范围的同学聚会,兴之所至,他与夫人之间当年的爱情故事终于解密,成为一段美丽的爱情佳话。
我的另一位热爱文学的男同学,在高中时就曾在文学报刊发表文章,引起一位湖南某县师范学校女生的注意,两人逐渐由笔友发展成为恋人,你来我往,鸿雁传书,互诉衷肠,互寄照片,在暑假即将到来之际,那位师范女生竟写信要来定陶与我们那位男同学见面,直到这时,那位颇具文才的男同学才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害怕家长和老师棒打鸳鸯,急忙写信婉拒。他们之间的书信,在我们几位关系较好的同学之间成了公开的秘密,并经常当作“范文”内部传阅。
还有一位绰号“大胡子”的转学男生,因复读从东北回到祖籍山东,在二中借读,那位“大胡子”同学在东北有一位同学恋人,从照片看十分美丽,“大胡子”同学常以此为炫耀资本,在同学中总有意无意地谈及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从而成为男生宿舍“卧谈会”的焦点话题。由于两人天各一方,鞭长莫及,他的那位女同学后来移情别恋,给他寄来一封“绝交信”。在一个初冬的晚上,这位男同学在到校外的餐馆借酒浇愁之后,躲在男生宿舍的一个角落,再也无法控制内心的情感,竟撕心裂肺地大哭起来,那种因所谓的失恋而嚎啕大哭的状态,我至今尚未见到过第二次。任凭我们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后来“大胡子”竟为情所伤,提前结束借读生活,返回东北去了。我们把这位男同学戏称为“情种”,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爱情的力量如此强大。
在最后高三复读的那一年,甚至有若干升学无望,感情基础较好的男女同学,在班上半公开地谈起了恋爱,有少数几对后来组建了家庭。
这些青春时代的爱情故事,像活跃的音符,弹奏出美好的青春乐章,成为枯燥学习生活的调味品。
三年紧张而又活泼的高中生活在不知不觉中一晃而过,在1990年那个黑色的七月,我们集体到县城参加高考,一些成绩特别突出的同学金榜题名,幸运地走进大学校园,实现了“鱼跃龙门”的理想,大部分同学“名落孙山”,与大学失之交臂,当初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丽梦幻破灭了。毕业之后,一部分同学通过各类招工参加工作,一部分通过参军实现人生理想,一部分同学回到家乡,继续谱写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篇章,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并不甘心失败,走上了复读之路。
在我的记忆里,1990年的秋天是令人难忘的,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插班复读,每每想起昔日的同班同学劳燕分飞,各奔前程,心中不免涌起一种淡淡的伤感。那一年,亚运会在北京举办,学校的高音喇叭里经常播放《亚洲雄风》这支主题歌,激越高亢的旋律,冲淡了我们这些复读生的些许忧伤,后来热播的《渴望》电视剧主题歌,更是风靡全国,不时飘荡在学校的上空,正如其中歌词所唱:“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这支动情的歌曲,曾引起我强烈的情感共鸣。
岁月悠悠,时光飞逝。一幕幕青春往事,一张张洋溢着自信与活力的熟悉脸庞,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同学之间纯洁而真挚的友谊,相互见证的青春与成长,成为心灵深处永不磨灭的回忆。
我的定陶二中,我的高中生活,我的青春记忆!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