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报:西方经典文学尤其是19世纪经典为什么篇幅都很长?

  那个故事单拿出来都可以算是个中篇了,完全游离于主线故事之外。

  这不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特色。现代派小说巨作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煌煌几百万字,中间也有大段大段的植入式中篇,更有大片的植入式文学艺术论文。据说第一稿曾被编辑删减至只剩二三成,故事“主线”仍清晰可见。福克纳的长篇篇幅也不断,线索来回穿插,层次复杂。现代派不止有卡夫卡的断片或艾略特的荒原。

  再往后,二十世纪后半叶也有太多篇幅巨大的作品。安 兰德的大部头《阿特拉斯耸耸肩》,既是叙述完整的长故事,又是系统的哲学论著。苏格兰作家 Alasdair Gray 的巨著“Lanark”,号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孪生兄弟,同样洋洋洒洒百万字,根本停不下来。例子太多。

  篇幅长短不是评价长篇小说的标准,连判定一篇小说是不是长篇小说的标准都不能算。卡波特的《蒂凡尼的早餐》四万字可以算长篇,卡夫卡的《城堡》篇幅那么长却也只能算短篇。

  和 20 世纪的尤其是现代文学比,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对话,从当时保存的各种记录来看正常对话根本没那么多废话,纯粹是艺术创作另加的

  推荐去读海明威早期的短篇,或者读任何一篇 Raymond Carver 的作品。若去详细计算对话占全文的比例,绝对令人惊叹。但是读的过程中却浑然不觉。

  同样的例子太多。记得早年听伙伴抱怨,Jane Austen 的小说,什么傲慢与偏见啊什么的根本读不下去,全都是假惺惺的对白。根本不现实。

  针对这种抱怨几乎难以辩驳。你可以去看荷马的伊利亚特或者奥德赛(当然荷马史诗也同样是篇幅巨大啊,洋洋洒洒几万行),可以去看埃斯库罗斯或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当然也可以去看莎剧。再不然,就去看看《西厢记》、《桃花扇》好了。相信你不回因为正常人不会像那里面的人物那样发生日常对话而感到不适吧。

  虚构作品虚构一个完整的时空。它唤醒你对现实时空的一些记忆。构成一些平行(parallel),而不是对应(representation)。

  如果对篇幅太长或者对话太繁多太冗余感到明显不适,要么是因为读到了不合适的作品——这里的不合适不一定是作品本身不好或者读者自身水平有限,可能只是“不合脾性”,要么是读到了不合适的翻译。

  十九世纪的欧洲——尤其是维多利亚的英国,小说产业由于整体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而迎来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小说生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迎来高峰。但这种繁荣和每一部小说个体的篇幅长短无关,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如果硬要说社会发展给小说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只能说,每个人(读者或者作者)的小说世界的篇幅都突然加长了很多——这意味着:每个读者在有限时间内所能阅读到的故事和每位作者在一定时限内能递送给读者的故事,都加长了。

  每一部小说本身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或者用德拉克罗瓦的话讲,没有完成一部作品,只有放弃一部作品(他是说绘画的,当然适用于所有诚实的艺术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25 字。

转载请注明: 知乎日报:西方经典文学尤其是19世纪经典为什么篇幅都很长?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