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调整“国际学生”入学门槛: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平

由 频长志 发布于 经典

——调整“国际学生”门槛:不是堵住了通道,而是堵死了漏洞

——仅凭一纸外国外籍,就可胜过中国学生的十年寒窗,过多此类情况的存在,就是对中国学生的极大不公平

文/马进彪

    教育部近日修订出台《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国际学生进入中国高等院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申请资格进行了调整。近几年,出现了部分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即具有外国国籍,以国际学生身份申请进入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情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霓说,“如果按正常程序参加高考,这类学生中的一些人是考不上清华、北大的,但他们以外籍学生或国际学生的身份就可以进入这些学校。”(环球时报6月11日)

    让国际学生免于参加高考进入中国高校学习,这体现的是一种跨国籍的接纳和包容情怀。因为虽然他们长时间在外国生活,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的也是中国人的血脉,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就是炎黄子孙。而对他们提供入学的便利,也是炎黄子孙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

    但一段时间以来,这种包容情怀也成了国际学生到中国入学的泛滥性福利。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虽然有外国国籍,但并没有在国籍所在国有过实质生活的经历,有些人只在国籍所在国外居住过很短时间,甚至根本就没在国籍所在国居住过的,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中国。

    换言之,这些人取得外国国籍,本身就一种“绕道而行”的提前设计,它可以绕过中国最严的高考程序,和最苦的十年寒窗,犹如玩跳棋一样实现了心目中的“曲径通幽”,这其实就是为了利用中国的政策而不参与任何竞争地进入中国最好的学府,因而,外国国籍实际上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通行证。

  然而,仅凭一纸外国外籍,就可胜过中国学生的十年寒窗,过多此类情况的存在,就是对中国学生的极大不公平。一是从政治上,很容易使人误读为外国的国籍高于中国的国籍;二是从学生共享的权利层面,很容易让中国学生感到低人一等,甚至会产生被歧视的感觉。

    另外,即使是在国际学生的范畴之内,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公平。因为在外国长时间生活过的学生,与根本没有在外国生活过的人都交织在一起,并享有同等的入学便利,这本身也是对实质性国际学生权利的挤占,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也会埋下更多不利因素。

  而这次,教育部修订出台的《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对移民并获得外国国籍后申请作为国际学生进入我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除符合学校的其他报名资格外,仍须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而这就有效收紧了“国际学生”的实质性定义。

    但这是否意味着堵死了国际学生在中国的入学之路呢?其实没有,而只是堵住了以往的漏洞,它屏蔽掉的只是那些一心想绕开中国高考程序而又没有在国外实际生活过的投机者,而中国对真正的国际学生提供的所有便利一点都没有减少,宽容的接纳情怀依然没有改变。而真正改变的,就是将公平推入了更大的范围,同时,将公平推上了实现最大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