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乾隆朝医圣陈修园半治举子业,半事刀圭家

由 段干方 发布于 经典

中国历史上有数位深谙医术的廉政亲民的官员,张仲景、董奉、狄仁杰等等,都是为后人称颂的医圣。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名医陈修园,生于乾隆朝,一生清贫,救人无数,不仅是一位在中医史上举足轻重的医师,也是乾隆后期之后吏治腐败之下罕见的好官。
乾隆十八年(1753年),陈修园出生在福建省长乐县。陈修园家境贫寒,年幼丧父,幸好他还有一位爷爷陈选严。家中失去了顶梁柱,陈选严忍着丧子之痛,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之下还坚持让孙子读书。陈修园幼年就已经对学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选严不但供陈修园上学,还为他买来医书。20岁的陈修园成功考上了秀才,也就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第一个在医学上指点他的“老师”。
那一日陈修园正在树下背诵《金匮要略》,正好来了一位蒙头垢面的赤脚医生。他对陈修园突然提起了兴趣,与他搭讪几句,就说出了《金匮要略》之中,因为传抄不善而留下的错误之处。赤脚医生道,他居无定所,一边游历一边为乡人治病,每天前几个人每人收8文钱,只要这一日的伙食费够了,他便不收钱了。
赤脚医生的医德和医术都让陈修园惊诧不已,他想要拜赤脚医生为师,那医生仅仅问了他“小柴胡汤加减方”,他却迟迟答不上来。赤脚医生批评他,研究医书囫囵吞枣,这种学法永远都没有办法为人看病。赤脚医生没有收陈修园为徒,他的话让陈修园醍醐灌顶,后来他自创了“六面”读《伤寒》法,在医学上的参悟越来越多。
陈修园考上秀才之后一直在福建的鳌峰书院念书,鳌峰书院是当地的知名学堂,林则徐便是从这所学校学成毕业的,也曾为陈修园的书写过序,这便是后话了。当时鳌峰书院的院长孟超然对医学也很研究,陈修园在这所学校如鱼得水。许是在医学之中投入太深,陈修园一直到了39岁才中举。中举后的陈修园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因为第一年没有考上,他一直停留在京城。也便是在这段时期,他开始在医学界崭露头角。
这一年,光禄寺卿伊云林患中风症,已经卧床十几日,不省人事不进油米。家人寻遍名医都治不好,后来有人推荐了陈修园,陈修园“三大剂起之”,五天就下床了。陈修园善医的美名立刻在京城流传开来,可巧和珅那时候患了“足萎”,他当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请遍太医都看不好。陈修园为了给和珅看病,发明了狗皮膏药,把和珅给治好了。
和珅对陈修园十分满意,想要收为己用,和珅以太医院使之位引诱他,陈修园装病拒绝,一方面他鄙视和珅的为人,一方面他也预见到和珅大限将至。得罪了和珅的陈修园自然知晓京城已经待不下去了,不能往上考,也就只能去吏部报道,请求到边远地区做个小县令。
陈修园带着家当回到了家乡,等着朝廷的任职。这一等就等了7年,一直到嘉庆帝登基,和珅倒台,他才得到了河北保阳县知县的任命状。这七年陈修园也没有闲着,他在老家的吴航书院教书,同时,他继续给人看病,过得清心自在。
任命书到了,陈修园又要启程。这一次离开家乡和曾经离开京城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放弃在京城大好前程的时候,陈修园一身轻松;而放弃这段悠闲自在的教书生活,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陈修园既是高兴欣慰也心事重重。来到河北保阳县之时,正逢一场大雨,陈修园还没来得及安顿下来,就必须投入到抢险工作之中。
陈修园是一名父母官,也是一名医生,他一方面组织抢险,冒雨一家一户慰问百姓,一方面他还要预防瘟疫和疟疾。写奏折,写预防指导,写药方……陈修园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很快,一本《时方妙用》完成了,陈修园下令下属将这本书印发,并且发到乡镇百姓手中。而陈修园却积劳成疾,救灾期间一直靠着服药强撑。
陈修园因为政绩连连升职,一直升到了正定知府的位置。在现在,这个官职已经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陈修园除了处理政务,依旧在研究医学,每天都在写书。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没有催促自己的儿孙们读书考试,而是任由他们学习医术,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陈修园收徒教学也独具一格,他手把手从基础教起,一直到徒弟出师,都会在细节之处严格教授。陈修园一生没有出过医案,他给徒弟讲病不讲用药,而是将医理,从不会说什么病应该用什么方子这种话。
当时很多儒医对于江湖郎中是十分看不起的,他们看中圣贤的书本,对于医学先辈的论点更是全盘接受。但因为早年的奇遇,陈修园对于赤脚医生十分包容和尊重。“礼失而求诸野”,这是孔子的当年的观点。陈修园在著作之中几次强调这句话,便是对民间医生和民间疗法的尊重。
即便做了知府,陈修园依旧在给人们看病,他甚至不顾封建礼教,给很多妇女看好了子宫脱落症。这些病人之后有很多都是在病愈之后才知晓给他们看病的老医生是知府大人,他们给陈修园送来了匾额,这是陈修园任期收到的最喜欢的礼物,即便后来他离开河北回老家养老,依旧要把匾额带着。
1819年,陈修园已经白发苍苍,他向朝廷提出了退休申请,皇帝同意了。他没有什么财宝,唯有小山一样高的医书和手稿。回到福建老家之后,陈修园开始专心修书。陈修园一生救了十万多病人,在71岁这年的中秋,他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躺在床上唤来了自己的儿子。此时的陈元犀已经出师,同样是一名优秀的医生,陈修园去世前的遗言,便是让他补上著作之中遗漏的最后一部分。
林则徐在为陈修园的《金匮要略浅注》写序说到,陈修园是近代医者之中最为优秀的。北方多习《医宗金鉴》,南人多学陈修园。清政府尽全部太医之心血整理成了《医宗金鉴》,陈修园一个人在南方人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整个太医团队。即便到了今天,诸多国医大师依旧在研习陈修园的著作。
曾经,建安神医董奉给人看病从来不收报酬,每次有人病愈就会为他种杏树,小病种一株,大病种数株。董奉平日生活和救济穷人所要的粮食,就是靠杏树的果子换取的,后来董奉的杏树林越来越大,延绵数里,多达十万余株,董奉不似同时期的华佗和张仲景有名,很多事迹已经已湮没无闻,唯有“杏林”就成了千古佳话。
今天,在董奉和陈修园的家乡福建长乐,有一座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草堂之中亦有陈修园专馆南雅堂。这两人一前一后,皆是中医楷模,也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行事的典范。
参考资料:
陈修园——《南雅堂医书全集》
邓铁涛——《试论陈修园》,新中医
赵尔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