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精致的利己主,谋国不成谋家有余,康有为的两面人生

由 公冶尔蓝 发布于 经典

中国近代史,永远绕不过一个响当当的人物,那就是康有为。

康有为虽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书生,但是他心系国家,为戊戌变法的演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思想才开始发生变化,由愚昧无知转移到救国救民上。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是以失败告终,康有为逃亡国外。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其必然性,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当然,康有为自身的局限性也是造成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他主导的“保皇党”和好友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更是在当时社会引起巨大争议。

虽然康有为谋国不成,但是谋家有道。虽然他的名字中有“有为”二字,但是他的一生并没有“有所作为”。在受到西方先进思想影响之前,康有为是一个非常落魄的书生,乡试名落孙山,虽多次努力,但是仍旧无果。而作为他的学生的梁启超就远胜于他,梁启超才华过人,自小就很有名气,乡试便一举成名,连主考官都想把妹妹嫁给他。

康有为虽没有过人的才华,但是也名气很大,主要原因就是他善于“营销”自己,宣传自己。在那个腥风血雨,摇摇欲坠的时代,康有为宣传自己是一个变法图强的仁人志士,为民族危亡而奔走,自然会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

康有为和谭嗣同虽为同时代的人,但是差距悬殊,谭嗣同勇于为变法流血牺牲,而康有为主张“保命要紧”。康有为是一个有大眼界的人,进京赶考之时,恰逢马关条约,康有为抓住时机,联名公车上书,成为历史洪流中的重要事件,每谈到这一段历史,康有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当时,因为公车上书,康有为的名声也非常大,也有了“意见领袖”等高度赞扬的称呼。但是事实上,他却是一个“虚伪”的圣人。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小,“光绪皇帝深受他的启发”、“非常看重康有为”等等,都是康有为“自作多情”罢了。

其实,光绪皇帝变法的主要依靠的是“军机四章京”,而且,他面见光绪皇帝时,他的广东话光绪皇帝并没有听懂,只是草草赏他一个六品官职,也没有多大实权。不仅如此,我们认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非常有名的著作,都是出自他手,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这两篇著作和国学大师廖平的作品如出一辙。他的变法手段也非常激进,引起慈禧的不满,结果自然会以失败告终。

康有为所主张的国家大义,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殆尽,他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由政治家转变为商人。在国外逃亡的他并没有消停,而是打着救光绪帝的旗号,大肆敛财,并承诺如果一旦成功,官居高位也是轻而易举。许多华人华侨并不了解国内形势,一味地相信康有为。把大把钱财交到康有为手中,康有为得到金钱之后便开始大肆投资,自己的腰包变得鼓鼓的,把当初铮铮的政治誓言抛之脑后。新加坡富人交给康有为30万两白银,让他交给唐才常以援助国内起义,康有为贪得无厌,把大笔钱财收入囊中,只给了唐才常3万两。

有钱之后的康有为开始创办银行,投资房地产,赚取丰厚的利润,他没有过人的经商头脑,所以投资大多还是以失利的结局告终。但是他的晚年生活却非常富足,政府为补偿他,把他的家产物归原主,还给予他许多财产,作为流浪海外的补偿。手中有大把钱财的康有为便开始投资“土地”,低价买入广东的土地,然后再高价卖出,赚取差额。康有为的生活奢华至极,每年花费高达2万银元。

虽然违背了当初的诺言,也毫无愧疚之意。当初戊戌六君子为唤醒更多的仁人志士参与到变法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康有为却在为保命奔走异国。

谭嗣同的父亲是三品大员,他出身高贵,生活衣食无缺,却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反观康有为,举着变法的大旗却在为自己谋利益,差距一目了然。在康有为心中,戊戌变法只是他生逢乱世的契机,是他为自己赢得名和利的手段与工具而已,归根究底,他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眼中并未装着整个国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