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01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封建王朝在短短三百多字下寿终正寝了。
这是一封很有名,也很复杂的诏书。
短短300字,藏尽了风云乱世各种角色的较量与妥协——被迫下台的帝王家,暗藏阴谋的枭雄,激情偏执的反派,潮流而动的民众。
中国人向来在乎场面,和场面上上的话术,而当时的场面,恐怕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从这个角度上讲,这封诏书可以说是中国高端话术的一个范本。
没办法,甭管多愤怒,多卑鄙,多阴谋...
总之话要说得既隐而又隐,又显而易见,即便底下刀光剑影,面上也要从容堂皇。
这封300多字的诏书里,究竟用了哪些高端话术,这些话术下又隐藏了哪些玄机?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这是诏书开篇第一句。
中国人说话向来讲究事出有因,为了”因“,很多时候还会极尽渲染之能事。
但这里,这个因不仅显得干瘪,还很阴阳。
显然,这第一句是说给反对者和民众听的。
“民军起事,各省相应”,话说得毫无色彩就是另一种心理色彩;
“九夏先沸腾,生灵后涂炭”,这就是典型的阴阳话术了。
不阴、不阳、干瘪地说完因,袁世凯就迫不及待地亮相了,这是在宣告他袁世凯才是这场大局的主角。
这叫什么?
叫顺理成章下的先声夺人。
02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这是诏书第二句。
纷争中,高手向来不说敌人说矛盾,不说罪责说痛苦。
大家伙看这话说的,“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问题不是因为有顽固不化的敌人,而是因为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这种话术下,清廷皇室便是忧国忧民的痛苦之人,在这样的话术操控下,清廷尴尬窘迫的处境瞬间就被化解了。
没有具体敌人,只有共同的忧患,这种偷换概念的话术是不是常常见到!
03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这是诏书中间部分。
化解了尴尬窘迫,极具渲染效果的粉饰随即开始了——倾听、认同、大义、高尚。
总之,把自己打扮成了有理想、有道德的天下圣君。
在这看似大义凌然的粉饰之词下,清廷皇室与袁世凯却悄悄地埋下了伏笔。
倾向共和前的那个“多”字,据说是袁世凯特意加上去的,与其说这是为了说法更准确,不如说这反应了袁世凯的真实心理。
所谓共和,多数支持不代表全部支持,多数不一定就代表真理。
如果说,这一个“多”字还不够说明博弈之汹涌,那“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一句就很有深意了。
这话说白了,是溥仪主动让出了统治权,而不是你们夺取去的。
一个“公诸”承认今后统治者的合法性在其次,重要的是它承认了清廷皇室今后存在的合理性。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句可以引发众多可能的隐语。
虽然溥仪让出了统治权,但他还是个皇帝,他给今后统治者的仅仅是治统,而不包括道统。
按理说,退位了就不应该再是皇帝,而事实上,溥仪一直是皇帝,一个不清不楚,不知道心理边界在哪里的皇帝,而这也为后来的复辟提供了一块死灰般的基石。
那袁世凯何以能融通认可呢?
还是那句话,乱世枭雄在占据道德制高点上始终被动,可以说这是他复杂内心下的一种妥协。
从这句隐语就能看出来,袁世凯是不愿意皇帝这个概念从此消失的,只是他在当时无法理清这所谓的皇帝究竟该如何安放才是最好。
04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是诏书最后部分。
主角是袁世凯,也是袁世凯最费心力智慧的部分。
其实,这份诏书是清廷和袁世凯达成一致后联手写给反对者和民众看的,清廷的开脱、粉饰、隐埋的目的达成了,那就该轮到袁世凯的核心诉求了。
首先,袁世凯强调了一点,他成为主角,不是反对者的功劳,也不是清廷的功劳,那是谁的功劳?
一个“选为总理大臣”足以说明问题,谁的功劳也不是,他这个主角是众望所归选出来的。
简单几个字,瞬间让袁世凯高大上,而且还很正。
这就是中国话术下的一字乾坤。
05
在这之后,袁世凯展现枭雄本色和野心家阴谋的时候来了。
讲究次序,让说话次序为目的意图服务,是高端话术很重要的一点。
这份诏书最精彩的一笔就是这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据说,清廷认可的诏书,“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在前,“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在后。
到了袁世凯手里,只前后调了个次序,他的枭雄野心就达成了。
协商在前,组织政府在后,这等于说清廷并没有把权力直接交到任何人手里,这既是清廷与袁世凯的博弈,也是清廷与反对者的博弈,从未说把权力交给谁,到了一定的境况下那就有可能演变成从未交过权力。
袁世凯显然无法容忍这个。
所以他要调个次序,如此一来,袁世凯就是权力的合法继承者。
这样就极好了。
对清廷,他袁世凯从不是乱臣贼子而是众望所归的继承人。
对反对者,
一来,我袁世凯的权力不是你反对者斗争的结果,这里没有你们的功劳;
二来,我袁世凯与你反对者谈的是如何组织权力,而不是和你讨论谁是权力的主人。
解决了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接下来袁世凯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成熟政治家的责任和抱负。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一句中的五族是袁世凯特别加上去的,想想反对者提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想想满清皇室的满族政权意识,以及列强支持怂恿下的分裂势力,可以说,这几个字袁世凯加的很宏伟、很值得称赞。
袁世凯想要的达成了,诏书的最后又落到了满清皇室上,展现双赢、多赢的时候到了。
没有输家,只有赢家的圆满话,也是高端话术最好的落幕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