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刘秀一生传奇的开始,王莽辉煌的重大转折点
新朝是夹在西汉和东汉之间的封建王朝,传一世皇帝十五年国祚,不被史书和世人认可。新朝的缔造者王莽,被传统史家定义为:史上第一位君子。新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禅让建立王朝的国家,这是很不符合常理,同样在英雄史观主导的史书中,这样的行为是饱受鄙夷的。传统史学家认为:通过战争革命方式取得的政权才名正言顺,能够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因此中国古代史对新朝的评价多是负面的,鲜有正面或中性的,直到清朝末年才有所改变。
新朝唯一的皇帝“王莽”,在建立新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海内评价都是很高的,有着人心所向、民心向背、尊为圣王的迹象。可是在王莽统治末期,他却陷入一种人设崩塌的境况。原因不是其他,而是他剥夺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新朝的覆灭和王莽辉煌的重大转折点,得从昆阳之战说起,此战是王莽和新朝的悲歌,却是东汉光武皇帝刘秀一生传奇的开始。
王莽是西汉外戚,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伯父和叔父历任汉元帝和汉成帝时期的大司马、大将军。王莽有着显赫的权势地位,却没有像其他官宦富贵子弟一般溜鸡斗狗、胡作非为,而是以古来圣贤为偶像要求自己,无论是在家族生活中还是在朝堂民间上。王莽篡汉朝建立新朝,是符合当时大部分人利益的,因此没经过多少流血牺牲,就达到了改朝换代的目的。新朝政权建立后,王莽陆陆续续地对官制、币制、土地、租税专卖、外交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些改革的初心是好的,但很少有切合实际情况的,改革项目之多和法令变动之频繁,直接引起了天下人心不安和全社会的动荡。
百姓徭役负担繁重,官吏贪污政治黑暗,外加王莽主动向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进行军事挑衅,导致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活不下去。遂于公元15年开始,各地不断发生反王莽的起义。第则起义是内蒙古包头市附近实在忍受不了当地驻军荼毒的百姓。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湖北的绿林军和山东的赤眉军是最大的两支。昆阳之战不轻易间发生的,以王莽为首的新朝军政集团只是将其当作一个威慑天下的踏脚石,在此之前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刘秀等人已是自生自灭的棋子和试炼石,试试新朝大军到底几斤几两。
昆阳之战前,王莽曾多次攻打起义军,但是败仗同样没少打。众多起义军队伍一步步逼近新朝的腹地,王莽因此大手笔的重新筹建大军,试图挽回颓势一举扫平天下。公元23年(新朝地皇四年)3月,王莽任命亲信大司徒王寻、从弟大司空王邑,征调“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参谋)”,之后“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征集来的军队达42万,号称百万之师,“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之后“倾府库以遣邑,多赍珍宝、猛兽,欲视饶富,用怖山东(驯兽师带着猛兽一起上阵)”。王莽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调集所有能调集军队,征用一切资物财宝,要求己方必胜。
史学家和史书上提及此次出征:“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接下来的大战,新朝大军绝对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简直是梦幻军团。这样的战事千古未见。好比将三国时期所有知名的文臣武将安排至魏蜀吴一处。NBA是现在篮球人眼中的天堂,近代美国专门组建一支“梦之队”征战国际篮球赛场(集中了NBA中所有篮球高手),打其他篮球队简直是碾压,当时的新朝大军差不多也是这种实力情况。输?王莽等人真没想过。
新朝军在人数占尽优势,拥有着优良的武器、充足的物资,占有绝对的优势,这豪华的阵容绝对足够帮助一个小割据军阀成为一统天下的王朝。反观,刘秀一方的更始政权,已是统称汉军的各路起义军各有心思,汉军主力正在攻占可西进关中的宛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昆阳沦陷汉军之手。昆阳与宛城若形成犄角之势对新朝产生极大的威胁,因而王莽大军刚整顿完毕就浩浩荡荡地从洛阳拔营开赴昆阳,一路上尘土飞扬。当时昆阳城内刘秀不算是八九千汉军的主帅,面对来势汹汹、即将兵临城下的新朝军,大多数将领提议放弃昆阳,留有用之身下次再夺回。但也有少部分主战派认为必须要坚守住昆阳城,方有一线生机,四散奔逃只有死路一条。“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
说服理由: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刘秀正是主战派的重要人物。面对问题,刘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守城、调兵、反攻、取胜。一整套的作战方案,定下的作战方针是:坚守昆阳,阻挠敌人,争取时间,寻来援兵,伺机开战。说的好听不如见的实际,刘秀策略不错,但不如新朝军的重兵压城更有说服力。不过时间已经不允许诸位将领思考太多,大家只能按照刘秀的思路来应对。大战一触即发,敌人不会对自己手下留情!
昆阳城本已浮动的军心被刘秀安定下来,城内起义军领袖王风、王常主动揽下最为艰巨的守城任务,带领义军主力誓死守城。而刘秀已顾不得那么多,安排妥当后立即带领十二骑趁着敌军刚至未形成全面的包围圈,借着夜黑风高悄悄打开南门,去往定陵、郾城求援搬救兵。历史事实证明:刘秀的决定是无比英明果断的。王寻、王邑率领的新朝大军刚至,就立即将昆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走兽难进。刘秀若是慢走一步,昆阳城将变为没有救援的孤地死城。
军中宿将严尤向统帅王寻、王邑建议:“昆阳城小而坚,利于守不利于攻。大军应调转方向进攻围攻宛城的汉军,而这支汉军的主帅是更始帝刘玄,可擒贼先擒王。我军联合宛城内部守军内外夹击,定能一举击溃汉军主力,这样一来昆阳城就不攻自破,很快就能解除我朝危机。”严尤说的句句在理,但王邑王寻一句没听进去,因为三人之间有着间隙和矛盾。严尤忠肝义胆为国出谋划策,在王邑、王寻看来却是抢功的。两人没听进去就罢了,还口出狂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之后的事有点戏剧化,新朝大军全部兵力压上包围了昆阳城数十层,百余兵营,劲弩乱发,矢如雨下,日夜攻城,吓得守城主将王风祈求献城投降,但自大的王邑没有答应,他选择用绝对的实力攻破昆阳。试想一下,若是王邑等人接受其投降,昆阳城不就不攻自破,刘秀即使请来了援军也没有用了。新朝四十余万大军猛攻不下,严尤再次献计:“兵书上说,围师必阙,我军包围昆阳当留一面缺口给敌军希望,如此一来方可动摇敌人军心,不费吹灰之力攻下昆阳。”王邑还是拒绝采纳,我行我素围城攻城。而昆阳战场外,刘秀依旧在为战局的胜利努力。
刘秀的求援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各地义军不愿卷入昆阳战争的绞肉机,不想和人多势众、武器精良的新朝军正面交锋。刘秀费尽口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利以义徐徐图之,终于在一个月时间内说动一部分义军将士,随他上刀山下火海。同年六月一日,刘秀领着一万七千步骑精兵奔赴昆阳救援。新朝大军这段时间在干嘛呢?挖掘地道、制造云车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想攻破昆阳城,却始终没有进展。昆阳守卒陷入绝境唯有死战,因而将昆阳城守的稳稳当当。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汉军一边倾斜。
当时宛城已被绿林军攻克,更始政权移都宛城,这一消息被刘秀不小心泄露给新朝大军和昆阳城内守军。新朝大军士气一落千丈,昆阳守军士气节节攀升。刘秀率领一千余精锐士卒悍不畏死地迎战新朝大军,王邑、王寻等人骄妄轻敌仅派出数千人迎战,这一仗的节目效果奇佳,让双方将士看的清清楚楚:刘秀军左冲右冲乱杀一通。初战告捷,后面的事变得水到渠成起来。
胸有成竹的刘秀趁着敌方士气低落,选拔出三千勇士,涉过昆水迂回到敌军侧后方,朝着王邑大本营进行猛攻。这时的王邑等人迷迷糊糊的慌了神,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便下军令不准擅自出兵,自己则率本部万人迎战。王邑部慌慌张张地迎战,刘秀部抱着必死的决心进攻,孰胜孰败一目了然。本是二十比一的兵力差距,王邑一折腾直接变为三比一。一顿猛攻,王邑部毫无还手反击之力,只有挨打的份。这样就陷入一种奇怪的现象:统帅王邑部被打的七零八落、阵势大乱,各营诸将想出击却又顾及着先前不准出营的军令,只得乖乖在一旁看着友军挨打。
昆阳城内的守军和未加入战斗的援军见状,立马冲入新朝军营进行内外夹击,一时之间杀声震天新朝军一败涂地,所有士卒奔逃活命。恰逢天公作美,天降暴雨,互相踩踏和溺死水中的新朝士卒远超过被汉军杀死的。新朝军只有少部分狼狈逃回洛阳苟全性命。经此一战,新朝军再无力量镇压义军叛乱,人心松散,已经没多少人愿意跟着王莽干;而汉军得到新朝大军的所有装备辎重,实力大大增强。此战最大的功臣,非刘秀莫属,此人当取天下。
关于昆阳之战,刘秀有四大传奇之处:一是整合城内义军守城提高其士气;二是先敌人一步出城寻求援助;三是千人主动挑衅迎战新朝军获胜(当时没人知道新朝会派出多少兵士迎战);四是率领三千勇士视死如归猛攻敌军大营获胜。这一整套策略看起来简单通俗,实行起来难度却奇高,关键是刘秀将其完整的执行下去,最终带领汉军走向胜利,此战也在他们的欢呼声中结束。昆阳之战的胜利有幸运因素,但刘秀已经做到人力所能做到的最好。
昆阳之战,王莽和新朝统治者本以为是希望的开始,没想到是绝望的尽头。此战结束后,属于王莽的辉煌一去不复返,而刘秀传奇的一生才刚刚开始。
下列文字出于《后汉书 光武帝纪第一上》。陨石天降: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呼风唤雨: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刘秀得此天助,怎能不胜?不愧被现代年轻人戏称为:位面之子。
参考文献:《后汉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