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抗清名将,他活了42岁却抗清17年,至死不降,名如其人

山上一座用碎石搭建而成的临时军营里面,一个个受伤的士兵扶着那断了刃的兵戈,识图让自己站得看起来笔直一些。

尽管他们站在不同的地方,但那一双双满含悲切的眼睛都直直盯着同一个地方。那地方是间用几块破布搭在石头上,将就着用的帐篷,也就是这座军营的帅帐。

帐篷里面坐着的是一位拄着宝剑,身穿铁甲的男人,他默默地看着天空,两行血泪顺势流下。

李定国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虽然强行穿上了战甲,但他自己明白,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后他的心就死了,心死了,人自然也就活不长了。

当初他凭着一股光复明朝的心气,和清军打,和吴三桂打,和自己的大哥打,哪怕一直是输多胜少,可他也从来没有怕过。

可现在明朝的皇帝一死,李定国怕了,他怕自己这一生斗来斗去,最后却是落得一场空。手底下的兄弟劝他称王,他当即就把那个跟着他一路走过来的兄弟吊了起来,狠狠抽了几鞭子。说这简直是屁话,他李定国要那么做,和孙可望那个小人又有什么两样。

回想起自己这一生,从明朝造反最狠的反王一步步走来,倒成了最后一个还护着这大明的人。

“他娘的!”李定国笑着头摇了摇头,起身脱下盔甲,又从案台上拿出纸笔,蘸着自己伤口的血,重重写下一句话。然后就倒在了案台上,再也没有起来。

最后的抗清名将,他活了42岁却抗清17年,至死不降,名如其人

(1)

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公开宣布造反的张献忠被明朝官府追着到处跑。这次,和部下失散的他逃到了一个山村的地头处。

张献忠坐在地上,两眼无神,随意打量着四周。这时前面的一个小屁孩引起了他的注意。

就在张献忠正前方不远处,一个看起来就十余岁的小男孩正在和一头发疯的耕牛搏斗着,虽然耕牛已经饿得瘦骨嶙峋,但它的力气也不是一个人类儿童可以抵抗的。

知道这一点的男孩也没有和它正面交锋,他围绕周围的几棵枯树来回跑。突然向旁边一拐,刹不住的耕牛便一头卡进了几棵树里面,挣脱不得。

“有勇有谋,好一个男儿汗。这是上天赐给我的一员先锋大将啊,哈哈哈哈!”张献忠两眼发亮,高兴地大吼。他冲过去直接抱起正喘着气的男孩,男孩回头一看,

一个头发乱糟糟的,脸上全是灰尘,衣服上打满补丁,整个人看起来就如同乞丐的男子抱着自己大叫,顿时吓了一跳,奋力挣扎。

“小子,别挣扎了,从此以后你就是我张献忠的第四个儿子了。我要给你起名叫定国,李定国,帮助为父去建立我们自己的国家。”张献忠仰天大笑,把男孩抱得更紧了。

火红的夕阳下,男人的笑声和男孩的哭声传了好远好远。

最后的抗清名将,他活了42岁却抗清17年,至死不降,名如其人

(2)

刚被张献忠带回去的李定国在军营里面受尽了欺负。不光是底层士兵的戏弄,还有想要讨好张献忠其他几位义子的人的针对。而出于对这第四个义子的期待,张献忠对于这一切选择了不闻不问。

于是,年幼的李定国在一次次受欺负却遍寻无门的情况下,暗暗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只能自己欺负别人,不能让别人欺负自己。

终于,机会来了。

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十七岁的李定国得知义父要攻打河南和湖北的消息,立刻率领自己这些年好不容易积攒的二万部下跟随而去。

可是当时的大明朝廷还没有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闯王”李自成那样一路高歌前进的。

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二月,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的张献忠把目光放在守卫较少的襄阳城身上。可就算是防御相对薄弱的襄阳城,也不是这些放下农具去起义的农民军能对抗的。

夜晚,整日面对着部下抱怨的张献忠,愁得无法安睡。他想过退兵,可又担心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难免为人所看不起,就坐在在自己的私帐内饮酒叹气。

在帐外守着的李定国听到义父沉重的叹息,知道这就是自己等待了几年,出人头地的机会。可是连大军也无法攻破的襄阳城,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这时几个军需官抬着战场上收拾回来的战利品从他身边经过。李定国看着那些在月光下闪闪发亮的明军战甲,脸上慢慢有了笑容。……

襄阳城最终被攻破了。李定国乔装成明军的差官,带着二十匹轻骑连夜飞奔进了襄阳城,由内而外,彻底攻占了襄阳。

这场襄阳大捷是张献忠起义军开始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李定国在这明末战乱的年代,第一次打出了自己的名声。从此以后,李定国无愧“定国”之名,四处东征西讨,彻底奠定了张献忠称王的根基。

在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十一月的成都,张献忠头戴冠冕,颤巍巍地坐在一所高台之上。看着下面跪倒一片,乌压压的人头,已经年迈的他老泪纵横,双脸涨得通红,大喊了一声“平身。”

这意味着历史上的大西政权成立了,张献忠努力了大半辈子的心愿就在今天得以实现。

二十四岁的李定国因为战功卓著,被加封为安西将军,监管十六座军营。此时的他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在军中以爱民如子而出名,而作战时又总是一马当先,英勇无比。故常常被人拿来和唐朝的尉迟恭相比,称其为“小尉迟”“万人敌”。他完成了幼年时期出人头地的誓言,年少得志,一时风头无俩。

最后的抗清名将,他活了42岁却抗清17年,至死不降,名如其人

(3)

闯王打进了京城,包括京都百姓在内的所有底层人民都在庆祝。而那个补了一生窟窿也于事无补的崇祯皇帝,带着宫里仅存的大太监在煤山自缢。临死前,他杀掉了自己的女儿和宠妃,一把火烧了皇宫,什么也没有留下。

那些好不容易打进京城准备大捞一笔的起义军面对这种景象怎能甘心?尽管李自成一再约束,但对于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好不容易可以快活的兵痞们来说,规矩,此刻就是一纸空文。

城里的百姓傻眼了,这期盼了那么久的义军完全就是一群恶魔,他们强抢民女,烧杀抢掠,简直是无恶不作。就在士兵们四处放纵的时候有一个人坐不住了,那就是远在辽东镇守边疆的吴三桂。

得知李自成进京的第一天,他就亲自写了一封信寄了过去,希望李自成能够善待自己的老父亲和那个曾经被称为四大美人之一的妻子陈圆圆。但那位“闯王”显然无法管住自己手底下的人。

当听到父亲被杀,妻子被掳走的消息,吴三桂直接气的晕了过去,醒来后就直接向一直敌对的清军送书一封,说自己愿意献关投降,只求亲手杀了李自成。

就这样,对中原窥伺已久的清军,入境了。

最后的抗清名将,他活了42岁却抗清17年,至死不降,名如其人

(4)

且不论吴三桂和李自成之后的斗智斗勇,只去看看那些其他的反王。当清军进境的消息一传开,当时的几大反王都怒不可遏。

中国自古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汉人似乎也一直都对外人充满了敌意,无论关起门来自己打的有多狠,外人一旦参与进来,都能放下彼此的仇恨团结在一起先打外人。(当然,吴三桂这种的除外。)

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八月,老年的张献忠不顾他人劝阻,说自己要让这些清军知道,中原不是他们能来的地方。他执意亲自率大西军五十万,北上抗清。

李定国当时作为先锋,率领部下与清军交战,斩了清军的队长古朗阿、巴扬阿等人。其他的大西军将领也各有建功。局势一片大好。

但是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的时候,却不幸被清军乱箭射中,重伤濒死。临死前他叫来四个义子,把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告诉他们。兄弟之前一定要齐心协力把清人赶出去。说完这位征战一生的老人就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张献忠死后军中大乱,清军又趁势进攻,义军伤亡惨重。

他的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在危难中,艰难地收拢起残部数千、家口万余人,选择向南进发,一昼夜驰数百里,才保存下部分有生力量。

当这四个人得知南明小朝廷的存在后,推举大哥孙可望为首领,选择去寻找幼帝,并传令各营:“各宜同心协力,共扶幼主,克成大事”。一时间,兄友弟恭。

最后的抗清名将,他活了42岁却抗清17年,至死不降,名如其人

(5)

清军的势力虽然越来越大,当年的几大反王死的死,灭的灭,如今剩下的就只有张献忠留下的这一支,但是李定国等人也没有就此怕了清人。

他们率领着大西军一直和清人做着殊死搏斗,在付出艾能奇战死,刘文秀被罢免了职务的代价后,终于收复了云南等中原大部分地区。

清人恐惧之下,休书一封,表示“原与君共治天下”,却被李定国狠狠拒绝。

这般的好形势下,孙可望膨胀了,他想要效仿曹丕,挟持天子,逼其退位,但每次都在李定国的再三劝阻下没有成功。恼羞成怒的孙可望带着自己的部下选择了和李定国开战。

李定国为了大局,只能避而不战,带着部下和皇帝出逃到了缅甸等地。

趁着孙李不和,清军连忙发起进攻,孙可望无力对抗之下,只得慌忙逃窜。大西军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大好局面就此功亏一篑。………………

此刻,在缅甸临时搭建的一所宫殿之中。已经中年的李定国坐在年幼的永历皇帝面前。看着这个明朝最后的帝王。

眼前这个大明最后的希望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他穿着比自己身体大了好几倍的黄袍,样子看起来要多滑稽有多滑稽。

小皇帝眼神惊恐地看着李定国,身子缩成一团,小心翼翼地说“我……我把皇位传……传给你,你不要杀我好不好。”

纵横沙场几十年从没掉过眼泪的李定国这时眼泪却止不住了,他知道是兄长孙可望称帝的野心吓住了小皇帝,可是眼前皇帝的这般作为还是让李定国眼前一黑,就要晕过去。

这样一个懦弱的帝王,辅佐他真的有希望吗?

李定国静坐了一会,然后起身抱起皇帝,把他放到王座上面。自己缓缓后退,双膝跪地,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微臣,不敢!微臣在此立誓,一定会赶出清人,让陛下重新君临天下。”

王座上的小皇帝愣在那里,提起黄袍抹了一把眼泪,呐呐地点了一下头。李定国没有再回头看,他默默走出了宫殿,面对将士,他又变回了那副铁血悍将的样子。

他知道,自己手上已经沾上太多鲜血了,无法回头了。死去义父和兄长的身影这几天夜里常常在他的梦里浮现,他却只能愧疚地看着他们不敢出声。

李定国告诉自己,必须要把清人赶出中原,完成义父的遗愿。想起最近捕获的那些被当地人叫做“象”的大家伙,他现在对这个目标充满了信心。

最后的抗清名将,他活了42岁却抗清17年,至死不降,名如其人

(6)

在这个战马遍地的时代,大象这种东西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战场的时候,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段时间清人常是叫着“怪物”被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军杀的溃不成军,根本没有再战的勇气。

可渐渐的,大象行动缓慢,容易受惊的弱点被清人发现,他们在战场上用火铳发出巨大的声响,恐吓象群,而被恐吓的大象敌我不分,四处乱跑,好几次冲进自己人的军队里面随意踩踏,一些士兵就这样死在了自己培养的坐骑脚下。

基于这样的情况,李定国只好停止了以象作为武器的想法,想着凭自己的实力和清军斗争。

但面对当时已经几乎彻底占领整个中原的清军,李定国的反抗显得是那么的软弱无力,他的主力在清军的几次大围剿中消耗殆尽,只剩下不到一万人的残部还被清人不断追杀。

李定国找到当地的缅甸人,许以重利,把已经长成青年的皇帝交给他们,让其小心照顾,自己则是要去和清人做最后一战。

他在清军追击的必经路线上挑选了一座类似于弯月的山峰,穷尽此生所能,设置了绊马索等一系列隐蔽的陷阱。静待清军到来。

他则是率领部下守在山顶,准备做最后的收割。算计好一切的李定国却唯独忽略了人心。一直跟着李定国身后的副将白文选在一次次的落荒而逃后心思慢慢起了变化。

他主动联系上清军,告诉了他们小皇帝的藏身之处并且答应给清军带路去诛杀李定国,清军也许诺给他了高官厚禄,

在双方看来自然是皆大欢喜。而当山上的李定国知晓这一切的时候,南明的永历皇帝已经被吴三桂当街缢杀,白文选也已经开始带着人围了上来。

他仰天喷洒出一口鲜血,两行血泪霎时从眼眶中流出。

周围的部下冲进帅帐就要带着李定国从山后的小路突围出去,他摆了摆手,拒绝了。突围,哪有那么容易。

为了自己一个人付出其他更多的生命,这种事情以前李定国不是没做过,可这次他不愿意了。李定国从座椅上晃悠悠地站起身,看了看这些陪自己东征西战了一辈子的兄弟们,突然笑了。

我李定国废人一个,早就应该去死了,可我的这些兄弟却不应该死在这,他们还有更好的前程。

我今天就在这里,哪也不去了。我这么个大功劳在,让兄弟们也好离去。想不到我最后还是有点作用的,真好。

遣散了所有弟兄的李定国,就那么一个人坐在帅帐里面。回想起自己这一生,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过了一会,他拿出笔墨,提笔。纸上落下一行血染的字句:“宁死荒外,勿降之!”

看着自己写的话,李定国仰天大笑,而后拿起腰间的长剑,在脖子上狠狠抹过。

至此,那位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了17年的李定国,于公元1662年六月自尽,时仅42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751 字。

转载请注明: 最后的抗清名将,他活了42岁却抗清17年,至死不降,名如其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