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平遥布鞋王的做鞋故事:传承工艺赔钱也要赚吆喝

由 度方针 发布于 综合

  传承传统布鞋制作工艺,赔钱也要赚吆喝

  平遥布鞋王的做鞋故事

  制图王辰翔

  他沉默寡言,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一针一线纳鞋底的慢功夫上。他低调又固执,为了保证宝龙斋字号布鞋的质量,他宁可失去很多赚钱的机会,也不愿另开分号,砸了自己的招牌。为了让“老鞋”得以在现代人中普及,他甚至经常做赔本买卖,送鞋给来自己店里的顾客。他是省级“非遗”传统布鞋制作技艺传承人――平遥宝龙斋字号的拥有者侯天龙。

  今年9月,一个关于侯天龙做鞋的视频在微博上火了起来,上传它的,是人民网的人民播客。该视频的宣传语是:“这双鞋,只有中国后生懂。”视频上传之后,迅速引起网友关注,并勾起大家穿布鞋的兴趣。

  今年国庆节期间,趁长假人多,记者特意去寻访了平遥宝龙斋,见到了侯天龙,听他讲述了做鞋的故事。

  A 不足15平方米却容纳了千余双鞋

  10月3日,细雨纷飞,气温骤降。平遥城里熙熙攘攘,游客的兴致并未因寒冷而受到丝毫影响。进入古城后,他们迅速在明清街上购买了围巾、雨伞、雨衣等,在秋雨绵绵中继续欣赏古城美景。

  寻找宝龙斋并非易事。按照网上所说地址,宝龙斋鞋店开于明清街上,然而,当记者赶到明清街时,却发现那里根本没有宝龙斋的踪影。走到一家面馆前询问,一位年轻的伙计说,侯天龙的哥哥就在面馆打工,当天恰好不在,而他又无法说清宝龙斋的具体地址,他只知道其从明清街搬走后,开在了城隍庙附近,“门牌不知道,你得自己现找。”

  因当天游客实在拥挤,打伞都成了吵架拌嘴的根源。记者在城隍庙附近来回走了几圈,均未发现宝龙斋的招牌。无奈,走到对面一家鞋店,报出侯天龙的名字,对方只一味摇头称不知其人。记者只好重新寻访,在已走了几圈的路上再次兜起了圈子。就在记者已几近绝望时,一抬头,猛然看到了宝龙斋的招牌,顿时心生欢喜,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喜悦。

  店里只有一位年轻的伙计,正在招呼顾客试鞋。见到记者进来,他立刻热情地上前招呼:“穿过布鞋吗?看上哪双了?上脚试试。”

  记者询问:“这里是侯天龙先生的宝龙斋吗?他在店里吗?”

  伙计立刻笑着作答:“是侯天龙的店,我是他儿子,我叫侯相甫。他现在在宝龙斋鞋业艺术馆那边。”

  记者向侯相甫说明来意,他立刻致电侯天龙。在等待侯天龙的间隙,记者仔细打量了一下宝龙斋的整个店面。店面属狭长型,不到十五平方米的样子,两侧摆满了鞋柜,下方的货架上陈列着各式质地的鞋子,有些是丝绸,有些是真皮,还有一些是麻布的。女式鞋子分为拖鞋、绣花鞋、棉鞋,布鞋多为千层底,式样轻巧、美观,与网店里售卖的,或是街头开设的一些小店里售卖的布鞋相比,它更多了一份原汁原味、手工缝制的古意。男式布鞋中有老百姓俗称的懒汉鞋,也有经过改良更适合现代人审美的布鞋,此外,还有皮面光洁、轻巧舒服的手工皮鞋。最使人感兴趣的,是那一排专给儿童穿着的各式布鞋,稚拙可爱,很是抓人眼球。

  此外,在所有货架的顶端,都垛满了大大小小的鞋盒。而在店铺最后的工作区,也整齐地垛了许多鞋盒。记者目测,这鞋足有上千双。侯相甫笑称,鞋的总数比记者的预计还要多一些,多半是宝龙斋鞋厂出品,少半出自其它厂家。手工鞋要贵一些,价格在200至400元左右,机器鞋在100元左右,虽然便宜,但比手工鞋要粗糙许多。

  正说话间,侯天龙带着几位顾客走进店里。这些都是去宝龙斋鞋业艺术馆参观的游人,因爱上布鞋,特意跟随他到店里选鞋。狭小的店里,立刻一派繁忙景象。与视频上相比,侯天龙显得更清瘦一些、俭朴一些。在他身上,洋溢着一种特殊的匠人气质。

  B 他经常送鞋给喜爱手工鞋的客户

  把跟随前来的顾客向儿子侯相甫做了简单交待之后,侯天龙坐在自己的简易工作台前,开始“乒乒乓乓”地拿起手边的一双鞋子敲了起来。鞋子是一位顾客一早就拿到店里的,说穿着有点大,希望改小点,下午过来取。侯天龙一边忙活,一边举着手里正在修鞋的木把铜锤告诉记者:“可别小看这把锤子,它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是我父亲传给我的。而我父亲则是从我爷爷那里接过来的。”说完,他又拿起放在手边的一把剪刀给记者看:“剪刀也一样,上百年的老物件,用着称手,也有感情。想想它已经在侯家人手里传承了上百年,心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责任在里面。”

  记者接过剪刀,仔细观察,发现剪刀周身所镀的那层金色已被磨光,尤其是经常被手握到的那两个弧形处,更是锃光瓦亮,释放着一种岁月的光华。

  “对于手艺人来说,每天使用的工具很重要。如果不称手,或者没有感情,做出来的东西也没有精气神。自从我父亲把这锤子、剪刀传给我,我已经用了三十几年,用它们做鞋子我心里踏实。”侯天龙边说边从记者手里拿过剪刀,拿起一块布剪了一小块,贴在后跟处,又把鞋子套在楦头处,“乒乒乓乓”地敲打起来。

  来自北京的吴女士是一位媒体工作者,曾来平遥采访过侯天龙。回京时,她买了一双懒汉鞋带给父亲做礼物。这次国庆长假,她特意再来平遥,为的就是满足父母的心愿,一人给他们带一双布鞋回去。

  “老人越来越怀旧,不想穿商场里买的那种成品鞋,就想穿这种手工缝制的布鞋。”吴女士告诉记者。

  此时,一对来自太原的夫妻带着孩子走进店里,女士先为孩子选了一双黑色的布鞋,又为自己选了一双手工皮鞋,试了试有些大,便扬声问侯天龙:“师傅,这鞋能不能改小点?”

  侯天龙赶紧接过来,把鞋子套在楦头上,忙活起来。“你看,咱们这皮鞋的皮子是一整张,没啥接缝,皮面也光滑。鞋底也是牛皮,只是与鞋面相比,皮质没那么好,是次一等的皮子。你看意大利手工皮鞋为啥那么受欢迎,就因为它是手工缝制、私人定制。劳斯莱斯为啥比普通汽车贵?也因为它是手工定制。可在咱们中国,好多人就爱穿个旅游鞋、流水线上加工出来的皮鞋。这些鞋要么把脚穿坏了,脚上的孤拐都出来了。要么就是不符合脚的特性,有些人脚面比常人高,有些人脚后跟比常人平。怎么办?手工定制能够解决。”

  当侯天龙把修好的鞋子递给那位太原女士,她再次试穿,觉得合脚,便把钱付给了侯相甫。侯天龙从角落里又翻出一双皮鞋,起身递给那位女士:“我看你是真心爱穿手工鞋,把这双也送给你吧,感谢你对我们手工鞋的支持!”

  C 15岁起开始做鞋 最怕“老鞋”失传

  据记者了解,宝龙斋的前身是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永庆斋,是平遥一家真正的老字号。身负家族使命,侯天龙15岁跟着父亲侯宝库学习做鞋。他的手指不知多少次被锤子锤到,也不知多少次在纳鞋底的时候被针扎破。直到如今,他手指上还遍布着大大小小的伤口和针眼。

  1984年,侯天龙创建宝龙斋制鞋厂,开始带徒弟,将制作布鞋这样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起初,因为不了解市场行情,他只敢谨慎地生产最常见的圆口布鞋,后来,他发现来平遥旅游的人来自四面八方,需求也多种多样。他开始增加布鞋的品种,并开始学习做手工皮鞋。

  1997年,侯天龙把自家生产的布鞋拿到明清街上去卖,没想到很快便被抢购一空。“我意识到这个祖传下来的手艺有活路,必须传承下去。我和我的徒弟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做鞋,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为了寻求独特,我们一般一款样式的鞋每个号只做一双,如果顾客来了已没有鞋号,我们就登记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事先量好脚样,做好之后寄过去。”

  有些来平遥旅游的商人看到宝龙斋布鞋的商机,主动找侯天龙谈合作,希望他在一些城市开设宝龙斋分号,或是搞批发,让宝龙斋布鞋行销到国内的诸多大城市去。侯天龙犯了难,他拒绝开设分号,但尝试批发过一段时间。“批发本身就要求量化生产,可我们制作一双手工鞋要经过选样、滚边、纳底、细加工等5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比如每平方寸要纳81针,一双鞋要纳2100多针,针脚还得分布均匀,手工缝绱鞋时,紧绷楦形,平整服帖,绱鞋的针码更得间距齐整……完全做好一双鞋子需要五六天时间。尽管销路很好,却无法配合销售。”侯天龙说,他决定停止批发,只在本地做好宝龙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布鞋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使用功能、保养方法,他专门成立了宝龙斋鞋业艺术馆。同时,他还研究了国内外诸多的老手艺、老匠人,发现最好的传承,就是把它做精、做细,以质量赢得口碑。

  2004年,宝龙斋布鞋被平遥国际摄影节组委会指定为特别推荐产品。

  平遥中国年期间,侯天龙展出一双长一米八的千层底布鞋,被誉为布鞋王,鞋底共纳了1068针。

  2016年10月,宝龙斋布鞋被专门布置了一个展区,参观者多被侯天龙的精湛技艺所吸引,流连忘返,那些精致、美观的布鞋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同年,山西省文化厅又为侯天龙制作了专门的视频,用镜头记录下他做鞋的每一个步骤,让老手艺得以在镜头中还原。这一视频在2017年9月突然被人民播客上传,并引起轰动。这让侯天龙感到十分意外。

  30多年来,让侯天龙真正投入的只有一件事――做鞋。因常年劳作,他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疾病,腰椎也不是很好。尽管从他手中已做好无数双鞋,也带出了一些徒弟,他还是担心这门老手艺会失传。他不仅让女儿去学习设计专业,还让儿子侯相甫跟随自己一起做鞋、卖鞋,意在为老手艺输送年轻血液,植入新的文化创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眼球,让他们爱上布鞋,爱上手工鞋,从而让这门老手艺能发扬光大。

  “穿布鞋是回归传统,做布鞋是对老手艺的坚守。尽管很难,我还是会带着我的子女传承下去。”侯天龙如是说。

  本报记者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