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户口升值 未来发展潜力足
中国农民户口升值,未来发展潜力足。记者近日在多个省份调查发现,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展开后,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但在“零门槛”前,农民落户意愿普遍不高。有个县城2015年农转非仅200多人。随着农村户口“含金量”逐渐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在城市买房、工作、生活,但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试点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普遍低于预期。
中国农民户口升值 未来发展潜力足
因为农村户口“含金量”提高,具有农业户籍的人放弃进城落户的机会,在一些发达地区已不是新闻。例如,浙江农林大学的数据显示,2010年新生把户口迁到学校的不足20%。作为一所省属高校,该校绝大多数生源来自省内。接受调查的学生普遍表示,不愿放弃农民户口的各种优惠政策。如今,即便在经济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因农村户口具有宅基地、承包地等各种附加值,当地人“农转非”的积极性也不高。
需指出的是,这些不愿放弃农村户口的村民,并非放弃了都市生活。不管是考上大学的农村籍大学生,还是有机会“零门槛”落户的村民,他们中的许多在城里工作、生活,也能享受到城市的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尽管在户籍意义上他们不算“城镇化”,但他们实质上已是城里人。
另一方面,一些通过考大学、当兵退伍安置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如今希望回到“农村”的怀抱。这当然不是说他们愿意回到村里去种地,而是他们希望获得曾经出生、成长地方的福利。但是,目前的户籍政策并没有给“非转农”提供空间。一个城市居民成为农民,比一个农民成为城里人,困难得多。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早年放弃农村户口,如今想要重回“农村”的他们或许会感到不公仅因一张户口卡片,留在村里的童年玩伴可获得宅基地,甚至有村里各项收益的分红,而出去的人就再也享受不到了;而那些仅仅是户口在村里,本人早就生活在城里,不再为乡村发展作直接贡献的人,却能继续享受村里的各项福利,似乎也不是很合理。
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视为户籍改革的目的,那么不管是城市户口“含金量”高,还是农村户口“含金量”高,都不是户籍改革成功的标志。户籍问题盘根错节,不在于户籍政策本身,而在于附加在户籍之上的各项利益。过去,人人以当城里人为荣,这是因为拥有城市居民有着太多农民享受不到的权益。现在,村里的户口“值钱了”,固然说明了农村所取得的发展,但同样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
一个人的身份应直接体现他的实际状况,而不是户口本上的几行字。农民迁徙到城市就自然成为城里人,同样,城里人也有获得农业生产资料的权利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已不是新闻,一些城里人也有到农村生活的愿望,这种“新农民”可能越来越多。他们给农村带去的先进理念、技术,将成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相比那些宁可土地撂荒、农房空置,却要保留一个农村户口的人,他们更有资格当“农民”。
在传统观念里,农村、农业几乎是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逃离农村似乎是正确的、唯一的选择,在现实操作中也成了不可逆的行为。实际上,农村并不等于落后,城市也未必就多么先进,只有顽固地迷信农村落后论,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才越来越大。户籍改革也是如此。将来,不光要看到农民享受城市生活的需求,也要看到城里人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在农村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将户籍与利益脱钩、与实际身份挂钩,才是户籍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