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新闻哥:记忆里的中秋节

由 许爱花 发布于 综合

  中秋节有个响亮的别称:八月半,这是老上海人对中秋节的称呼。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来临之时,尤其在明月高照,喜爱边吃月饼边喝桂花酒来赏月。

  记忆中,中秋将临是要排队买月饼的,香糯的广式月饼——杏花楼是第一招牌,如果说三十年前谁家中秋节能拿出一盒广式月饼来,就算得上是“时髦”了。

  这是1979年9月25日,上海市民在选购上海冠生园制作的“西施醉月”、“嫦娥奔月”、“平湖秋月”等特色优质月饼。1979年,曾中断16年的上海冠生园自制中秋月饼重新大量生产,恢复供应。

  但最让老上海人惦记的,是有个红戳印,皮脆而粉,又潜伏着几分韧,丰腴的肉汁慢慢渗透其间的苏式月饼,真是“打耳光也不肯放”。老大房、王家沙、光明邨……到现在的中秋节依然是大排长龙,供不应求。

  说到八月半,自然是少不了芋艿和毛豆。八月半又为“芋艿生日、毛豆生日”,“毛豆荚烤芋艿”是上海人过中秋的必备,所选毛豆搭仔芋艿是上海郊区特产。

  本地的“红梗芋艿”,根部稍微带一眼粉红,煠了勿糊,香糯爽口;本地的“牛踏扁”(因豆子像拨牛踏过一样扁平肥大而得名),荚又长又宽,一煠就酥,有点甜津津,放在一只锅子里煠熟剥了吃,实在是别有风味。

  还有什么好吃的?老鸭汤最不能错过。很多老上海在中秋节前一些天就托人去买老鸭了。

  关于中秋吃老鸭,这里还有一个典故。传说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于是汉人决定推翻蒙古统治但当时统制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因为蒙古人被称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统治。喝老鸭汤的的时候当然是顾不了这么多,只要记得放点扁尖笋,鲜到“眉毛都要掉下来”。

  过去上海中秋之夜前会互相串门,送月饼水果和营养品,当夜还要烧“香斗”,香斗俗称斗香。

  还有老上海的“斋月宫”(祭月)情景:月亮升起来,露天摆张台子,上头供月饼、摆上时令瓜果,随着香烟飘逸,妇女先拜,男人后拜;接下来,就一家人吃顿团圆饭,真是相当开心。

  现在的我们,在月圆风清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做些爱吃的饭菜,摆上月饼,聊聊近况家常好像都变成了非常困难的事。老人独居,年轻人离家为生活忙碌各自打拼成了现状。好像这浓情的团圆之味,童年记忆里的温暖关怀,因美食而倍感幸福的状态再难找回。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