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出版集团推“新政” 同行双盲评审任重道远

  同行双盲评审任重道远

  ――自然出版集团将在旗下所有期刊推行“新政”

  本报记者 房琳琳

  一旦你把论文提交到期刊编辑部,那么,让审稿人知道是谁写的这篇论文,到底有多重要?

自然出版集团推“新政” 同行双盲评审任重道远

  图片来源:《科学》杂志官网

  此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研究者更愿意匿名,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对论文的评价更公正。然而,由自然出版集团(NPG)发起的最新研究表明,只有八分之一的作者选择让审稿人见到匿名论文。

  该调查结果是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同行评审大会上发布的。值得关注的是,即便NPG宣布将在旗下所有期刊推行双盲(论文作者和审稿人均匿名)评审论文机制,但要推行到位似乎也很难。《科学》杂志对此现象进行了关注。

  双盲为“避免偏见”而生

  大多数论文是单盲评审,即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

  从理论上讲,这种制度有可能让审稿人对特定国家、少数民族或妇女的研究,有意无意地产生偏见,也容易让在特定领域已有成就的科学家,获得更多“偏爱”和“支持”。

  此次调查研究认为,双盲审查会消除类似的偏见。2007年进行的行为生态学研究发现,杂志在实行双盲评论制度后,女性科学家发表的文章显著增加。2013年一项针对4000个研究人员发表的调查中,四分之三的人认为,双盲评审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保护生物学领域,已经从2014年开始了双盲评审。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的权威杂志主编马克・伯格曼说,虽然审稿人在很大程度上能猜对作者是谁,“但这不是理由,双盲评审传递了一个信息,即我们有决心在审查过程中,避免一切无意识的偏见”。

  完全匿名几乎不可能

  研究人员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邮件中能透露投稿人身份和工作单位的发件人和邮件地址等信息,会受到科学隐私政策提供的保护,出版商不能提供给审稿人,以保证匿名评审的相对公正。

  此外,杂志把论文提交给审稿人时,会尽量删除论文中出现的“我们以前的研究显示”等字样,并在计算机中对论文文本进行技术处理,但仍不可能完全保证做到匿名。

  “如果我要删除每一个能代表我和合作者的痕迹,那我的论文就真的只剩下白纸了。”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的音乐研究者亚历山大・吉森尼尔斯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事实上,经验表明,审稿人有时可以根据以前的工作或其他信息,来判断谁写的这篇论文。

  只有12%作者选择“双盲”

  在今年的同行评审大会上,NPG的爱丽莎・德尔・莱聂瑞提供了一份数据,统计了2015年3月到2017年2月之间,提交到其集团旗下25份期刊的106373篇论文,只有12%的论文作者选择了双盲评审。其中,最常见的期刊《自然》的双盲评审选择比例为14%。

  数据表明,“担心可能出现的歧视”是作者选择双盲评审的重要元素。大约有32%的印度作者和22%的中国作者选择了双盲评审。相比之下,只有8%的法国作者和7%的美国作者选择这个选项。此外,这个选项在排名较靠后的学校研究人员中更受欢迎。但令人惊讶的是,男性和女性研究人员之间,并没有在此选项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然而,希望通过选择双盲审查提高成功发表机会的作者,可能会失望了。这项调查显示,只有8%的要求双盲评审的的论文,最后在出版前发到审稿人哪里,选择单盲评审的论文被推送的比例则为23%。而最终,只有25%的双盲评审文章被采用刊出,而单盲评审文章的比例为44%。

  “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尽管双盲评审并没有显著改变保护生物学权威期刊收到提交论文的种类或数量,但伯格曼仍正在考虑,如何将目前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双盲评审标准化,“从很多人那里得到了非正式反馈意见,他们认为‘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2013年,NPG开始将旗下《自然科学》和《自然气候变化》两个期刊,提供了作者匿名的同行评审和作者不匿名的同行评审两个选择。

  虽然只有五分之一的作者选择了前者,这一数据远远低于编辑们的预期,但论文作者的反馈却相当积极。

  因此,NPG决定将这个选择机制扩大到所有旗下期刊。

  (科技日报北京9月25日电)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37 字。

转载请注明: 自然出版集团推“新政” 同行双盲评审任重道远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