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作为法定外币究竟是怎么回事?人民币作为法定外币真的好吗?人民币作为法定外币有什么用?据津巴布韦媒体THE HERALD报道,津巴布韦副总统姆南加古瓦7月8日在北京访问时提出,使用中国货币人民币作为津巴布韦法定货币。
据报道,一名拒绝透露姓名的津巴布韦副总统办公室高级官员做出上述表示的。该官员还透露,津巴布韦副总统表示可以对津巴布韦的关键经济领域及经济特区,包括能源,道路和铁路网络的发展,旅游,制造,信息和通信技术等方面向中方提供投资建议。
人民币作为法定外币 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年是中津建交35周年。近年来,两国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2.4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是津巴布韦最大投资国,2013年在津投资超过6亿美元。
近日,津巴布韦央行宣布采取“换币”行动,从2015年6月15日起至2015年9月30日内,175千万亿津巴布韦元可换5美元,每个津元账户最少可得5美元。此外,对于2009年以前发行的津元,250万亿津元可兑换1美元。津巴布韦的货币津巴布韦元将在9月份停止流通,津巴布韦实行多货币政策。
2009年1月,津巴布韦通货膨胀失控,津巴布韦央行发行了100万亿面值的津元纸币。2009年4月,津政府宣布不再流通本国货币,美元、南非兰特、博茨瓦纳普拉、英镑和欧元就成了法定货币,以后的几年里,政府又允许了澳元、人民币、日元、印度卢比成为了法定货币,而且政府不设定汇率,于是这个非洲内陆国家就成了世界上也许是唯一一个九种货币共存的国度,唯独没有他们自己的本国货币。
2015年6月,津政府才宣布,民众可把津元拿到银行兑换美元。根据官方汇率,2008年以后发行的津元最不值钱:10万亿津元兑换2美分,20万亿津元兑换4美分,50万亿津元兑换20美分,纸币“王中王”的100万亿津元兑换40美分,相当于超市里两个圆面包的价格。
津巴布韦财长奇纳马萨披露,央行为“换币”行动划拨2100万美元,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民众可在指定的金融机构兑换,但银行不会将居民原先的津元账户自动转换为美元账户。(来源:新华08网)
BNPP:将人民币纳入SDR概率降至50%以下
法国巴黎银行(BNPP)首席外汇和利率策略师Mirza Baig周五(7月10日)在最新报告中写道,当前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篮子(SDR)的概率已从此前预估的70%下降至50%以下,因当前中国政府主要聚焦于股市方面,可能在推动改革和市场自由化上有所分心。
该行此前预计,中国央行(PBOC)会公布新举措以合并在岸和离岸市场,此举或能说服IMF。中国竭力采取措施遏制股市大跌,使IMF对是否纳入人民币更加谨慎。
该行指出,股市的大跌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整个金融体系,货币也难以独善其身,由此市场也开始寻求廉价的“宏观对冲”交易策略。当前市场以买入美元/离岸人民币作为“宏观对冲”的策略是不奏效的,当形势不妙时,历史证明中国政府可以简单地让人民币钉住美元。
SDR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称“纸黄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目前,特别提款权的价值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四种货币所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当期汇率确定,所占权重分别为48.2%、32.7%、11.8%和7.3%。
德意志银行:中国人民币国际化举步维艰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分析师周四(7月9日)表示,中国应减少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以缓和压力。这种压力已促使政府出台多项紧急举措支撑股市。
该行认为,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已升值三分之一,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疑虑升温,若进一步放开人民币汇率可能导致其贬值。该行全球外汇策略主管Alan Ruskin也认为,把中国眼下的问题与美国在1980年代末的情况对比,中国人民银行维持钉住汇率机制,同时又采取一些支持银行业流动性与经济增长的措施,这种情况让其非常‘苦恼’。
他指出,中国政府所有努力都是要在推动利率自由化并开放资本账户的同时,维护财政纪律。这样的要求太高,意味着可能要推迟达成一些目标,比如人民币国际化。
上证综指自今年6月中旬以来已累计下跌30%,并在当局采取措施后于本周止跌。周四上证综指反弹近6%,创2009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不过,该行分析师称,中国政府采取的救市举措主要是对交易设限。另外,中国一直在努力促进资金自由进出中国,并劝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篮子。
人民币汇率稳定是宏观经济稳定的底线
最近两周,我们正在经历A股历史上最壮观的一场多空博弈。为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集中各方资源积极稳定市场已成为各方共识。但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大背景下,稳定市场的基本逻辑将在怎样一个框架内展开?宏观稳定的基本底线又是什么呢?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中国金融市场宏观稳定的基本框架是,用降准降息应对内部通缩压力,以人民币汇率维持基本稳定来保持外部均衡。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已迈开大步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就显得更加重要。尽管去年至今美联储加息步伐数度反复,导致境内即期汇率一度出现比较大的短期波动,但拉长观察周期来看,这两年的人民币汇率仍然维持着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下波动的基本格局。
这种格局的意义何在?在于人民币国际化之际,为进一步开放境内金融市场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开放格局下的境内金融市场,不仅仅服务于境内的人民币持有人,同时也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持有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带一路”战略下相关的人民币交易结算所沉淀下来的资金,能否及时回流到境内市场进行投资,以降低持有成本?很显然,稳定的汇率环境将使境外持有人面临更小的汇兑损失,也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体战略,这也是中国央行一再与多国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并有节奏地开发境内债券和股权市场的基本出发点。
这是开放大国格局下的必然战略选择。但从理论上讲,作为货币外部价格的汇率并不仅仅只取决于外部需求因素,同样也取决于内部的供给因素。我们所熟知的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单方面增大货币供应或者实施降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币的汇率。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注意到,近两年中国央行不到万不得已并不轻易动用利率工具,多数时候还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者降准来维持境内市场货币供需平衡,让市场自行形成均衡利率.
能够把握这样的主动权,正是因为我们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原则底线。之所以严格恪守这一风险底线,是因为风险事件失控后的救助成本高昂,很容易冲击内外部均衡的基本框架,并导致进一步的恶性循环。只不过在过去两年中,金融系统内的风险点一直聚焦于政府融资平台问题上,对于直接融资市场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社会上整体的预案和讨论并不充分。
回到目前的股市维稳问题,笔者认为货币当局的底线仍然是不能影响到当下内外均衡的基本框架。因为一旦人民币产生强烈的贬值预期,在一个稳定外部环境中做好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有可能被打乱,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来盘活各方资源的整体战略也有可能因此受到冲击。
怎样才能迅捷有效地将问题控制住,不让市场风险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之中?这恐怕是有关方面亟须论证和解决的问题。市场的问题可以让市场解决,但如果局部市场的风波将危及宏观整体框架,我们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应该随之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