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攀比,但负面影响太大
小时候,我们经常被父母念叨:
“你好朋友考那么多分,再看看你”
“你隔壁阿姨家孩子,都会做好多人的饭了”
长大了,这样的声音还是不绝于耳:
“你王叔叔家孩子,去年已经买房了”
“你看那谁,和你一样大,年薪都几十万了”
往好一点说,父母这种爱比较的心理,是想让孩子看到和别人之间的差距,激励他更加努力、进步。
然而哪位父母敢否认这其中“功利心”“爱面子”的部分呢?
如果一个孩子一路走来总是被父母拿来和别人作比较,不管对父母自身还是对孩子,都会产生很多负面效应,得不偿失。
一、影响父母的情绪状态
越是内心不够强大、对教育孩子不够自信的父母,越爱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因为不确信、不笃定,所以需要通过和别人对比,找到自己的定位。
比过了别人,心里就沾沾自喜,优越感得到满足;
比不过了,便充满焦虑和担忧,回头把这份焦虑也传递给了孩子。
这样的心态是不稳定、不健康的,容易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迷失。
曾经在地铁上,听到一位妈妈数落自家孩子:
“这次期末考试考得太差劲了,你同桌平时没你学习好吧,这次比你多了10分。”
“暑假哪里也不要去了,在家给我好好复习,画画课也暂时停掉!”
比得过别人,就代表自家孩子已经非常优秀了,所以可以不那么严格要求、自我满足了吗?
比不过别人,自己家孩子就非常差劲,所以要更加严苛对待、甚至改变教育策略了吗?
显然都是片面的看法。
爱比较的父母,看到别人任何“好”的一面,就想要求孩子也做到,变成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样子。
小红的钢琴都八级了、小刚数学竞赛拿了一等奖、小明的体育特别厉害······
天底下优秀的人那么多,各有各的优缺点。
但凡一个理性客观的父母,都可以意识到这种比较,是没有尽头,也没有意义的。
反而容易影响自己的心态,情绪不稳定,更加不利于教育好孩子。
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维模式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自我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充分,非常容易受父母影响。
从小就生活在比较之中的孩子,不管“比得过”还是“比不过”,都会倍感压力和焦虑,变得敏感、嫉妒心强、内心匮乏。
对于“比得过”的孩子,哪怕可以获得自信,也是极不稳固的;
反而会为了保持父母心中那个优秀的样子而变成固定型思维,不敢挑战有难度的事情。
“如果我失败了,代表我比别人差劲,所以我干脆什么都不做。”
而总是“比不过别人”的孩子,由于经常收到父母的否定和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感、不配得感。
“我好像什么都不如别人”、“我不配得到更好的。”
习惯了被父母比较的孩子,也会变得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大学时,曾有一位得了抑郁症的朋友告诉我:
“从小一直被比较,自己也习惯了和别人比较、竞争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可是到了大学,每个人都是千姿百态的,家庭背景、个人才艺、社会经验、学习成绩,我找不到可以比较的对象。
突然,我发现在过去的20年里,我一直关注自己是否超越了别人,从来没有认真关注过自己,现在我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感到非常空虚,我的生活失去了方向
总被父母拿来比较的孩子,潜移默化中会把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建立在与别人比较上面,这样的人生往往更加辛苦和曲折。
三、最好的教育,是能真正看见孩子
知乎一位网友说:
“从来不觉得父母爱我,他们爱的只是我给他们带来的面子上的虚荣感、满足感。”
总被比较的孩子,很难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接纳,内心缺乏真正的自信和安全感,终生都在追求别人的肯定和认同。
父母需要了解到的是:优秀的孩子,从来都不是“比”出来的。
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就是不一样的,遗传天赋、性格特质,也因此注定了他们会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特点,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孩子真正的自信和优秀,是父母用爱与尊重浇灌出来的:
是用纵向比较代替横向比较,多关注孩子个人点滴的变化和进步;
是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看见孩子,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读懂他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增强亲子间的情感链接。
父母因为了解,所以才会更加懂得怎样的教育方法适合孩子;孩子因为被爱,所以有发自内心想变好的动力。
父母不比较,孩子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
他会更加专注自身,探索自我,找寻自己的价值所在和人生意义,不被他人所干扰,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想成为好父母,先从不比较开始吧!
|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