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华裔教授写给被开除学生的信 值得中国研究生都读一读

由 合永顺 发布于 综合

  据媒体报道,袁劲梅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哲学教授。她现在是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的终身教授,曾任美国哲学协会“亚洲哲学和亚洲哲学家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她在海内外发表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及哲学论文,作品曾获“联合文学奖新人奖”等多种奖项。克瑞顿大学近日开除了一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而袁劲梅教授本人正是这位研究生的导师。她郑重地给这位被开除的留学生写了一封信,信中解释了为什么董事会会坚持开除的决定,并表示发生这种事情不单单是学生的失败,也是老师的失败,老师同样感到难过。

  华裔教授的这封长信,不知那位同学自己读了,会是什么感想,是继续抱怨被开除,还是从中反思,改变自己做人做学问的态度,重新规划自己的出国留学学业发展。这封信也是值得中国研究生教育者和研究生读一读,引起反思的。

  其一,这名教授说,他带的研究生,包括这位被开除的,一共只有11位。这真可谓“精雕细琢”,导师名符其实,很关心学生的成长,也对培养学生失败,感到痛心。而与之对比,我国的研究生导师带的学生就太多了。有的导师同时带的研究生(硕士加博士)就有十几名,根本无暇指导学生。

  需要指出的是,开除在美国大学,与我国大学不同,更可以理解为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机制,大学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判断学生是否可以继续读下去,读不下去,就将其淘汰,而被淘汰的学生与中国学生被退学后必须重新参加高考或考研才能重读大学、研究生不同,被退学的学生可再申请其他大学读研究生。

  其二,如果这名学生在国内读研,他的表现并不差,一方面,国内读研者有不少就没有想到今后要从事学术,一心做学问,因此,不喜欢做学问,并不是什么问题,包括博士毕业,想当公务员者也很多,他们能把各类社会名人挂在嘴边,那在强调人脉资源的现实社会,说不定会很吃香。另一方面,读书,要读懂,且用书的内容参加研讨,这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通常采取的模式,但国内并不在意研究生平时读了什么书,研究生课程教学也以讲授为主,因为很多研究生培养机构,没有严格的过程性评价。

  这名教授说,这位同学把到美国大学读书想得很轻松,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而是不少学生对美国大学的看法,这当然是误解,以为轻轻松松就可拿到文凭。事实上,美国大学,包括社区学院和职业学院,都要求很严,淘汰率很高。所谓“宽进严出”。国内高校近年来也在提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清退超期的硕士、博士,可是,总体而言,受制于各方面的因素,硕博的淘汰率并不高。混文凭者不在个别。

  其三,这名教授说,论文与其他文章重复超过7%就认定为是抄袭,这名同学在抄袭这个问题上,也和他有严重分歧,教授希望他承认这是抄袭,下次不再做了,而学生觉得教授不理解他。这名教授放在国内高校,说不定会遭到炮轰,有必要这么“上纲上线”把这视为抄袭吗?有大学校长论文三分之二和别人论文重复,也没被视为抄袭,而是认定为过度引用。还有研究生,全部把别人论文抄过来,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居然导师没发现,让其顺利答辩,获得学位的。

  在指导学生做学问和做人问题上,这位华裔教授太“一本正经了”。她指责这名中国学生要她一起跟着自己骗自己,而这种情况,在国内高校并不鲜见,有的导师就公开维护抄袭的学生,担心发生在自己项目组中的抄袭丑闻被曝光,影响项目的声誉(利益)。

  从这封新信中,不难看到美国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与之存在的差距。我国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大规模发展,充斥着大量泡沫,对质量的关注度严重不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严格的治学态度。

  顺便提一下,美国大学,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招生,都实行申请制,研究生、博士生申请,教授有很大的自主权,这样的申请制为何没有出现教授放水的招生丑闻?是因为获得录取通知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完成严格的学业要求,达不到培养标准,是难以顺利毕业的,而每个招生人员,也得承担责任,承担判断失败的责任。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也可以说是对申请—审核判断失误的矫正,如果招进来的学生不合格,可以通过严格的质量要求淘汰出去。

  我国研究生、博士生招生,也在借鉴美国大学的招生制度,实行申请—审核制,但对这一改革,舆论多有质疑,担心有权有势者会在申请—审核制之下,更容易进名校读研。如果只改革招生方式,不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拿到录取通知书,很容易混到毕业拿到学位,而社会评价、选拔人才重视学历超过能力,那么申请—审核制,可能难以发挥全面评价一名学生的作用,会引出一系列的新问题。


  力克新型智能材料领域的顶尖难题

  任晓兵教授主要致力于对温度、应力、电场、磁场等外界环境响应的智能材料研究,在形状记忆合金、铁电/压电材料、铁磁/磁致伸缩材料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在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0多篇,被SCI引用超过7800次。其中,单篇引用率最高超过1390次,为形状记忆合金领域世界排名第一,有4篇论文引用率超过400次。任晓兵教授还作了三十余次国际会议等邀请报告,如2013年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关于应变玻璃的专题国际会议,2014年西班牙毕尔巴鄂召开的国际马氏体相变圆桌会议,2015年3月美国TMS(矿物、金属和材料协会)年会,任晓兵教授均做了关于应变玻璃的特邀报告,成为会议关键主题并引起广泛反响。任晓兵教授曾获日本金属学会“杰出青年奖”(1998)、日本“21世纪先驱基金(Sakigaka-21)” (2001)、日本科学城筑波的“筑波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5)、日本金属学会“功勋奖”(2011)等奖励。2014年1月,任晓兵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承担的“基于缺陷调控的铁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应”项目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任晓兵教授主持的“基于晶体缺陷调控的铁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应” 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于2017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

  领导世界前沿团队

  近年来,任晓兵团队在铁性玻璃、高性能无铅压电材料等方向的研究成为智能材料领域研究新热点。2009年任晓兵团队报道了世界上首例压电性能超越统治了全世界50余年的“压电之王”PZT的无铅压电材料,在铁电压电领域引发了一轮世界性的研究热潮,该论文在短短5年时间被国际同行引用近560余次,成为该领域近年来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2012年由任晓兵作为首席科学家领导的“铁性智能材料的高性能化”研究项目获批科技部973项目,2013年该团队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2016年顺利结题。到目前为止,课题组师生累积发表论文共计190多篇,其中有2位一年级硕士生在材料学科一流期刊Acta Materialia上发表了论文,5名博士生在物理学科顶级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论文,其中1篇在7年多时间里SCI引用达到近800次,并被Nature杂志主编特别评论。8位青年教师/中心毕业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1位青年教师荣获长江学者称号。

  创新教学模式:“野外狩猎训练”

  任晓兵教授说:“给学生一把猎枪,教会学生狩猎的方法。”他将这种教学模式形象地称为“野外狩猎训练”。与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做”的教学科研方式不同,任晓兵教授更注重自主性,“中心鼓励学生在较大范围内自己遴选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独立书写学术论文直至独立发表”,让学生们在披荆斩棘中前行,老师默默关注、引领学生,在关键时候拉一把、推一把,让学生们在挫折和苦难中“涅槃重生”。“功夫不负有心人”,任晓兵教授的心血结出了累累硕果,中心的纪元超博士在博士研究生期间,自己提出应变玻璃结晶化的想法,任晓兵教授十分支持,鼓励他独立设计实验证实猜想,“做自己的课题肯定是百分百全情投入”。半年后,纪元超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物理学旗舰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论文。纪元超说:“任老师给予学生很大的空间,鼓励我们自主钻研,勇于质疑权威、思想不要受束缚。”已完成为期一年的剑桥大学访问项目的博士生张乐坦言:“中心的培养模式让我能迅速适应新的科研环境。”任晓兵教授团队中的许多学生也在各领域崭露头角,博士生杨森、刘文凤毕业后获评“优青”;博士生周超曾应邀在能源、材料与纳米科技2013年度春季会议上作30分钟特邀报告;在第10届欧洲马氏体相变会议上,博士生王文佳获得“最佳学生报告奖”;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发表在各核心期刊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更是不胜枚举。

  优秀人才善于从一切细节中获得成长,正如任晓兵教授在师生共做拔丝红薯“忘年餐”时说,“拔丝红薯很像我们正在研究的应变玻璃,因为黏稠的糖与应变玻璃在物理性质上是一样。”任晓兵教授不仅寓教于乐地启迪学生懂得应变玻璃的真谛,还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获取人生真谛。任晓兵教授身为新型智能材料的世界一流领军人物,也为我国培养世界一流的新型智能材料人才贡献了巨大力量。

  作者:研究生院 叶妮 徐渭

  编辑:朱萍萍

  (2017-07-23)


  北京市农业局2017-05-26 14:24:39

  阅读

  (170)

  2017年5月21日上午,李华教授及团队研究生进行2017年夏季毕业论文预答辩,参加本次论文交流的还有团队曹暕副教授、李宗泰副教授以及将于今年夏季进行毕业答辩的在校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共计15人。毕业生研究内容涉及农村土地规划、家禽品牌、家禽成本收益、家禽垂直协作关系、农村科技金融、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等。研究生李玉磊通过构建区域品牌评价体系对全聚德品牌价值进行了评估分析;研究生黄栌主要对北京地区中小养殖户鸡蛋养殖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结合功能性鸡蛋的生产投入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生孙龙飞对京津冀地区白羽肉鸡养殖户垂直协作关系进行了研究。李华教授指出了毕业论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意见。

  (2017-05-26)


  很多同学在面对读研与工作这两条路时,总会感到迷茫。读研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是不是与其读三年书不如在社会闯三年?下面就听听清华教授是怎么区别本科生学习与研究生的吧~

  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的区别

  本科是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让他们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例如,家长们对子女找配偶的要求是要找个大学生,而不是要求找学某种专业的。家长们未必能解释为什么,但他们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动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养做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过程。

  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这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你们应注重学习什么的问题。你们的学习带有研究性质,这使你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与本科生有了不同。

  本科生毕业后终身从事其所学专业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会超过10%。这里我说的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本科毕业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以后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终生从事其硕士专业的比例就会高一点,约在15%左右。

  培养方式目的区别

  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本科生的培养方式以教为主,相较于研究生培养而言,更强调“教”,即主要通过“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培养的目的指向是应用型人才。尽管本科生也要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但这些论文所起到的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检测作用,检测我们的本科生在经过2年~4年的培养之后,是否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本科生的资格。而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学为主,相较于本科生培养而言,更强调“学”,即主要通过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研究方向,导师只在研究的大思路上给予指引,培养的目的是科研型人才。研究生培养期间必须要完成若干篇论文,这些论文有些必须在专业学报期刊上公开发表,这些论文所起到的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培养必经过程和程序的作用,无法完成论文,是不具备毕业资格的。

  人际关系经济环境的区别

  本科时代之所以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简单而纯洁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应届考上大学的,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同学住在一起,同学同乐,大家主要都依靠父母作出教育生活投资,没有生活压力的本科生活其乐无穷。

  而研究生时代不再如此。有一部分同学是工作了一些年之后再考上研究生继续学生生涯的,还有不少同学是考了几次之后再考上的非应届生,同学成分的多元化使得大家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各不相同,共同的志趣爱好也不再像本科时代那样容易被发掘。研究生同学们一般是自主选择居住的公寓或宿舍,同班同学不再居住在一起,这就使得同学间的感情更难培养,许多同学感概研究生同学之间感情很浅,很多程度上也基于这个原因。部分同学早已成家立业,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经济来源,能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买单;一部分同学也频繁的在外兼职工作,为自己逐渐脱离父母独立生活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很多研究生同学的在学生涯成为了人格独立化的一个过渡期。学业、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得大家疲于奔波,再也无法体会到本科时代的简单人际关系和衣食无忧的经济环境了。

  工作目标和人生定位的区别

  人们常说,本科生是居住在象牙塔的天之骄子,然而当天之骄子们面临毕业,扑面而来的现代竞争压力之巨大,也是他们所始料未及的。同学们在不同环境中成长,奋发努力,用汗水浇灌得来学历的增长,却发现学历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学历贬值的速度,熬过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再终于跨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却发现凭借小小的一张大学文凭基本无法在现今残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现在本科文凭的含金量已经完全不值得我们在众人面前拿出来炫耀了,社会上一句也许并不是很得体的话能道出各中辛酸:“本科生不如狗”。高校不断扩招,与日俱增的本科生一个月那仅能糊口的工资,根本无法满足骄子们对于高物质要求的生活所需。

  而如果说,本科生们是居住在象牙塔的天之骄子,那么研究生们就是居住在象牙塔塔尖的社会精英了。经过了残酷竞争成为研究生的同学们,经过3年的研究生培养生涯之后,无论是学历还是技能,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之所以人们愿意选择舍弃外面的花花世界而继续寒窗苦读,是基于考研能给我们带来的高收益。除了收入、福利的差异外,在晋职、进修等放面,硕士也更有机会得到。而本科毕业后,混个两三年,比较好的也就刚毕业研究生的这个薪资水平,而人家不但开始工作就能有这个薪资了,还有个研究生文凭傍身,高下之别,一目了然。

  讲了这么多,还想给大家提两个建议。

  一是既然花费时间来学习,就真的提高一下自己的研究能力。拿个学位证书不能说明什么,现在大学、研究机构、党校、军队、政府培训机构办了各种各样的硕士班。学位证既不表明你知识多少,也不说明是你否有研究能力。既然你们已经做出了“非理性”的选择,来读研,因此,把时间用于真正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才对得起你自己的决定。

  二是注重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当你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你不仅能提高研究能力,还能增强决策的自主性,不盲从,不轻信,不后悔。要学会我的生活我做主,与由兄姐、父母、老师、领导、朋友替你决策的历史告别。

  (2017-04-28)


  3月12日下午,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在大礼堂举行。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新平教授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探索”为题,为我校2016级在职研究生作了专题讲座。

  张新平教授首先从28年革命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出发,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人民民主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其次分四个阶段阐述了30年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道路的曲折探索,接着又从五个阶段出发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世界意义。张新平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不能动摇、不能放弃、放弃就是背叛;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为人类文明前进提供的中国方案,必须坚持,不能动摇;三、中国现在进行的事业是党和人民开创的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有历史传承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四、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现实,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塑造出中国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文明,建立与中国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文明体系,使中国不仅能在世界立足、而且要引领世界发展。本次讲座

  为我校在职研究生正确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2016级在职研究生五百多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研究生部/文 信息中心 杜慧珺/图 马祺/审)

  (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