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摘下面纱依然美(人文中国)
编者按: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但“赏月”的方法,各有不同。借助望远镜等仪器,可以让遥远的月亮近在眼前;走进博物馆,可以重温穿越时光的月色……
四川大学天文协会举办天文周活动。图为协会一名大学生爱好者手持手机,通过天文望远镜拍摄月亮。四川大学天文协会提供
“你知道吗,今年的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圆,不是十六圆哦。”
正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的何坚承,一上来就给记者抛出了一颗“彩蛋”。
今年赏月更容易
看着记者不解的眼神,这位典型的理科男生扶扶眼镜,继续解释道,由于闰六月的缘故,今年的中秋节比往年来得稍微晚了一点。根据天文日历,满月时分是在10月6日凌晨2时40分,这就出现了 “十五的月亮十七圆”的奇特现象。“虽然今年中秋节当天的月亮不是特别圆,但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月亮升起来的时间比较早,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就会在东南方向高高升起,中秋赏月也更容易。”
由于家乡气候条件不错,加上从小就喜欢阅读有关天文的科普读物,来自广东佛山的何坚承自小就喜爱仰望星空。而真正开始留意月亮,是在他小学六年级的中秋节,一家人聚在楼顶赏月。一开始,月亮低垂在东南边的天空上,看起来很大,随着慢慢升起来,月亮竟越变越“小”了。这一奇特现象,令何坚承久久难忘。回家后,他上网仔细查阅了资料,却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释,反而找到了很多与月亮有关的知识,其中月相的神奇变化令他着迷,从此在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在何坚承看来,人们喜欢观月,可以有很多理由。或是因为浪漫,或是向往神秘,或是感叹宇宙无穷的哲思,或是立志投身科学研究……民间爱好者也有深有浅,有只会辨识个别星座的“菜鸟选手”,也有精通分析计算的“天文大神”;有只会感叹月亮好圆的学姐学妹,也有能够“捕捉”天文奇观的摄影男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随着月亮每天在天空中移动,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形状也在不断变化,这一月亮位相的变化就是月相。自古以来,观测月相可谓是人类坚持得最久的事,甚至被视作人类科学的起源。月亮的阴晴圆缺引得古人或顾影自怜,或心生敬畏,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中,月亮也从未“缺席”。有意思的是,到了现代,借助天文望远镜,人们发现月亮无论运转到什么位置,都是“同一张脸”对着地球,面积恒定为月球表面的59%。
“这个现象的确有趣,说起来倒也不复杂。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两个旋转周期恰巧相同,同为27.3天,并且方向相同,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总是一面朝向地球。” 何坚承解释起来轻车熟路,这个答案他已不知向观月“小白”们重复过多少次了。
赏月容易拍月难
他也坦承,天文爱好本就小众,月相更是民间爱好者观测天文的一小部分。但观月可谓是观测天文最基本的“启蒙动作”,简单到只要抬头仰望即可。当然,赏月容易拍月难。何坚承的经验是,中秋时节,秋高气爽,正是拍月亮的好季节。
●拍摄的时候,要选择好场地,最好能找一些标志性建筑,当月亮在建筑旁若隐若现时,从低处仰拍,也许就能拍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果想要拍出“人在月中游”,那就需要用到天文知识了,要提前预测月亮升起的角度方位,计算人、月亮、相机的距离。但这样的机会也是可遇不可求。
何坚承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观月,是大二的中秋那天。当时,何坚承在川大就读,校天文协会组织了一次“路边天文”赏月活动。适逢佳节,大家早早把天文望远镜支起来静候明月,谁知当天月亮比较“害羞”,搔首踟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看着大家或是焦急、或是失望的眼神,何坚承灵机一动,提议既然观测条件不好,不如先聊聊和月亮有关的故事,说不定待会儿夜就晴了。没想到一呼百应,大家马上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到希腊神话月亮女神,一个个神话传说波澜起伏,让大家如痴如醉,许多路过的同学也围了过来,席地而坐。晚上10点多,一轮满月终于从云雾中“走”了出来。也不知道是谁先发现,一声尖叫,协会器械部的同学赶紧冲上前去,把天文望远镜瞄准月亮。好事多磨,大家的等待终究没有白费。
“正是这一次观月,让我知道很多同学是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月亮。大家纷纷惊讶,肉眼看起来平白光滑的月球表面,居然有那么多凹凸不平的环形山,甚至还有同学笑称还是距离产生美啊。”何坚承介绍,由于地形原因,成都常年多云,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不啻观天望月的“重灾区”。本科时,刚到四川的他,一开始有些低落。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很快便在这里找到了“组织”――天文协会。这看似小众的爱好,在四川大学的校园里,依然有一群大学生爱好者们在执着守护。与协会里的小伙伴们一起,何坚承观月望星的爱好一直贯穿了整个大学四年的求学之路。
万家灯火映明月,明月返送万家灯。无论月圆,还是月缺,月亮都只让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它美丽皎洁的一面。月光犹如温柔的母性力量,安抚着许多像何坚承这样外出求学游子们的心灵。记者 宋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