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生命续梦人”金莹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1986年,上海市嘉定区陆渡村村民蒋百平在家人的支持下,达成捐献遗体的夙愿,这一举动在当时封闭保守的农村简直不可想象,然而也正是这一举动破除世俗陈规,开启了这个家族关于奉献与传承的一段感人佳话。三十多年来,家族中17人先后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蒋百平的外甥女金莹常年致力于宣传、推广遗体捐献事业。这可敬可爱的“春蚕之家”用家族精神勾画出最美家庭的模样,用凡人大爱赋予生命新的意义。

  2017年8月,金莹荣登“中国好人榜”。 (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哦!)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编辑:刘晓霞

  审核:张鑫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他,是一位共产党员,

  也是一名无偿器官捐献者……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10月17日中午12时10分,64岁的共产党员杨再栋因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右肾周出血,在河池市人民医院不幸辞世。当天下午,其妻子王国秀和儿子杨航依照杨再栋的临终嘱咐,向河池市红十字会提出无偿捐献全身器官的申请,满足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遗愿。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杨再栋生前的照片

  农家孩子成为“市场管家”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1953年12月29日,杨再栋出生于河池金城江区九圩镇龙怀村旁洞屯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就秉承了家族勤劳、正直、善良的本性,成为远近闻名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1974年5月,21岁的杨再栋成为河池地区商业局的一名普通工人。

  1980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自身的努力,后来转为干部,担任河池地区糖业烟酒公司副经理、书记,后来又主持河池市商务局市场科工作10年之久,于2013年12月退休。

  一直以来,杨再栋对工作一丝不苟、业务娴熟、认真负责。2008年初,杨再栋所在的市场科负责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了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杨再栋对该局组织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改造)情况了然于胸,甚至对农家店分布各县乡镇的情况、中央和自治区补助资金的兑现情况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由于他认真工作,当年对分布于全市98个乡镇250个村屯的300个农家店进行实地逐个验收时,300个农家店全部一次性达标,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临终遗愿捐献全部器官

  据杨航介绍,今年5月,杨再栋在医院进行常规检查时发现尿蛋白异常,以为是心肺功能性疾病问题引发的,并没有十分在意。9月22日,杨再栋血压突然升高,到河池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检查发现肾病综合征,透析治疗几天后,血压降到正常。按照医生建议,杨再栋于10月13日做了肾穿刺,14日一天病情基本正常,但在15日下午出现腰疼,B超检查发现肾周血肿,大约7厘米。当时,医院进行了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16日零时,杨再栋被送入ICU病房进行抢救,但终因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去世。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河池市红十字会举行告别仪式

  杨再栋住院期间,就向妻子王国秀说起去世后捐赠器官的事,当时王国秀劝他不要想得太多,但她在心里记住了丈夫的心愿。“没有想到老杨发病这么急,走得这么快,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现在,按照老杨的遗愿,捐献他的全部器官,但由于他的多种器官已经衰竭,现在只能捐献一对角膜。”王国秀哽咽地说。

  无私大爱让光明延续

  10月17日16时许,河池市红十字会在医院举行了小型告别仪式,社会各界人士40多人参加,并向杨再栋老人敬献了百合花。王国秀俯下身凝视着陪伴自己一生的丈夫,轻轻地把百合花放在丈夫的身上,泪水瞬间夺眶而出。“老杨,你放心地走吧,我和儿子已经按照你的遗愿,捐献了你的器官。”王国秀双眼噙泪说。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杨再栋的亲人在向其遗体告别

  10月17日17时20分,广西红十字会眼角膜接收站(爱尔眼库)的专家在河池市人民医院ICU病房成功提取杨再栋的一对眼角膜,近期将移植到有需求的患者身上。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大爱无疆,

  让我们向这位老党员致敬!

  ✪大家都爱看

  (2017-10-20)


  “这不仅是一件造福后代的好事情,也是我们生命的别样延续,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理解并参与。”73岁的惠山区长安街道金惠社区胡家渡村老支书胡荣度如此表示。上个周末,该社区包括胡荣度在内的6位老人集体签署了遗体捐献书,相约离世后捐献遗体。其中,既有党龄超过40年的老党员,也有劳动模范和“五保”老人。

  记者见到几位老人时,第一印象是大家虽然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赠人鲜花,手留余香。能帮助他人,生命就变得更有意义。”老人们反复强调这句话。一位74岁的胡姓老人告诉记者,很多年前村里一对老夫妻去世后,子女遵照遗嘱将他们的骨灰撒入锡北运河,那件事让他十分震撼,他以往关于身后事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在通过电视、报纸等接触到遗体捐献相关知识后,老胡便萌生了这一想法,只是不知道捐献的渠道。当社区工作人员到村中宣传遗体捐献时,他立刻去做了登记,“这些年家中贫困,经常受到政府和邻里关照,死后捐献遗体也是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不少老人表示,刚开始提出去世后捐献自己的角膜和遗体时,家人都有过抵触情绪。有的老人填好登记表很久了,子女还没签字,老人甚至动过模仿子女笔迹偷偷代签的念头。但通过慢慢劝说,家人最终都接受了,有的甚至被父母的执着所感动,也有了去世后捐献自己遗体的想法。胡荣度说,中国人传统思想讲究入土为安,儿女要为父母养老送终,“我们去世了两眼一闭,啥都不知道了,可儿女们却要承担社会上的压力和旁人的闲言碎语,他们最终能够选择尊重我们,我觉得很欣慰。”

  一个小村庄,何以有那么多人选择捐献遗体?据了解,胡家渡村民风淳朴,常常涌现见义勇为的事迹,久而久之,村民中形成了一种乐观向上、争当先进的氛围。

  前些日子相关工作人员来村里宣讲遗体捐献知识时,许多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自发前往热心帮忙宣传,“他们的现身说法,让更多人了解到捐献遗体的公益性,比我们工作人员的宣传来得更有效果。”说来也巧,自从6位老人集体捐献遗体的消息在村民中传开,社区咨询热线就“热”了起来,以前一个月仅能接到几个电话,现在两三天就有人打电话来咨询捐献事宜。(马悦)

  (2017-10-17)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昨日上午,一场特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空军军医大学举行。去世的老人叫王文儒,9月27日去世,是名老飞行员,他捐献的角膜可以点亮两名盲人的世界,遗体奉献给医疗事业做研究。

  老飞行员退休后生活多姿多彩

  昨日上午11时,王文儒老人的遗体捐献告别仪式举行。老人的亲属、同事、领导、空军军医大学的领导、师生等社会各界人士,一起送别老人。

  据老人二女儿王静介绍,父亲生于1937年,河北省定州人,是我国第一批从学校选拔的飞行员,是原空军第十二飞行学院十四期丙班飞行学员,毕业后历任飞行教员、参谋。随后,他于晋南某地驻地就地转业,参加工作。1957年10月参加天安门国庆阅兵,代表空军部队,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荣立三等功。1960年被授予空军高级飞行教员。

  “父亲退休后曾带着母亲自学舞蹈,担任过工厂舞蹈比赛评委,还免费培训栽种蘑菇技术,帮助农民致富,资助贫困学生……”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老人查出骨髓瘤后提出捐遗体

  今年5月,王文儒被查出多发性骨髓瘤。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老人向家人提出,想将他的遗体捐献出来。

  “这是爸爸的心愿,我们尽管很不舍,但都愿帮他完成心愿。”王文儒老人的家人很快联系了西安市红十字会。

  8月中旬,在全家人陪同下,王文儒在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签名栏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郑重地向王文儒颁发荣誉证书。

  在昨日举行告别仪式开始前,老伴拿来梳子,边为王文儒整理了头发边说:“你为更多人点亮了光明,新生等着你……”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别再用药了,多留些肌肉让学生们学习”

  王文儒的儿子说:“父亲患病后期总是说,别再用药了,让我的身上多留些肌肉,好让学生们能够学习。”

  老人在离世前还是开心的,喜欢回忆往事,回事年轻时飞行的时光。他曾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晋西南的平原大地上,他和其他飞行员们顶着炎炎烈日,对破败的原机场进行整修。虽说是整修,但毕竟机场已被遗弃了二十多年,基本上相当于重建。但大家仍然挥汗如雨、干劲十足。

  在王文儒的回忆中,那时的飞行学员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飞翔梦想。他们以背记、手抄等方式自编训练教材,利用木头、铁皮等材料自制教学模具。他深深地记得,机务官兵用黑板粉笔勾画图纸进行理论学习,用打气筒为飞机轮胎充气;场站官兵用铁锹锄头修整跑道。遇上寒风劲急,打下木桩撑起帆布便是休息区。

  “现在老人虽走了,但他仍能点亮他人的世界。”据西安眼库相关负责人介绍,老人捐献的角膜,将使两名盲人重见光明。

  对于捐献遗体,王文儒老人生前曾说:“我这架‘老飞机’如果还能有用的话,就应该捐出去。捐献遗体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医学界研究,以后为防止这种多发性骨髓瘤,多提供些素材吧。”

  华商报记者苗巧颖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2017-09-30)


  本网讯9月24日,随着国庆、中秋双节来临之际,民盟内蒙古区委直属科技总支、民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老龄委、呼市红十字会等单位联合在呼和浩特市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站举行“关爱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双节送温暖和义诊活动”。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我们去世后,把遗体献给医学,把器官赠与需要的病人,挽救生命。这是当今蓝天下最大的 一件好事和善事!这是社会的正能量,标志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被誉为青城倡导遗体器官捐献第一人的80岁老人张普照向前来参与“关爱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双节送温暖和义诊活动”的五十名捐献志愿者如是说。而说这话的时候,他和民盟内蒙古区委副主委、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李向合,呼和浩特市人大副主任、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会长鲁剑钧,民盟内蒙古区委直属科技总支主委、民盟内蒙古国学研究院院长薛志平面向五十位遗体器官捐赠者,他们站着,五十位捐赠者坐着。而这家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站也是张普照老人的诊所。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据介绍,从1986年开始,40多岁的张普照就做出了死后要将遗体无偿捐出的决定。同时,他开始四处奔走宣传遗体器官无偿捐献。1998年,他和其他两位志愿者发起了“单车万里行”活动。他们身披绶带,骑着自行车从呼和浩特出发,经北京、天津、济南、上海、福州直到海南,历时3个月宣传遗体捐献。今年,正好是张普照老人为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奋斗整30年。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民盟内蒙古区委副主委、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李向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盟内蒙古区委的 全称是中国民主同盟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地方省级组织之一。主要由从事文化 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此次关爱活动就是由民盟内蒙古区委直属科技总 支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主办。希望能够向呼和浩特市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表达敬意。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记者了解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大多数为老年人,此次参加活动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已经 84岁。呼和浩特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在年轻人中的比例并不高。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呼和浩特市人大副主任、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会长鲁剑钧表示,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捐 献管理体系薄弱和社会认知不足等原因,我国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现在面临很大困难。遗体(器官 )捐献志愿者在呼和浩特从无到有,发展至今,登记在册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只有438人, 有58位已经去世,完成了捐献遗体(器官)的意愿。这和呼和浩特近3000人次的遗体(器官)需求 量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李茂林)

  (2017-09-24)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625 字。

转载请注明: 「好人365」一家17人捐献遗体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