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DF-31AG模型
【紫龙防务观察第353期】最近,国内网络上曝光了一组中国火箭军现役战略、战役和战术导弹发射车的模型,其中就有一款名为东风-31AG弹道导弹发射车的型号模型,由于此前从未出现过东风-31AG这个型号,外界不免对该弹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款新型导弹的战斗力极强,可以轻松突破美军的反导系统,这让西方彻底无奈了,真相让人振奋了。
我们知道,中国在1970年代末开始研制东风-31洲际导弹,该弹作为老款东风-5液体燃料洲际导弹的补充,具有可公路机动发射,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和末端突防能力。但东风-31问世后,部队发现其也有一些问题,包括:东风-31早期型并未采用俄罗斯陆基公路机动洲际导弹采用的那种运输-起竖-发射三用发射车,而是采用一种类似半挂车的载重车。
图为DF31AG主视图
【紫龙防务观察第353期】因此,早期型东风-31实际上并不具备全道路的公路机动能力。此外,东风-31的战斗负载能力也并不够大,据称只有1.05-1.75吨。虽然其正常战斗载荷下的最大射程也能达到11000公里,但这只是在装载单弹头的情况下,要装载最多6枚核弹头的话,其射程可能只有9000多公里。因此,东风-31的三级火箭发动机动力还不够。
此后,虽然又有东风-31A问世,并在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亮相,但总体技术并未做大的改动,或者这就导致了中国在21世纪初开始研制东风-41。通过已经曝光的网络照片来看,东风-41显然实现了东风-31未曾实现的一些技术目标,即:装载6个以上分导多弹头的射程能达到14000公里;具有更强劲的三级火箭发动机;换装了三用发射车。
图为火箭军弹道导弹全家福
【紫龙防务观察第353期】而这次网络曝光的名为DF-31AG的战略导弹模型,很显然,其发射筒的尺寸要比旁边的DF-31A大一些;而且其发射车再也不是之前的半挂车,而是类似东风-26发射车那样的8轴三用发射车。那么,中国为何要在东风-41服役之后,还要再研制并装备东风-31AG呢?国内军事专家分析认为,东风-31AG的主要作战方向可能并非是战略打击,而是常规快速打击。
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世界军事强国都在发展以陆基洲际导弹为基础的常规快速打击武器。这类武器的最大特点是战斗部并非核弹头,而是一类高超音速乘波体,它可在飞行末段以非抛物线弹道进行10马赫左右的高超音速飞行,主要用于对有严密防空反导导弹系统的重要敌方军事资产进行快速打击。
做原创,我们是认真的!更多精彩,请关注“紫龙防务观察”微信公众号:zilongfw
冷战时期,美国航母空前强大,而苏联没有那个财力去造如此多的航母与美国对抗,转而研究反航母武器,如潜艇,反舰弹道导弹等。而实际上实际上反舰弹道导弹就是是普通弹道导弹的“改进版”。但是由于普通导弹在最后可以达到十倍以上音速,导致了它难以控制,不能够制导,只能打击固定目标。
为了突破这个局限,苏联就开始研制具有末端制导能力、可打击移动目标的弹道导弹。来针对主在大洋中可以不断移动的航母战斗群,故称为“反舰弹道导弹”。而事实上在中国第一次外展示了我们的反舰弹道导弹时,美国是不信的,认为那是中国故意释放的烟雾弹。然而美国很快就意识到不对劲了,2010年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弹头测试成功了,这就是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后来在一系列实证之下,美军才不得不承认反舰弹道导弹摧毁海上移动目标案例。后来我国不断升级,又有了东风26固体中程弹道导弹,这款导弹不仅威力巨大可携带10万吨当量核弹头,还有极高的射程最大射程可达5000公里,这就意味着美军在西太的所有陆上、海上目标均可纳入其射程范围。
目前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是世界上唯一中程反舰弹道导弹,由于其对于航母等水上舰艇的威胁,被誉为是“海战规则的改变者”。
(2017-07-13)
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等媒体臆测,中国火箭军已发展成一支新型导弹部队,并向美军引以为傲的“闪击战”发起挑战。美军扬言“可在短时间内打击全球任何目标”,而解放军的目标是“像美军出手一样快”:充分发挥导弹部队的优势,陆海空协同作战,以有效制衡美军。
资料图:火箭军官兵快速进入战位
报道分析,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解放军不断增强其导弹部队的战斗力。导弹战的特点是交战双方不关心用何种平台发射导弹,只在乎导弹是否命中目标以及如何拦截来袭导弹。从实战角度看,只要“看得见、打得远、打得准”及“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命中”即可。从军队建制上看,中国火箭军相当于一支强力导弹军,其地位与陆海空三大军种相当,其主力装备是能发射导弹的战斗机、舰艇和车辆,“甚至包括卫星、太空飞船等空间飞行器”。
资料图:常规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报道揣测,发射大量常规导弹,将敌方的军事力量精确而彻底地摧毁,是解放军关于“全球导弹闪击战”的设想。在导弹战时代,军用卫星、战斗机、舰艇和战车的作用之一就是发射导弹,并不断增大射程,提高命中精度。
蛟龙出水
报道推测,解放军的作战模型计时精确到秒,导弹闪击战可在100秒内“打瞎”敌军,在1800秒内精确打击远程目标。
【订阅关注“国防时报排头兵”,更多精彩内容与您不见不散!】
利剑升空
(2017-07-06)
6月20日,火箭军某旅东风-15B短程弹道导弹进行夜间训练。而2月3日,火箭军在基地内进行了模拟大雨环境中装备保障的训练,期间DF-15B短程弹道导弹被成排竖起。
东风-15B弹道导弹是东风-15导弹的改进型,是一种两级、固体燃料、近程战术弹道导弹,是我国目前最具常规威慑力的战术武器。战术弹道导弹是用于支援战场作战、压制和消灭敌方战役战术纵深目标的武器系统,其打击的主要目标包括指挥所、通信中心、军队集结地、装甲编队、导弹部队、前沿机场、防空阵地,以及后勤设施、交通要道等,在增程技术、GPS制导/修正技术、高性能战斗部技术推动下,战术弹道导弹威力不断提高,其射程均可达300千米以上,命中精度已远小于其高性能战斗部的杀伤半径,融合光学导引头的俄罗斯“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的打击精度甚至已经低于10米级。
东风-15B两级固体地对地导弹除采用环形激光陀螺仪数字惯导外,还增加了差分式GPS和雷达区域比对导控的附助制导方式,极大提高了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约达到40米左右,使第二炮兵的弹道导弹打击精确度接近巡航导弹的水平。这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具备了在战争初始阶段破坏敌人的指挥及控制中心、防空导弹发射场地和飞机场的能力。
东风-15B从外形上看弹头尾部有四片小型可调整弹头末段飞行弹道的稳定翼,这种结构与美国的潘兴II导弹十分类似。有实验证明,如果在可分离弹道导弹弹头装有顶帽、弹尾装有稳定装置或翼面来调整弹头的飞行弹道,可在20~30秒内使弹头机动距离达556公里。此外,再加上东风-15B导弹末速度超过了6马赫,因此现有导弹防御技术很难拦截该导弹,这大大提高了该型导弹的突防能力。
(2017-06-29)
当初,为了学习先进技术,中国向世界各地派出了许多“高质量”的留学生。
在进入发展初期后,他们不顾美国阻扰,毅然回到了这片令人怀念的土地,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钱学森院士。
当年,钱学森回国时,一位美国海军将领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海军陆战队5个师的兵力。”
不过,钱学森本人却不这么认为,“还有一个人,他是位科学家,也是个英雄,更是个伟人!如果说我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那么郭永怀郭老则能抵十个师”
1956年11月,郭永怀从美国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此后,他便一直致力于中国超音速武器的研制。
同时,郭永怀还是唯一一位为中国的核弹、氢弹、卫星实验工作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不幸的是,1968年12月初,郭老先生乘坐的飞机失事。
人们在残骸中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分开后才知道是为了保护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正是有了郭老先生的付出,才有了如今中国超音速领域取得的傲人成绩。
还有黄大年教授,七年前,他归国时,有外国媒体评价:“他的突然回国,让西方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告别豪宅豪车,告别了令人羡慕万分的英伦生活,黄大年回母校吉林大学当了一个全职教授。
七年间,黄大年带领400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有人赞叹,当很多人还在2.0时代徘徊的时候,黄大年已站在了4.0时代,甚至更远。
七年间,黄大年教授领导的主要项目,5年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部分技术还是世界领先地位,狠甩西方几条街!
还记得当初黄大年毕业时,在同学毕业赠言上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出国的时候,黄大年大声地对同学们喊: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当然,还有每天为祖国省下上百亿的马伟明院士(百分百国产),在零基础的情况下,面对外界的严密封锁。
马伟明带领他的团队独立攻关,在2008年就完成了电磁弹射原理样机的科研攻关,并成功进行了试验!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在该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
同时,还有全电技术,在科学界,综合电力系统被称为是舰艇动力从人力、风力到蒸汽动力再到核动力之后的第三次革命。
马伟明下了“哪怕少活十年,也要攻下特种电力技术难关!”的决心!带领着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历时5年,全部攻克43项核心技术。
揭开了我国舰船动力从传统机械方式向全电力方式转变的序幕,同时,这项技术的攻克,也让潜艇的静音技术上了一个大台阶。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进则退。当今世界,科技竞争乃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核心能力的竞争,这方面一旦落后,就可能成为致命的短板。
钱学森钟情于导弹研究,终成为一代巨匠;黄大年痴迷于前沿攻关,终成为科技巨星;马伟明醉心于电磁技术,终成为“中国电磁弹射技术之父”......这些人,都比火箭军更加厉害,更具有威慑性!
为中国崛起立下不朽功勋,他们,就是中国的“国宝”!
(201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