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微信朋友圈被一段小视频“刷屏”,收藏家马未都现场切开了放置400多天却没有腐烂的西瓜,并提出“能否对食品安全放心”的质疑。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转发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的文章《马未都,不懂别瞎说!西瓜400天不腐挺正常》称,西瓜表皮可以呼吸导致水分流失,瓜的风干和其他果蔬风干并无本质差异,跟食品安全没有关系。(8月6日《北京晨报》)
马未都是收藏家,他的“我们能对食品安全放心吗”的疑问,自然也是公众的疑问。在视频中,马未都还说:“有人告诉我,这种瓜可能表皮上喷过一些防腐剂,把它封住了它就不会烂。”连名人都这样说了,“吃瓜群众”看了这段视频,显然更会被吓坏。好在这一次,相关专家与食药监部门及时出面科普,称马未都所切的西瓜之所以400天不腐,根本不是因为有防腐剂,也不是什么食品安全问题。这只是风干现象,这个现象在丝瓜、葫芦、橙子等瓜果中都会出现。西瓜表皮喷有防腐剂的“谣言”,也就难以形成“病毒式传播”。
从网传视频来看,马未都所切的西瓜确实是个快要风干了的西瓜,瓜瓤完全萎缩脱水,颜色发黄,呈干瘪的丝络状和空心化。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时农村乡亲们风干葫芦的做法,把葫芦用绳子吊着,挂在家里阴凉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暴晒,晾半年以上,待完全干了,就把葫芦锯开,一分为二,当水瓢使用。农村也有在夏天将西瓜放置在阴凉干燥处,或埋在沙里,放到过年食用的,虽然口感差点,但水份较足且没有变质。还有半年乃至一年如此保存冬瓜与南瓜的。所以说,某些瓜果放一年多仍有“不坏之身”,未必全跟防腐剂有关。
马未都虽是收藏名家,但未必懂得瓜果的风干现象。正如食品专家所说,食品干掉后不易坏烂,天经地义。有的瓜果在风干过种中,皮与瓤会一块烂掉,而有的瓜果在风干过程中,哪怕里头的瓤干掉了,外皮还在。表层坚韧的西瓜就属于后者。实际上,有记者调查发现,西瓜本身并没多少利润,喷洒防腐剂有水更容易加速腐烂不说,又增加了成本。作为名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一篇错误的言论,一个有失科学水平的视频,很可能被误传,给辛辛苦苦的瓜农以及种瓜业,将会是个致命的打击。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主动公开政务信息,及时组织辟谣。在这起西瓜谣言风波中,相关专家与食药监部门的及时辟谣无疑值得点赞。谣言止于专家学者等智者,更止于专家学者等智者来给公众科普。因此,行业科学家和从业者应长期加大力度科普食品安全知识,比如防腐剂、添加剂的正常剂量使用知识和超剂量使用危害,让消费者不再闻“剂”色变,而是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养成科学理性的消费习惯,这可能是辟谣的重中之重。(何勇海)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10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主动公开政务信息,及时组织辟谣,严厉惩处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7月27日《扬子晚报》)
其实,食品谣言频现,表明有关部门在信息公开上慢了半拍,让谣言抢了先机。辟谣当然必要,但也仅是一种补救措施。特别是,政府辟谣,只能平息这个谣言,并不能终结下一个谣言的出现。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在及时辟谣的同时,将谣言发布者绳之以法,并及时公开查处情况,同时告诉公众不法分子是怎样造谣的,造谣的目的是什么;让大家看清造谣者的本来面目,避免再次上当受骗。
因此,食品谣言频现、正是科普良机。事实证明,每次出现了食品谣言,都折射出政府在信息公开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存在短板。如今,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不但重视,而且敏感。只有对谣言传播的原因充分分析,才能设计出更科学、更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抓住这个机会,不遗余力地进行科普教育,通过不断提高公众素养,不断地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最终实现为整个食品市场创造出一个清朗空间。
(2017-07-28)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不少女性希望通过食补来弥补自身某方面的不足,以达到保持自身靓丽形象,永葆青春的目的。
像是酵素减肥、自制柠檬水面膜能美白、红枣红糖可以补血等充满诱惑力的字眼足以打破她们的心理防线,驱使她们前赴后继地掏出腰包,为改善或维持身材样貌买单。
然而那些号称有各种各样奇效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名副其实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网络流传的各种养生谣言吧。
谣言1:吃猪蹄可以补充胶原蛋白,使肌肤变得光滑有弹性
真相:长久以来都有一种“以形补形”的说法,但是吃进去的胶原蛋白可以补充脸上的胶原蛋白吗?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胶原蛋白是什么。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内,是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虽然它有“胶原”两个字,看起来跟“蛋白质”长得不太像,但事实上胶原蛋白就是蛋白质的一种。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中会被各种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并不是跟人们想象的一样能够直接让猪蹄胶原蛋白转化成体内的胶原蛋白。
另外,人体每天所需的4-5克的胶原蛋白补充量相当于5公斤猪蹄,要是为了补充一点点胶原蛋白一次性进食那么大量的猪蹄,造成体重暴涨,岂不得不偿失?
美味的黄豆猪蹄汤
谣言2:吃酵素可以代餐促进肠胃蠕动,进而达到减肥效果
真相:判断一个东西有没有效果的时候要先从定性开始,就是了解这个东西是什么。酵素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叫法,在中国,我们把它称作“酶”。简单来说,酶就是一种催化剂,女性把减肥寄希望于吃酵素,也就是吃了一种助消化的酶,对减肥作用不大。而且酶属于蛋白质,到达消化道连自身都被分解了,还能指望它起减肥作用?
减肥不是光靠吃某种东西就能成功,管住嘴,迈开腿,让摄入的热量小于消耗的热量,才是减肥的有效途径。
谣言3:吃红枣、红糖可以补血
真相:红枣中含有的铁元素虽不低,但单独吃的话收效甚微。而红糖为粗制糖,除了多一点微量元素、风味稍微丰富一点外,与白糖无异,在补血方面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想要补血的话,平时可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铁、铜)、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为造血功能提供营养。还要注意饮食搭配,预防铁流失。
谣言4:敷自制柠檬水面膜能美白
真相:柠檬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果酸,VC和果酸对去除老化角质、提亮肤色有一定作用。但是,柠檬中果酸含量过高,如果直接敷到脸上可能会造成脸部灼伤泛红,损伤肌肤;而维生素C在空气中极其不稳定,真正作用到肌肤的部分微乎其微,因此外用柠檬水来美白的效果不太显著。
如果想要有美白效果,可以隔一定时间喝一次柠檬水(大概两三天),但具体效果因人而异。其次,患有胃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等肠胃疾病的人也不适合喝柠檬水,以免加重肠胃负担,恶化病情。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希望自己永远是个18岁的小仙女呢?可是想要变美的话还得找对方法,不要盲目听信一些不靠谱的谣言,心情乐观积极向上,注意饮食少熬夜,你就可以一直美下去~
(2017-07-19)
人民网7月14日电(崔钟文) 生活要美好,科学很重要。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伪科学谣言以及愚昧无知的事例比比皆是:当你捧起无籽西瓜,不再为吃瓜吐籽发愁时,有人说小心它含有避孕药;当你为如何美容发愁时,有人会跟你说,吃猪蹄吧,猪蹄最美容了;当你跟艾滋病患者握手以示友好时,有人会阻拦你并且告诉你,这样是会被传染的……
而类似蓝莓抗癌、喝开水是慢性自杀、厨房打手机会爆炸等谣言更是“满天飞”;某些所谓的灵异事件、封建迷信思想也占据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席之地。
谣言、愚昧不破,日子难过。你的身边有没有谣言在流传?有没有愚昧无知的行为在蔓延?请来这里畅所欲言吧。
说出你身边的谣言,让谣言止于科普。人民网“说说身边的谣言——2017全国科普日特别策划”有奖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具体活动规则如下:
2、征集内容:此次征集的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焦点类谣言”,即针对国家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经济发展、及各项针对性措施等方面的谣言;另一方面是“百姓身边事类谣言”,即平时生活中你的身边都有哪些谣言及愚昧行为。
3、参与方法: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活动页面,在留言板输入昵称并留言,要求内容详实有效。
4、奖品设置:本次活动奖品丰厚,有无线音箱、大飞机模型、小飞机模型、科技馆门票、骑士杯、相框。(奖品不可折现)
5、获奖方式:留言结束即可参与抽奖,填写无效留言者我们将视为自动放弃中奖资格,重复中奖按一次计算,有效奖品为第一次中奖奖品。我们会在活动结束后尽快联系获奖者并寄出奖品。
6、本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人民网科普中国主办,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
只要你积极参与、热情讨论,说不定下一个中奖的就是你!
还在等什么?快点击下面的图片加入讨论吧!
扫描二维码 关注人民网科普官方公众号
(责编:崔钟文、姚欣雨)
(2017-07-14)
全国安全宣传周工商主题日
空心菜是不是最容易富集重金属?顶花带刺的黄瓜是否有毒?空心、尖头的番茄到底有没有打激素?撕不破的紫菜就是黑色塑料袋做的?纸巾搅一搅,饮料就褪色,难道是因为色素太多?在日前举办的2017年全国安全宣传周工商主题日活动上,专家对此一一做了科学解释。
7月4日,国家工商总局会同中国消费者协会围绕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的主题,在京开展了“走进食品企业 关注消费安全”工商主题日活动。
来自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行业组织代表,加多宝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代表以及消费者代表百余人参加了活动。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活动旨在针对广大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科普宣传、开展互动交流、走访食品企业,促进食品企业履行保障食品安全第一责任,增强消费信心,促进健康消费。
解惑答疑 击碎谣言
会上,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就近期特别受关注的一些食品谣言进行了一一讲解,为消费者解惑答疑。
关于空心菜是不是最容易富集重金属?阮光锋说,蔬菜生长无法脱离环境,含微量重金属元素是正常的。现在并无证据表明空心菜最容易富集重金属。消费者从正规渠道购买的蔬菜,一般都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放心食用。
以往顶花带刺是形容黄瓜鲜嫩的,但现在却被认为是有问题,甚至有毒。阮光锋说,“顶花带刺”是单性结实,是正常的生物学现象。黄瓜通常会由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过,但食用并不会有健康问题。
空心、尖头的番茄都是因为打了激素?阮光锋并不这么认为,其实光照不足、养分供应太少、受精不当等都会导致番茄空心。番茄形态、颜色各异,尖头的番茄也是可以培育出的。
阮光锋还就对行业伤害很大的“撕不破的紫菜是黑色塑料袋做的?”这一谣言进行了驳斥。他说,做成饼状的紫菜是坛紫菜,主产区是福建省,由于富含粗纤维,因此有一定的韧性,且收获期较晚的紫菜韧性更强。因此不能说撕不破就是塑料做的。干紫菜遇水后会迅速吸水变软,而塑料不会吸水,表面还会凝结水珠,二者存在本质差异。塑料燃烧气味刺鼻且会有油状物滴下,而紫菜富含蛋白质,燃烧时有典型的焦煳味。这两种东西很容易鉴别区分,因此很难做到以假乱真。此外,塑料原料的价格并不便宜,加上人工费,要做成形象逼真的紫菜其成本比真紫菜还高,造假者难道会做亏本买卖?
纸巾搅一搅,饮料就褪色,是因为色素太多?针对这一说法,阮光锋说,他按照传播这样说法的视频上的做法进行了实验,普通的纸巾并不能使饮料发生明显褪色,且在浸泡搅拌过程中普通纸巾很容易烂掉。后来他发现,只有使用吸附力很强的色母片才会使饮料褪色。其实,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合理使用色素是安全的,纸巾吸附色素也是正常现象。使用较强吸附能力的色母片做实验既不能定性色素是人工还是天然,也不能定量是否超标,只是在吸引眼球,误导消费者。
科普到位 阻击谣言
食品消费领域为什么会谣言满天飞?阮光锋分析认为,这与某些媒体报道极力追求流量、吸引眼球,科学家的声音不够及时等因素存在很大的关系,导致没有科学依据的误导信息大占上风。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食品消费领域谣言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视频化,看似有图有视频有真相,让人更易上当。二是反复出现,年复一年总有人相信。三是出现有规模有组织团队化造谣,往往是一个焦点,多点发酵,一旦引燃,很难控制。
阮光锋表示,食品消费领域的谣言不断出现,不仅混淆视听,扰乱市场,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对于这些谣言单靠删帖、禁言效果并不明显,为此,他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轻信各种不明渠道而来的传言,多打问号,不传谣,有不解之处要向专业机构和人士求证。相关部门也要利用互联网及多种平台传播科学安全的食品消费知识,正确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食品,避免被谣言误导。
阮光锋还将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的微信公众号分享给与会的消费者,希望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得到科学的食品安全科普知识。
活动最后,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的凉茶饮料生产流水线,近距离感受企业如何通过严格各环节生产标准,从源头上把控食品质量,保障食品消费安全。消费者代表表示,通过到企业实地参观体验,进一步增进了对食品安全生产工作的了解,增强了对食品安全消费环境的信心。本报记者 谷秀燕
(2017-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