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机制缘何成了“墙上画大饼”?
黎青 作□陈广江
近年来,容错机制在基层屡屡被提及,其运行状况如何?一些干部认为,容错机制出发点很好,但多数政策成了“墙上画大饼”,能看不能“吃”,甚至成为领导给个别人开的“小灶”。容错机制难落地,使得部分基层干部对容错机制充满怀疑。(8月3日《半月谈》)
容错机制被寄予“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厚望,但其实际运行状况不容乐观。从媒体调查的情况看,在一些地方,容错机制屡屡沦为空头支票,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变成了“引蛇出洞”,让基层干部产生了“谁傻谁去试,千万别当真”的不信任感。
事实上,制度设计没有任何问题,只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区分“主观无意”与“明知故犯”,“大胆改革”与“无视规矩”的界限,并不是什么难事,然后该容则容、该惩则惩,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但制度再好,不能有效执行就是空谈,就会背离制度初衷。
可笑的是,遇到棘手难题时,有的领导自己不知道、也没想好怎么办,就“装聋作哑”不表态,下属把难题解决了,功劳记在自己头上;万一问题没处理好,就把责任推给具体办事的人。还有领导开大会时强调容错,一旦真出了差错,“容错”就演变为纠错和问责。
甚至,容谁不容谁也有“学问”,少数领导把容错机制当成了排除异己、干预人事安排的利器,对“自己人”能容尽容,不耽误其升迁;而对于那些埋头苦干的老实人来说,则是“一失误成终身恨”,吃亏也无处说理。这就很可怕了。一些干部直言,容错机制就怕成领导给个别人开的“小灶”。
容错机制缘何会在执行中走样、变味?表面看是少数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其实“病根”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种新表现形式的第一种,说的就是贯彻落实问题——表态多调门高,但行动少落实差,虚多实少,仅仅满足于“轮流圈阅”“层层转发”“安排部署”,个别领导干部说一套做一套,我行我素。
容错机制“空转”甚至“反转”,不仅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也扼杀了基层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让基层探索创新举步维艰,白白延误大好的发展机遇。一旦容错成为一句空话,“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如何确保容错机制健康运行?从某种程度上讲,这还是一个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问题,少数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用官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这恰恰是不能容的,理应加大问责力度。此外,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适时对制度运行情况开展研判、评估,及时破除“中梗阻”。
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