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南水北调工程,为什么不在雨季把南方的洪水调到北方?

由 闻人海瑶 发布于 综合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温暖湿润的太平洋暖湿气流,从东南沿海深入影响到西北内陆,因此,我国的降雨主要是东南季风带来的,此外,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也能够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的峡谷、河谷地带,进入到我国的西南地区,形成西南季风,我国的西南地区是太平洋水汽与印度洋水汽的交汇地带。

我国的地形

第一:我国雨带的移动

因为我国的降雨主要是季风带来的,所以,雨带是由南向北推进的。雨带的南北移动,深受副热带高压强弱的影响。无论是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降水量皆集中在夏季,每年的6月初,来自南方的暖空气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华南地区汇合,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到了6月中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移动到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江淮准静止锋,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正值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故而江淮准静止锋带来的降雨,也称之为“梅雨”,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出梅”,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温升高,日照强烈,有时甚至形成伏旱天气,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过后,有可能紧接着进入到伏旱天气,伏旱天气从7月中旬持续到8月中旬,伏旱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十分不利的,农田需要人工灌溉。

梅雨季节,我国南方地区持续的阴雨天气,河流水位升高

当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时,暖空气推动雨带北移到我国的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此时,我国的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河流,会进入到汛期。夏季,我国北方地区的降雨量虽然明显小于南方地区,但是,也有可能出现洪涝灾害。黄河流域的降雨量70%集中在夏秋季节,并且经常出现暴雨,河流呈现出暴涨暴落的态势。

关于黄河径流量的变化,我国的古代的史书描写得非常形象,如《元史·河渠志》记载道:“大抵黄河伏槽之是地,水势似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所说的“百川灌河”,就是指夏秋季节,华北平原遇到暴雨时,众多水流汇入到黄河的情形,庄子的描述是文学性的语言,“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说法或许带有夸张的色彩,然而,却真实反映了黄河遇到暴雨时的状态。

清朝康熙年间,治理黄河的情景

因此,我国的北方地区,在夏季,也是有洪水的,只不过,出现洪水的时间,要比南方地区推迟一点而已。如果说,在洪水期,可以把南方的洪水运输到北方的话,那么,这有可能会加剧北方的洪涝灾害。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河流,在夏季,径流量都会增大,但是,径流量增大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洪涝灾害,只有雨水偏多的年份,才会出现洪涝灾害。

第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天然湖泊的蓄水作用

其实,我们有更好的蓄水方法,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但是,有的时候,人类却不知道珍惜。

战国时期,黄河的河道在华北平原上是频繁摆动的,当时的人口比较少,华北平原有大量的原始森林,故而这种摆动不影响人类的活动,到了战国中期,随着人口的增加,为了不使黄河改道影响农业生产,黄河下游地区开始大规模筑堤,黄河河道逐渐被固定。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黄河的摆动,使得华北平原出现了众多的湖泊。华北平原本身地势平坦,洼地和凹陷地带较多,故而,湖泊也多。然而,自秦汉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开始日益萎缩,众多的湖泊淤积成了平地,历史上著名的荥泽、雷夏泽、菏泽皆已消失,《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淤积成平地,现在的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泊”的残留。

当然,黄河在改道的过程中,会使得一部分湖泊淤积成平地,也会使得一部分湖泊的面积增大,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黄河流域的湖泊面积是日益萎缩的。

长江流域的气候比黄河流域要更为温暖湿润,然而,近5000年以来,长江流域的湖泊也在日益萎缩,只不过,萎缩的速度相对于黄河流域来说,要慢一些。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在古代,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面都非常的宽广,但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鄱阳湖与洞庭湖日趋萎缩,泥沙淤积严重,有的地方甚至淤塞为了陆地,太湖的面积也在萎缩,明清时期,太湖周边的很多小湖泊被开垦成了农田。近几十年以来,我国加强了对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的治理,使得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不再萎缩,但是,相对于宋元时期来说,我国长江流域的湖泊的面积,仍然是大大减少了。

日本江户时代的文人绘制的洞庭湖美景

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对长江的径流量,起到了明显的调节作用,汛期来临时,能够储存一部分水源,比如鄱阳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吞吐型湖泊,夏季的洪水期,蓄水量大,湖面宽广,浩渺无际,冬季的枯水期,湖水水位剧降,滩涂裸露。

无论是我国的长江流域,还是我国的黄河流域,都有大量的天然湖泊,人类可以利用天然湖泊来调节洪水。

近些年来,我国的长江流域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水库,也能够很好地调节长江的径流量,枯水期可以补水,洪水期可以拦截一部分洪水来蓄水。

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三:华北平原的地势

为什么把南方的水运输到北方是非常困难的?我国华北平原的地形非常平坦,从整体上来看,是自西向东微微倾斜的。因为华北平原的地势非常平坦,所以,黄河的淤积现象才十分严重。战国中期,随着人口的增加,为了不使黄河改道影响农业生产,黄河下游地区开始大规模筑堤,黄河河道逐渐被固定,这导致的后果是,黄河河床逐渐被抬高,黄河虽然是一条河流,但是,黄河流经的地区,其地势要高。把南方的水调到北方,首先就是要考虑如何穿越黄河的问题。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再加上自西向东微微倾斜,故而,华北平原的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的,没有自南向北流的。人工调水,必须给予人为的动力,水才能从南流到北,另外,我国南方地区的河流,在雨季,洪水的水量是非常大的,人工修建的水渠,水流量十分有限,根本运不了那么多的水。

每到梅雨季节,我国南方地区,就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河流的水位会上涨,那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洪水就白白浪费了呢?其实长江流域本身就有众多的湖泊可以蓄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明清时期,长江上游,有大量的山地、丘陵被垦殖,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泥沙淤积现象变得严重了,由于泥沙的淤积,长江的河床被抬高了,长江的水位变化幅度变大,到了梅雨季节,容易出现洪水。

明朝时期的长江

森林本身也有蓄水的功能,森林就像一个天然的水库,能够涵养水源,但是,明清时期,我国南方地区有大量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这其实也使得森林的蓄水功能下降了。

天然植被的地表与水泥地面相比,显然是天然植被的地表涵养水源的能力强,此外,天然植被的地表,还能够使得大量的雨水下渗到土壤之下,而水泥路面,一旦排水不畅时,就会出现内涝。

天然植被路面与水泥路面涵养水源的对比图

我国的气候,是明显的季风气候,降雨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且集中在夏季,因此,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表现出了不平衡的现象,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量的人工水库和水利枢纽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布的更加平衡,这显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但是,我们也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环境,自然界的河流、湖泊和湿地,本身具有调节水资源的作用,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科技的作用,才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