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据说,当一个人刚刚运动完,到家脱下鞋闻到自己“鞋和袜子”的味道时,初期的不适感大概在3分钟以内会消失,因为快速调整之后适应了。

举这个例子的原因是,在消费品行业里,一旦有人在突破传统做一些事,总得有时间来摆平质疑。大家经常说的那个话题是“你别说,从刚开始看雷克萨斯那个大嘴怎么都不顺眼,到现在还觉得挺帅”。

恩,我要聊的不是雷克萨斯,我是一个相对迷茫的BMW粉。之所以粉BMW不是因为它跑的快、开的爽,是它每年拿出利润里的高比例,一直在持续不断的砸钱搞研发。看着汽车行业里,大多数企业在做的是“别人做啥,我学啥”,再看着BMW,“哎呦,还能这么搞?”这就是欣赏的原因。

好了,闲话不多铺垫,直接进主题,讲讲我的迷茫,关于BMW。

BMW i4/BMW iX实车之后,新轮廓

这几年,因为特斯拉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进程。随着越来越多新势力的入场,随着很多传统车企的转型,实际上一个很明显的短板在出现。中低端产品够多了,高端的缺,还缺不少。不用争辩这件事,就拿保时捷Taycan现在一个月中国市场能平均交付600台左右卖断货这局面,据我打听,保时捷官方都没想到能火成这个样子。

顶层市场越来越好玩,但中上层,还是缺东西的。BBA前期的电动化产品,有一个算一个,试水期产品距离主流节奏有差距,而二线豪华品牌的电动车别管新技术还是老技术,也有一个算一个,都能挑出明确的优点和更大的缺点。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所以,老技术车型的事儿就可以翻篇了。这次,BMW在中国第一次把刚刚在2021 IAA上亮相的BMW i4运到了中国,我顺势完成了静态摸车首次体验,再加上BMW iX摆在旁边,展开聊聊它们,能揭开之前的很多端倪。

关于“丑”,自从用上特大号鼻孔级双肾之后,BMW的设计风评在中国网民这,差不多快翻了天。很多人都说“不好看、不会买、太怪了”,但现实状况往往是打脸的,换上大鼻孔的BMW 4系,基本上在全国的4S店都是来一台卖一台,后面排队等着提,有的地方甚至还有一些价格上的终端诡异操作,但依然拦不住卖的热情。

有种汽车网民的观点叫“看着特斯拉的未来设计、看着一大堆新势力的未来设计,BBA这种老牌企业是不是有点跟不上节奏了,比如BMW,看着就没那么夸张科幻,没东西了?”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上海车展的BMW iX实车出现之后,这种观点的支持度在变低,仔细看完BMW iX,质感是足够的。BMW对它的定位是未来豪华移动空间,理解起来就是,它会在集成BMW所有燃油车时代你能想到基因(运动、操控、好开)之外,释放尽可能多如今BMW关于未来豪华的思考。于是,外观看上去是质感十足,甚至超过了如今的旗舰BMW X7/BMW 7系。拉开车门,能发现尽可能多的舒适细节,比如更宽的门板扶手-用来放置手臂休息、更宽的座椅-保持包裹性的同时有更好支撑、更大的车内空间/车内音响系统-提升乘坐舒适性。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你可能会奇怪,这些看起来一点都不炫酷啊,一点都不如新势力那么“抓人眼球”啊。别急,我们先聊完浅层的,再聊深层的,所以接下来看看BMW i4。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这张中国首秀的图,如果把车名标牌和墙上的i字母如果都扣了,再拿着图问所有人一个问题“这是啥车,是不是BMW 4系”,我相信直接能把99.99%的人搞混。BMW的相关工程师能发现不同,但普通人发现不了。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好,这就直接造成一个局面,对于没摸过实车的人来说,“BMW说你的电动化,为啥还跟燃油车这么像。车尾也像燃油版4系、拉开车门也像燃油版4系(除了内饰大屏)、甚至,还保留了换挡挡把!这一点都不创新啊。”

“看看别的车,看看新势力,BMW这一轮是不是又陷了,不够打?”

浅的说完了,说点深的

有一个前提摆在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网络现实和真现实之间的出入,是越来越大且不可控的。再加上流量都绑定在大平台手里,结合AI算法的“指向性喂养式”推送,让人阅读到的信息流,只会越来越精准的瞄向“预设想法”。

所以,实际看完BMW iX和BMW i4这2款车,再对应着自己此前的预设问题,寻找答案,我找到了很多好玩的东西。

比如藏的深,甚至不注意就会错过。目前主流的智能纯电动车,基本上大家看上一眼就会对它有所概念。看,这个简洁设计+车内巨大的屏幕,像极了太空舱,这车一定在交互上做的不错;看,这么多传感器,这车的智能驾驶一定不错;看,这是猎装车,它一定很运动。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如果用这种观点看BMW iX,就会很迷茫,“这到底是啥?”。但其实,稍微花个5分钟时间就能发现,这个车头上亮晶晶的覆盖层,是能自动修复(24小时左右)不怕石子迸溅的前格栅覆盖;覆盖之下,是监测范围300米的前置雷达,(目前的中距离激光雷达在150米),这车还用了支持5G传输、最快30Gbit/秒的千兆以太网,还有800万像素(2022年量产车里技术标准第一档)等,车里既有大屏,又有操控按键,还有个“水晶旋钮”,这一系列东西。

知乎上有句话叫,懂的都懂。用在BMW iX身上,解释一下就是“这比你能看到的新势力技术更创新”,比如尺寸更大的监测雷达系统,加上自动修复的覆盖层,可以超了激光雷达;比如,30Gbit/秒的以太网,能支持5G真正来临后的上传/下行速度,比如自动驾驶核心的本地化、计算速度、准度,智能座舱的反应速度、用起来随时保持高速、不卡顿等等。车里的这个水晶旋钮上竟然能像智能手机大屏那么写字,里面也看不到明显的电路板。

然后,你再看看目前的同类主流产品表现?黑屏/卡顿,常事儿;检测不准,常事儿;维修成本高,常事儿。这些常事儿的背后,是BMW iX已经做完了准备,等法规真正落地之后,咱们再看当今主流技术和它的差异,大概率就会发现,“之前认为先进的已经不能用,需要重买,而之前认为保守的,却直接完全匹配”。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再有,BMW i4 M50。先说一个好消息,这是一台M Performance车型,后期大概率你我还会见到BMW把技术砸满的纯电动极限驾驶机器,M i4(现在还没这车,姑且这么命名)。然后,再展开看看这台车身上藏着的东西。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WLTP 590公里续航(i40版本)、最大功率536马力,峰值扭矩795牛·米,0-100km/h加速3.9s。这组数字在这个时代里可能会让大多数人麻木,因为电动车加速快不是应该的嘛。那我们说点深层的东西,这个第五代eDrive,在之前BMW的相关车型上我们有过体验,跳过技术实现直接说结果就是,你开着这辆纯电动BMW,就像开燃油车一样就好,想玩命加速?可以,想缓着开?可以,想跑个山?可以。上述的一切动作,你不用没事低头就去看,还剩多少续航。已经叠到了第五代,新能源车的销售已经第10年,驾驶新能源车时在哪是浪费在哪是补强,这些核心数据在第五代eDrive上又优化了一遍,而且接下来继续优化。

就这一个点,其实现在的主流电动车技术就不用看了。再说点欺负人的话,攒了100多年的赛道经验/调教经验用在BMW i4身上,足够其他车企慢慢追的。你可能会用特斯拉Model 3或者Model Y来辩证的看这个问题,“Model 3的驾控已经很好,BMW能好到哪儿去”。那这么说吧,这恰恰是反差后的长处,Model 3身上65-70%的成本用来做行走机构,所以有了好驾控的同时,却有了续航不稳/内饰糙/做工差/黑屏等其他连锁反应。那,从这点上,就能看出BMW i4的好了吧?

当然了,最终的一切要交给市场/消费者考验,目前只是能寻找到相关的端倪。所以,摸完BMW iX和BMW i4的静态之后,我不下任何明确结论,它相比于如今的主流车型是好是坏。只讨论趋势、思维,而不两分法的“打标签”。

写在最后:

最后,想说的是心理学方面的事儿。

在中长期时间里,消费市场能取得成功的企业,100%都是心理学/心理战方面的大师,这一点毋庸置疑。看着BMW iX、BMW i4这种车,我的最直接感悟是,一会发现一个新彩蛋,一会发现一个新惊喜,然后看完静态就想动态,试完动态再给驾驶辅助系统Pro来一顿点评和总结,最后大概率是“想买”“夸”。

这让我想到了人最原始的一个场景,男女之间的吸引,大多都是先从表层开始,于是谈恋爱的时候,总是在找符合自己审美和面容姣好的对象。但,随着恋爱经验的丰富,真正要走向“人生陪伴”阶段的时候,表层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内涵。表层总会不断变化,而内核的吸引才是真正吸引。

所以,各位自有结论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376 字。

转载请注明: BMW i4和BMW iX,“丑”却是“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