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和“御医”是古代皇宫大内或朝廷大员及其家眷在看病时,对医生的统称。
“太医”一词最早可追溯到秦代,当时设有“太医令”一职。西汉时已有太医的官职设置。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并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
“御医”的级别比太医要高,一般只给皇帝或其烟亲眷属看病。从明清两代的太医院官职设置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据《清史搞》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等级,第一等叫“御医”,只有13人,为七品。第二等称为“吏目”,26人(八品与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医士”,共20人,从九品。第四等叫“医生”,30人,无品。
由此可以发现,“御医”只有第一等大夫13人,连院使和左右二判在内才16人。“太医”则包括整个太医院的医生,共有92人。其中御医、吏目、医士三等大夫可以独立看病,而医士只能当助手。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妮er”:清史稿
网友“老实人”:都是专家,只是分骨科,和内外科罢了。
网友“风雨不改,青山常在”:…烟亲眷属看病?
网友“㊣一笑㊣”:很正常 野路子出生 自负盈亏 行医当然要更谨慎 接触到偏方的机会也多 所以医术可能高一点点 最重要他们是给老百姓看病 获得了被宣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