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水稻新种质“巨型稻”

由 无英 发布于 综合

  中青在线湖南长沙10月1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夏新界团队今天在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宣布:该团队历经十余年成功培育出高产水稻新种质“巨型稻”,该水稻父本材料株高2米,单穂500粒以上,目前已获得10多项自主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

  10月16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邀来到长沙县金井镇,现场观摩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巨型稻”成果。(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摄)

  同一天,“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邀来到长沙县金井镇现场观摩了“巨型稻”,他评价道,“这(‘巨型稻’)是个创新,是非常宝贵的种质材料,生物量非常大,前景看好。”

  以科学家目前的认知来看,水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两大性状。夏新界说,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挖掘,现有水稻种质的“生物量”和“收获指数”都已经接近上限。因此,选育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种质已成为水稻育种的主流方向。

  根据夏新界团队公布的信息,“巨型稻”是在现有优异种源的基础上,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获得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种质材料。其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经6年的多区生产性试验,“巨型稻”杂交品种的单季产量可稳定达到每亩900公斤。

  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表示,这种材料为我国水稻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当天,袁隆平还提到,目前“巨型稻”的“收获指数”还有待提高,只有亩产超越1200公斤,所谓“禾下乘凉梦”才有望实现。夏新界说,这正是他所在团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育科学部


  华龙网9月30日16时讯(通讯员 吴平)近日,笔者在重庆市梁平区复平镇安平村看到,村民郭德梅正在自家地里打理着一种由野果驯化发展为人工种植的果子“八月炸”,成串的“八月炸”挂满枝头,预示着今年的好收成。

  “别小看这些果子,它不仅口感好,还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散结、利尿等功效,属于比较昂贵的果品,目前市场价一斤卖20元左右。”郭德梅满脸笑意地介绍着,“八月炸”是自己去万盛亲戚家时尝到的,觉得味道不错就开始自己试种,首次种植了3亩地的“八月炸”,今年是第一年结果,预计一亩产量为2000斤, 3亩地的“八月炸”能让自己增收10多万。

  据了解,“八月炸”是木通科木通属植物木通、三叶木通、白木通植物的成熟果实,中文学名预知子,成熟的“八月炸”外皮会像榴莲一样裂开一道口子,露出里面一根香蕉样、白色的果肉,食用口感甜香浓郁,和香蕉有几分相像,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2017-09-30)


  上月底袁隆平率领团队培育的海水稻才刚刚测产成功,前天长沙县金井镇巨型稻试验田里又传来好消息,高达2米的“巨人稻”试种成功,八成已齐穗进入成熟期,第一批收割的巨型稻亩产突破1吨。除了稻谷外,试验田中还自然放养了不少鲢鱼、泥鳅和青蛙,按照试验田的设想,巨型稻稻田将在“巨型稻+青蛙+泥鳅+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上,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每亩稻田收益在5万元左右。

  巨型稻平均高达1.8米,最高达到2.25米,目前已经在湖南邵阳、常德、株洲、长沙等地展开了试种。因为相比常规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每亩可增产15%至20%,平均每蔸水稻有约40个稻穗,稻穗的粒数多的可达800粒,每千粒稻谷重28克左右,预计亩产可突破1000公斤。

  事实上,早在2013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夏新界带领的科研团队培育的湘巨1号、湘巨2号等巨型水稻就在常德西洞庭试验田试种成功,亩产突破1000公斤,去年首次在长沙地区种下第一批巨型稻,日前已经完成了第一批的收割,通过测产,其亩产同样突破了1吨。

  因为巨型稻茎秆健壮结实,能为水产、哺乳类动物遮阴避凉,且生长周期与青蛙、泥鳅等水产品同步,可采取“巨型稻+青蛙+泥鳅+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

  夏新界表示,按照巨型稻单季亩产1000公斤以上,以出米率60%折算,产出的生态米在市场上是备受青睐的“香饽饽”,每斤价格在20元左右,仅稻米一项,每亩收益近2万元。另外,鱼、青蛙、泥鳅在自然无公害的环境中生长,每亩稻田产出的青蛙在1000公斤以上,泥鳅约300公斤,预计每亩稻田收益在5万元左右,效益比单纯种植水稻翻番。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空空道人”:每亩收益五万,五万是不是眼睛望五下,五望?

  (2017-10-12)


  昨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了最新一代“海水稻”。

  据悉,“海水稻”最高亩产超过

  600

  公斤,大大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因此,中国的数亿亩盐碱地,都有望变成米粮仓。

  如在

  1

  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

  按亩产

  300

  公斤保守计算,年产量将能养活

  8000

  万人口。

  如果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填饱了肚子。

  那么,袁隆平的耐盐碱“海水稻”,

  则在有限耕地之外,又打开了新的粮食增收之门。

  将粮仓建在不毛之地,让沧海变成桑田。

  曾经的梦想,今天真的变成了现实。

  这才是真正应该上头条的事情。

  不夸张的说,多少中国人都是他养活的。

  而这些年他为国家增了多少粮,人民对他的敬意就会有多重。

  他是一个获得过百万奖金,然后全部捐给穷人的人。

  他就是一个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

  袁老确实厉害,但是也得益于他强大的团队。

  而在这样的当下,

  总会有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

  老大出尽风头,

  老二老三却只能关键时候背锅。

  不要忘记将军脚下的白骨,

  毕竟那些人,也曾流汗流血又流泪。

  海水稻的产生,既不是杂交技术,也不是转基因技术。

  水稻亲本去镉是敲掉基因,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

  是人工基因层面动的手术。

  杂交得先有水稻变异,再经历多代选育。

  全国土地镉铬污染严重而无法治理,

  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土地污染的背景呢?

  转基因作物会减少吗?

  其实,中国的粮食产量并不富足,

  甚至很大程度上还需要进口。

  所以转基因作物,

  才能以其产量高价格低的特点,而大受欢迎。

  姑且不论转基因是否安全,

  或许,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配图及数据引自老蛮)

  袁老“海水稻”热搜,竟然盖不过某凡的一份菜单。

  在这个如此浮躁的社会,

  或许我们应该感谢,还有袁老这样敬业的老科学家。

  而袁老的海水稻,

  对于主粮增产的意义又不言而喻,

  称袁老为现代的神农,也不为过吧?

  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那我们年轻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吗?

  (2017-09-29)


  9月下旬,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在青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试种的第一批海水稻收获,最高产量达到了620.95公斤/亩!

  热心群众品尝后纷纷表示:比一般稻米还香甜,最关键的是,并没有海水的咸味!

  一、这几天新闻天天都在说的海水稻是啥玩意儿?

  海水稻其实并不是用海水种出来的,而是对耐盐碱水稻的形象称呼。这种水稻可以种植在盐碱地里,耐干旱,也不怕被海水短时浸泡,能抗病、抗虫,还不需要除草施肥。

  我国的盐碱地有多大?

  9913万公顷(约15亿亩)。其中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如果产量达到300公斤/亩就足以再多养活2亿人。

  全球盐碱地有多大?

  9.5438亿公顷。假设其中可开发利用的面积所占比例和我国相同,那么海水稻推广到全球范围内种植,将多养活19亿人左右!

  按联合国2016年的数据来看,全球饥饿人口8.15亿。也就是说,海水稻一旦推广,能极大程度上解决全球饥饿人口吃饭的问题!

  二、袁隆平领衔,那海水稻到底是谁发现的?

  故事得从1986年说起,一个叫陈日胜的人,在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海边发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但结着穗的水稻。穗子顶上有一小撮寸把长的芒刺,剥开是红色的像米又像麦的籽粒。

  陈日胜不断地尝试给这株“芦苇”配种(杂交),终于成功培育出了“海稻86”这一海水稻品种。最初陈日胜在盐碱地种水稻的时候,村里的人都以为他疯了,盐碱地连草长着都费劲,哪里种得出水稻来?

  但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人们对海水稻的认识:

  台风来袭,盐碱地被海水淹没13天。海水稻不仅毫发无伤,还长高了不少。干旱来袭,地都裂了。海水稻依旧能雄起。盐碱地环境恶劣,病虫害都绕着走。海水稻指了指旁边的水稻田:它才有病,得治。

  盐碱地富含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海水稻表示:我可是喝“矿泉水”长大的,能不好吃吗?

  后来消息传到国外,立马有不少国际公司开始打上了海水稻的主意,想垄断稻种。好在陈日胜一心要让这样优秀的品种留在中国,加上自身有点积蓄,磕磕碰碰地从事海水稻研究20多年后,将产量从100多斤每亩提高到了300斤/亩,终于获得了北京一家公司老总的无条件支持。

  2013年,海水稻引起了袁隆平院士的注意,领衔主持青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海水稻研究工作。

  三、海水稻还是富硒保健食品?那是不是转基因呢

  海水稻稻穗呈青白色,米粒呈胭脂红色,被称作海红米。

  中国保健协会食品安全评估专家委员李新兰介绍说,“红色主要是因为海红米富含硒元素,比普通大米高7.2倍。”经权威部门检测,海红米比普通精白米的氨基酸含量高出4.71倍。

  这硒元素含量高可不得了,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预防糖尿病、预防心血管疾病、保肝护肝、还能抗癌!

  买过富硒食品的朋友都知道,由于具有抗癌功效,价格通常是同种普通食品的好几倍,甚至几十倍,不是土豪都吃不起。

  海水稻生长在盐碱地,不用施肥打药,生产成本低廉,一旦大面积推广,那么就有了人人都吃得起的富硒食品。

  而且,海水稻由野生品种杂交选育而来,并不是转基因。

  四、这么好的东西,啥时候能推广?

  虽然目前海水稻的试种获得巨大成功,但大田试验效果如何还有待考证,而且,据青岛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水稻要形成稳定产量的品种,预计还需要三年的时间。

  按照大田推广种植一般可达最高产量的8成左右这一规律来看,在大田的粗放管理下,该品种的海水稻产量达到400公斤/亩左右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30年都等过来了,也不差这两、三年了。

  而且想种植的朋友一定要趁早做好准备,有袁隆平院士的金字招牌、富硒食品的标签和大家喜欢尝鲜的心态做保障,才上市的前几年卖个好价钱应该不成问题。

  (2017-10-09)


  据长沙晚报消息,中科院夏新界试种的“巨人稻”个头平均高度达1.8米,最高的竟有2.25米,据统计湖南省男性平均身高在1.67米,女性平均身高在1.58米,这种“巨人稻”估计比大多人都高了,很多长沙网友呼吁到:要是我能像它一样长个儿就好了。

  预计亩产突破1吨,一亩多收效益翻番

  目前,巨型稻在湖南邵阳、常德、株洲、长沙等地均有试种。“巨型水稻比一般常规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相比常规水稻,每亩可增产15%至20%。”夏新界介绍,以巨型稻为例,平均每蔸水稻有约40个稻穗,稻穗的粒数多的可达800粒,每千粒稻谷重28克左右,预计亩产可突破1000公斤。

  “巨型稻个头高,产量高,效益也高。”夏新界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巨型稻单季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以出米率60%折算,产出的生态米在市场上是备受青睐的“香饽饽”,每斤价格在20元左右,仅稻米一项,每亩收益近2万元。“鱼、青蛙、泥鳅在自然无公害的环境中生长,效益比单纯种植水稻翻番。”夏新界介绍,每亩稻田产出的青蛙在1000公斤以上,泥鳅约300公斤,预计每亩稻田收益在5万元左右。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跳墙和尚”:我就想知道它是不是转基因,安不安全,能不能吃。

  (2017-10-11)


  蔚蓝天空下,田野里的稻子黄了,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茎……对于北方的同学们来说,书上描述的稻子成熟的场景并不容易见到,然而9月28日,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和33中的同学们代表李沧同学亲眼目睹了这一壮阔景象,而且近距离感受了稻谷的收割过程!更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所见证的是由袁隆平伯伯主持研发的耐盐碱海水稻的收割,这也是继7月份李沧同学们和海水稻“比身高”活动后又一次走进这片孕育神奇的土地。除了见证收割,现场30多名从事海水稻、盐碱地改良等研究方向的专家实地测产的过程也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同学们和袁隆平伯伯现场连线问好

  饱含科研人员智慧的海水稻从科学家手中传递给农民伯伯,又传递给小学生们,象征着海水稻从研究到实践到未来的传承。

  2017年,青岛国际院士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百度(青岛)创新中心、青岛世博园成为首批李沧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

  李沧区启动45所中小学“一校一院士 牵手伴成长”活动,袁隆平院士、王玉田院士、陈璞院士与李沧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7月,李沧同学走进海水稻基地,与海水稻“比身高”。

  袁隆平院士鼓励李沧同学“好好学习 day day up”

  同学们参观海水稻研究基地

  (2017-09-30)


  带着发展林下种植香菇好处的疑问,笔者对普定县新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林下种植香菇的原因与优势进行了探访。

  上林下菇,

  探索“

  平地

  ”

  到

  “

  立体

  ”。

  据普定县新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希江介绍,香菇属于好气性真菌,生长过程需要吸收大量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树林下没有强光,又是天然的制氧厂,这是选择在林下种植香菇的主要原因。第一次试种采取的是直接把菌棒排列着埋在地下的方式,考虑到下雨天林地积水对菌棒生长造成的影响,后期会探索搭架盖膜,直接把菌棒放在架子上面,变平地种植为立体种植,既节约了用地,又降低了成本。林下立体种植虽然需要搭架子,但每个架子的高度可以自由设计,直接放在树林下就行,腾出了比平地种植更多的空间;立体种植还省去了许多步骤,一年四季都能够用注水的方式来让菌棒保持恒温,种植起来节约用地、方便清理。仿野生的天然种植方式不但使香菇长得大而厚,成色、形状、口感都较大棚和平地种植的要好许多,半年一换的菌棒废料还能作为有机肥施用到茶园,可谓“一举双得”。

  上林下菇,

  实施“单品”到“多品”。

  汪希江告诉笔者,第一批香菇采摘后,准备采取树木腐殖质覆盖栽培、落叶覆盖栽培、直接埋地下栽培、覆盖薄膜栽培等对比试验,从中筛选最佳栽培方案,力求在产量和品质上得到新突破,引导广大农户发展林下香菇种植。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继续开发、引进同类产品,以多元化的产品来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对产品进行精挑细选,分级别销售,让林下食用菌产品成为新民又一特色产业。

  上林下菇,

  尝试“单元”到“多元”。

  据了解,汪希江专门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从组建合作社开始,每年都为农户提供除草、施肥、采摘等就业岗位,需要投入资金170余万元,加之市场的不景气,茶叶生产经营只有30%左右的利润空间,于是决定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充足的制作菌棒原材料,尝试林下食用菌种植,实行废弃菌棒当肥料施茶园、食用菌收入弥补茶叶流转资金的“以短养长”模式,不断扩大林下种植面积,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方式,与农户形成利益联合体,实现专业合作社、农民收入从“单元”到“多元”转变。

  据悉,今年8月,普定县猫洞乡新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以3.8元每棒的单价购入菌棒700余棒,发展林下试种香菇,第一批香菇产量达到210公斤,并且每公斤的市场价格高于普通香菇1元,试种获得初步成功。(曾加国)

  (2017-09-18)


  海水稻试验田等待收割。

  成熟的海水稻,风吹稻花香。

  海水稻研发中心人员正在对海水稻进行观测。

  工作人员刚从试验田里收割上来海水稻。 大众网青岛9月28日讯(记者 刘宇昕)9月28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海水稻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考试——耐盐碱水稻材料评测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从事耐盐碱水稻及作物栽培研究等方面十多位专家共同见证了白泥地研发基地300多份海水稻材料表现,并从中评测出耐盐碱度高,性状表现优秀的“好苗子”。大众网记者了解到,现场经过小区域收割、脱粒、除杂、测水分、称重最后获得数据,测产测得结果,白泥地研发基地最高产量是每亩620.95kg,远远超出预期。

  海水稻收割现场。

  刚被割下来的海水稻素材。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首批海水稻材料从今年4月开始陆续播种,目前,这批海水稻已经在吐穗扬花的时期,今天正式收割。大众网记者在白泥地现场观察试验田发现,与正常生长的水稻相比,在耐盐水稻实验田里的水稻从外表看颜值就不高,很多水稻叶子的末梢有一些卷曲发黄,水稻穗子也不大。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杨红燕博士表示,盐害重不重,叶子就是很好的指标。不少水稻材料在灌浆期就已经枯死了,还有的材料不能结实,或者结实率很低。

  工作人员正在对收割上来的海水稻进行分类。

  工作人员对海水稻进行称重测量等工作。据了解,耐盐碱水稻研发历时四年,经过1162次田间实验,获得中间测交和配组材料达30000多份,同时协同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收集耐盐碱水稻材料,今年共试种300多份耐盐碱水稻材料。在这300份水稻材料中,仅有几份材料表现良好,淘汰率高达95%。编号为45的材料和82的材料,已经抽穗结实,并已到了成熟期,而这边201却表现出枯黄、穗小。杨红燕表示,耐盐度测试是对耐盐种质潜力开发研究的重要依据。

  现场,结合前期的调研和现场耐盐碱水稻材料的表现,专家组挑选了4个品种进行评测,首先检测灌溉用水的盐度,通过盐度计能看到,目前试验田灌溉用水盐度已经达到了6‰。分页标题#e#

  收割现场与袁隆平连线。

  随后,现场经过小区域收割、脱粒、除杂、测水分、称重最后获得数据,专家经过现场会后获得一致结果。专家组组长扬州大学教授刘世平教授,连线远在长沙的袁隆平院士汇报测评结果,刘世平说:“经现场小面积收割理论测产测得结果为yc0045产量是620.95kg,yc0082产量是547.72kg,yc107产量是490.47,yc0143产量是438.14,远超预期产量。”袁隆平院士对这样的结果表示很满意,可以打分“优秀”,“今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希望再接再厉,明年更上一层楼。”

  “我们预期是每亩产量300公斤,现在每亩最高产量620.95kg,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刘世平教授表示,这个数据,目前和淡水稻产量持平,每亩在1200斤到1300斤。同时,他表示,此次耐盐碱水稻收割只是进行测产,不能说是丰收。“所收割上来的材料还要做进一步的分析,最后筛选出最强、最好的耐盐碱品种进行下一步的杂交或者分子育种研究。”

  对于很多老百姓关心的海水稻口味怎样?海水稻研发中心杨红燕博士表示,海水稻并不是咸的。“由于是海水灌溉,海水稻在盐碱地的土壤没有重金属残留,基本没有普通稻田的病虫害所以生长种植环境有机安全。在营养价值方面,其所含微量元素较高。同时口味会更好一些,我们的耐盐碱水稻研究也将稻米的食味及营养价值作为重要方向。”

  海水稻什么时候能到老百姓的餐桌?海水稻研发中心杨红燕博士表示,今年10月收获第一代海水稻杂交种子后,育种专家将带到海南三亚的育秧基地进行扩繁、杂交,明年3月收获后,再带回青岛继续杂交。“海水稻进行杂交8代后,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品系。每年可进行两到三代的杂交实验,也就是说,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品种需要经过大约三年时间。”据悉,目前,这些性状相对稳定的海水稻种子已在辽宁、江苏等全国21个片区进行区试。根据气候带的不同,这些片区进入收获期后将陆续通过国家农业部的测产。经过区试测产达标后,最终才能通过国家品种的审定,并有资格走向市场,端上普通老百姓的饭桌。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有3500多万亩沿海滩涂、15亿亩内陆盐碱地,其中近3亿亩可以进行改造利用。研发团队计划在5到8年内在全国推广1亿亩耐盐碱水稻种植,如果按照亩产400公斤计算,收获后产量将相当于2016年全国水稻总产量的19%。

  (2017-10-05)


  在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百亩巨型稻试验田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夏新界挺直腰杆与“巨人稻”试比高。放眼望去,巨型稻像高粱一样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1.8米,最高达到2.25米,个头堪比姚明。

  目前,“巨型稻”在湖南邵阳、常德、株洲、长沙等地均有种植。“巨型水稻比一般常规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相比常规水稻,每亩可增产15%~20%。”夏新界介绍,以巨型稻为例,平均每蔸水稻有约40个稻穗,穗粒数有的高达800粒,每千粒的稻谷重28克左右,预计亩产可突破1000公斤,达到1吨以上。

  夏新界介绍,巨型稻健壮结实,茎秆直径粗约1厘米,光合作用充足,不光抗病、抗倒伏能力强,还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为水产、哺乳类动物遮荫避凉,提供最佳栖息场所。“青蛙以水稻上寄生的虫子为食,同时,鱼、青蛙、泥鳅等动物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夏新界说,巨型稻拥有产量高、抗性好、耐逆性强等特点,且生长周期与青蛙、泥鳅生长周期同步,可同时管理,节约人力与资金成本,通过采取“巨型稻+青蛙+泥鳅+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

  夏新界算了一笔细账,巨型稻单季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以出米率60%折算,产出的生态米在市场上可是倍受青睐的“香饽饽”,每斤价格在20元左右,仅稻米一项,每亩收益近2万元。“鱼、青蛙、泥鳅在自然无公害的环境中生长,效益比单纯种植水稻翻番。”夏新界介绍,每亩稻田产出的青蛙在1000公斤以上,泥鳅约300公斤,预计每亩稻田收益在5万元左右。

  哈尔滨中软卓越具有完善的IT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基于岗位的项目实战训练,投重金研发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准员工。“5R(5Real)”实训课程体系,5R即: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工作机会。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项目让学生熟知软件开发的流程,每年有无数学子从哈尔滨中软卓越走向IT行业,选择通过正规培训的职业教育进入IT行业。哈尔滨中软卓越助您走近梦想,走进辉煌人生。

  (2017-10-12)